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串  潘连德 《水产科学》2017,(4):403-410
水温(20±1)℃下,采用静态生物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过氧乙酸对中华绒螯蟹Ⅲ期仔蟹、幼蟹、日本沼虾及伊乐藻、金鱼藻和苦草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过氧乙酸对中华绒螯蟹Ⅲ期仔蟹的24、48、72h和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36、34.36、30.55mg/L和28.05mg/L,安全质量浓度为7.86mg/L;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4、48、72h和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3.55、40.70、36.53mg/L和31.60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0.67mg/L,过氧乙酸对日本沼虾的24、48、72h和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7.14、14.98、12.02mg/L和9.50mg/L,安全质量浓度为3.43mg/L。根据安全质量浓度可知,对过氧乙酸的耐受性顺序为中华绒螯蟹幼蟹Ⅲ期仔蟹日本沼虾。过氧乙酸对伊乐藻、金鱼藻和苦草的96h半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20.13、39.78mg/L和33.67mg/L,因此,在蟹塘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时,用量需控制在3.43mg/L以下,防止过氧乙酸的药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机制,研究首先进行了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LC_(50)的测定。结果显示,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4,48,72和96 h的LC_(50)分别为3.824,2.779,1.941和1.666 mg/L。然后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观察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和鳃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试验组共4组,Cu~(2+)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2和0.4 mg/L,48 h后取样并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低浓度组(0.1 mg/L)中Cu~(2+)也会对肝胰腺及鳃组织造成损伤,随着Cu~(2+)浓度的升高,毒性呈上升趋势,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及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组织表现为细胞中出现大量空泡,基膜与肝小管单层柱状上皮分离形成空腔,甚至在肝小管中出现细胞碎片;鳃组织表现为鳃叶不规则增厚,上皮层严重损伤,甚至出现解体。研究初步探讨了Cu~(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害作用,为进一步评价Cu~(2+)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4~30℃、溶解氧5mg/L及pH 8.5~8.8条件下,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含量甲醛对质量约16g的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8h以内,甲醛质量浓度低于500mg/L对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96h以内,甲醛质量浓底低于250mg/L对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12、24、36、48、60、72、84、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991.788、1644.522、1273.757、1724.642、1177.963、1147.138、963.129、873.590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7.359mg/L。  相似文献   

4.
镉、汞单独及联合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体外暴露法,根据Cd2+和Hg2+的24h全致死和无死亡质量浓度区间,按等对数间距设立6个质量浓度组,即Cd2+为25.00、52.23、109.13、228.00、476.37、993.27mg/L,Hg2+为3.00、7.26、17.58、42.57、103.06、249.53mg/L,研究了Cd2+和Hg2+对体质量48.58~87.09g的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染毒;以Cd2+、Hg2+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一个毒性单位,按照毒性比1∶1设置5个质量浓度组研究了镉-汞联合毒性。4d的试验结果表明,Cd2+对中华绒螯蟹的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54.226、192.429、70.767、40.279mg/L;Hg2+对中华绒螯蟹的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64.157、19.214、6.738、3.641 mg/L,Hg2+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比Cd2+明显。Cd2+、Hg2+对中华绒螯蟹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4.994mg/L和0.079mg/L。Hg2+和Cd2+联合作用对中华绒螯蟹24、48、72、96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4.291、4.587、3.367和2.003,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5~20℃下,将体质量(7.2±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早熟蟹和体质量(5.2±1.3)g幼蟹置于50 L的塑料水箱中,高锰酸钾浓度分别为32 mg·L-1、64 mg·L-1、128 mg·L-1、256 mg·L-1、512 mg·L-1、1 024 mg·L-1、2 048 mg·L-1和16 mg·L-1、32 mg·L-1、64 mg·L-1、128 mg·L-1中,采用静水生物毒性实验法,研究高锰酸钾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毒性实验观察96 h后,将中华绒螯蟹投入清水中继续饲养30 d,研究高锰酸钾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锰酸钾对早熟蟹和幼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6.64 mg·L-1和53.81 mg·L-1,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6.
三种常用农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0-23℃、pH7.5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法研究了阿维菌素、毒死蜱和三唑磷对体质量(6.3±0.9)g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幼蟹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26.02、95.82、82.74、73.44mg·L^-1;毒死蜱对幼蟹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73、0.65、0.56、0.49mg·L^-1;三唑磷对幼蟹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56、4.49、3.88、3.62mg·L^-1。三种药物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3±2)℃下,采用63 cm×43 cm×20 cm水族箱和半静态毒性实验法,设(0.00μg/L、28.25μg/L、56.5μg/L、113μg/L和226μg/L)5个噻虫嗪(C8H10Cl N5O3S)浓度梯度,测定了平均壳长(2.78±0.23)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血淋巴细胞数量、肝胰腺和血淋巴相关免疫酶活性以及肝胰腺和鳃组织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情况,研究了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1 d亚急性毒性效应,为噻虫嗪在稻田养殖河蟹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噻虫嗪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52μg/L,安全浓度(SC)为45.2μg/L。噻虫嗪暴露第14 d和21 d,113μg/L和226μg/L噻虫嗪组河蟹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 d、4 d、7 d和14 d,28.25μg/L噻虫嗪组河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 d、14 d和21 d,226μg/L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 d、7 d、...  相似文献   

