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具有脑缺血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1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重点实验室进行。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8),腹腔注射消毒后的精制玉米油1.5mL,1次/d,连续7d,然后手术,仅分离血管,不栓塞。②模型组(n=32):给药同假手术组,然后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③雌二醇组(n=32):将17β-雌二醇溶于玉米油中,按100μ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7d,然后同前造模。假手术组于术后6h,其他两组于再灌注3,6,12,24h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8只),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和纹状体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核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有无染色。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数:脑皮质:再灌注后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78.88&;#177;6.03),(53.75&;#177;3.92),(76.75&;#177;5.87)个/视野],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86.50&;#177;4.24),(63.13&;#177;7.72)个/视野,P〈0.01]。脑纹状体: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63.88&;#177;5.37),(38.75&;#177;4.17),(61.63&;#177;6.39)个/视野],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71.38&;#177;5.29),(48.00&;#177;8.32)个/视野,P〈0.01]。②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皮质: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于假手术组[(71.50&;#177;4.50),(45.75&;#177;7.03)个/视野,P〈0.01],至再灌注12h,显著高于模型组[(79.20&;#177;6.39),(58.63&;#177;4.81)个/视野,P〈0.01],再灌注24h,仍高于模型组[(69.00&;#177;4.96),(49.25&;#177;5.80)个/视野,P〈0.01]。脑纹状体:3组均为少量表达。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阳性密度:雌二醇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X^2=19.015,25.6,P〈0.01)。结论:给予外源性的雌二醇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上调,且在再灌注12h内,使大脑半球免于损伤,达到脑保护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12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9只,分成糖尿病组27只和正常血糖组12只。糖尿病组建立糖尿病模型采用链脲霉素(STZ,55 mg/kg体重)注射诱导,27只大鼠中有21只造模成功。根据2组运动的情况,将糖尿病组造模成功的21只大鼠再分成糖尿病运动8周组、糖尿病运动4周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每组7只;正常血糖组12只再分成正常运动8周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糖尿病运动8周组、糖尿病运动4周组和正常运动8周组的大鼠均进行相应时长的游泳训练,每日游泳训练60 min,每周训练5 d。糖尿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参加游泳训练。5组大鼠均于正常运动8周组最后1次训练后24 h内取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大鼠股四头肌内NT-3。5组大鼠均于入组1,4,8周后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大鼠尾神经传导速度(CNCV)。 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股四头肌NT-3显著低于糖尿病运动8周组、正常运动8周组和正常对照组组(P<0.05),但与糖尿病运动4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大鼠骨骼肌NT-3水平与CNCV呈显著正相关(r=0.405,n=28,P<0.05)。 结论运动训练引起的骨骼肌中NT-3水平升高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改善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具有脑缺血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1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重点实验室进行。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8),腹腔注射消毒后的精制玉米油1.5mL,1次/d,连续7d,然后手术,仅分离血管,不栓塞。②模型组(n=32):给药同假手术组,然后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③雌二醇组(n=32):将17β-雌二醇溶于玉米油中,按100μ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7d,然后同前造模。假手术组于术后6h,其他两组于再灌注3,6,12,24h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8只),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和纹状体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核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有无染色。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数:脑皮质:再灌注后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犤(78.88±6.03),(53.75±3.92),(76.75±5.87)个/视野犦,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犤(86.50±4.24),(63.13±7.72)个/视野,P<0.01犦。脑纹状体: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犤(63.88±5.37),(38.75±4.17),(61.63±6.39)个/视野犦,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犤(71.38±5.29),(48.00±8.32)个/视野,P<0.01犦。②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皮质: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于假手术组犤(71.50±4.50),(45.75±7.03)个/视野,P<0.01犦,至再灌注12h,显著高于模型组犤(79.20±6.39),(58.63±4.81)个/视野,P<0.01犦,再灌注24h,仍高于模型组犤(69.00±4.96),(49.25±5.80)个/视野,P<0.01犦。脑纹状体:3组均为少量表达。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阳性密度:雌二醇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χ2=19.015,25.6,P<0.01)。结论:给予外源性的雌二醇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上调,且在再灌注12h内,使大脑半球免于损伤,达到脑保护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伟  许百男  杨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126-129
目的:观察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取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177;20)g。将24只SD大鼠按双盲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只,仅进行至椎板切除,即行切口关闭,不损伤脊髓。损伤组18只,3%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T10处椎板切开后,在T9~T10间用虹膜刀片横断半侧脊髓。同侧后肢呈现软瘫,刺激无反应后,关闭切口。分别于伤后3,7,21d不同时间点取材,每个时间点6只。取损伤位点尾侧段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尾侧端腹角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的阳性神经元数。组间比较均采用q检验。结果:①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浆,神经营养因子3分布于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核、胞浆。②损伤后3,7,21d腹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5.48&;#177;3.20)。(12.59&;#177;2.03),(11.33&;#177;1.92),(7.31&;#177;1.54);(16.73&;#177;3.30),(11.15&;#177;2.85)。(13.20&;#177;3.39)。(6.00&;#177;1.50),(P〈0.01)1,术后3d时达高峰,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减少。⑧损伤后3,7,21d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0.63&;#177;2.90),(14.07&;#177;2.37),(9.35&;#177;3.50),(4.00&;#177;0.63)。(P〈0.01)],术后7d时达高峰,3d与21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在脊髓半横断损伤早期修复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探讨其对神经运动功能和继发性病理改变的保护作用及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的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h、6h、24h腹腔注射rhEPO,5 000ku/kg。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和组织学染色评价神经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脊髓损伤后48h,rhEPO 1h、6h实验组神经运动功能和继发性病理损害明显改善,斜板试验角度各为43.5°±3.45°、42°±1.9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免疫组化显示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后24h实验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脊髓神经细胞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表达上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腹腔注射外源性EPO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引起的神经运动功能损害及继发性病理改变具有保护作用,此种保护作用可能与EPO能够增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及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和康复组3组(n=10),造模组和康复组大鼠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栓塞。②康复组大鼠每天置于滚筒式网状训练器内进行转动训练。平衡木上行走训练,转棒上转动训练及网屏抓握训练,共40min;其他两组大鼠不干预。③各组大鼠在术后24h、3,7d分别以Bederson评分评估神经功能(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平衡木(0-5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转棒(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网屏测评(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评估其运动功能,并于术后7d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内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 结果:经补充后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造模组和康复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②平