8.
敌百虫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成曙  朱玲 《水利渔业》2007,27(6):90-91
采用实验室小型水族箱,每组设1个空白对照、2个平行组,研究敌百虫对中华绒螯蟹不同生长期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Ⅱ期蚤状幼体(Z2)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52和0.0045 mg/L,安全浓度为0.00101 mg/L;Ⅲ期蚤状幼体(Z3)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61和0.0051 mg/L,安全浓度为0.00262 mg/L;Ⅳ期蚤状幼体(Z4)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53和0.0039 mg/L,安全浓度为0.00063mg/L;大眼幼体(M)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104和0.0087 mg/L,安全浓度为0.00202 mg/L。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苯噻酰草胺对中国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体外暴露法,研究了苯噻酰草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致死效应和急性毒性,并测定了14 d短期暴露过程中鳃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苯噻酰草...  相似文献   

10.
Cd^2+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致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d^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急性毒性影响。利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Cd^2+对中华绒螯蟹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5.348mg/L。利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了浓度为6.310mg/L的Cd^2+96h对中华绒螯蟹视神经节不同类型神经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Cd^2+可导致神经分泌细胞的质膜和核膜加犀或褶皱变形、断裂,线粒体形变、空泡化。  相似文献   

11.
硫酸锌对4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试了硫酸锌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幼鱼及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Gray)4种常见淡水经济养殖动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仔蟹24、48、72、96 h LC50(Zn2+)分别为18.39、11.10、7.63、5.84 mg/L;克氏原螯虾幼虾分别为84.48、16.50、4.78、2.60 mg/L;异育银鲫幼鱼分别为46.51、33.43、23.86、19.58 mg/L;田螺分别为89.34、56.33、38.90、34.23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58、0.26、1.96、3.42 mg/L。实验过程中,随着实验水体中锌浓度的增加,4种动物表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死亡率增加;同一浓度,死亡率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增高。另外,相对异育银鲫幼鱼和田螺,中华绒螯蟹仔蟹、克氏原螯虾幼虾对硫酸锌毒性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为掌握聚维酮碘对中华绒鳌蟹蟹种的半致死剂量(LD50)。通过预实验,得到实验剂量的上限剂量对数值(Xk)和下限剂量对数值(Xi),实验组间距(d),再确定实验组药物浓度。实验设1个对照组,7个实验组药物浓度分别为15.85,19.50,23.99,29.51,36.31,44.67和54.95mg/L。每个实验组放置雌、雄蟹蟹种各10只,平均体重(5.95±0.48)g。以一次性给药方式,观察和记录24h和48h实验蟹种的死亡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AS统计软件中概率单位程序进行概率回归分析。实验结果显示,7个实验组聚维酮碘对中华绒鳌蟹蟹种24h急性毒性试验死亡率分别为0、0、0.15%、0.35%、0.85%、0.95%、100.0%、100.0%。直线回归方程:Y=-16.104 1+11.519 2log(Dose),R2=0.897 4(P>0.8)。24h半致死剂量(LD50)为25.004 86mg/L,95%可置信区间23.313 96~26.806 31mg/L。48h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蟹种在24h基础上均无死亡。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0℃~25℃、pH 6.75~7.36条件下,采用静水式实验法,在长50 cm、宽40 cm、高40 cm的玻璃鱼缸(盛水20 L)中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体质量(21.32±2.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和体质量(87.32±9.20)g的成蟹的急性毒性,分析其对幼蟹和成蟹的毒性效应和安全浓度,为稻蟹综合种养中农药施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 526 mg·L-1、1 900 mg·L-1、834.2 mg·L-1和552.7 mg·L-1;对成蟹的24 h、48 h、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2 371 mg·L-1、1 222 mg·L-1、727.8 mg·L-1和286.4 mg·L-1;安全浓度(SC)分别为55.3 mg·L-1<...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绒螯扣蟹生长发育的影响,该实验采取急性毒性试验方式,以60d为记录周期,定时测定其体质量与存活率。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高效氯氰菊酯(0.10、1.00mg/L处理组)作用下体质量明显降低。尤其是1.00mg/L浓度组最明显。0.01mg/L处理组和对照组扣蟹无明显异常现象。且在1.00mg/L浓度组下存活率较其他浓度也下降得很快。说明相比较0.10mg/L和0.01mg/L,1.00mg/L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对中华绒螯扣蟹毒性最强。石蜡切片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氯氰菊酯会对河蟹的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产生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大眼幼体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6.661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9.10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5.519 mg/L;对Ⅰ期仔蟹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5.467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9.88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876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对聚维酮碘的耐药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质量浓度为10、13 mg/L的条件下能分别促进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蜕皮变态,提高蜕壳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分别用0.24、0.48、0.72、0.96、1.20g/L的尿素溶液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7d,测定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上述3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随着浓度的增加,3种酶活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0.24g/L尿素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0.96g/L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两组中华绒螯蟹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则相应下降.表明尿素浓度增加使得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和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有损伤.  相似文献   

18.
《淡水渔业》2021,51(3)
为研究不同贮运时间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活力和肝胰腺营养品质的影响,通过模拟电商贮运条件,采用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法,对贮运24、48和72 h的中华绒螯蟹活力进行统计和评价,并比较了肝胰腺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贮运24 h的中华绒螯蟹未见死亡,48 h的死亡率为10.0%,72 h的死亡率为40.0%;中华绒螯蟹活力随贮运时间延长而减弱,其中贮运24 h和48 h的活力依旧强盛,而72 h则活力低迷;水分、粗脂肪和肝胰腺指数等营养指标没有随着贮运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显著变化,但贮运48 h后的粗蛋白含量下降显著,贮运72 h后的灰分含量也下降显著;在检测的17种氨基酸中,有14种氨基酸的含量在贮运24 h后显著下降,而在检测的24种脂肪酸中,只有1种脂肪酸的含量在贮运24 h后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当前电商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最佳贮运时间为0~24 h,超过24 h后河蟹的成活率和营养品质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对二氧化氯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1-24℃时,中华绒螯蟹对二氧化氯在24、48、72、96h的LC50值分别为6.5、6.0、4.8、3.6mg/L,安全浓度值为1.58mg/L。中华绒螯蟹对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的耐受性强于二氧化氯水溶液。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亲蟹渗透压调节和抗氧化系统对盐度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探讨了中华绒螯蟹亲蟹血清离子和渗透压对盐度的响应以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与盐度的关系.设立4个盐度组(盐度6、12、18、24)和1个淡水对照组,检测第4天和第20天时中华绒螯蟹亲蟹血清中Na+、K+、Cl-浓度、渗透压以及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氧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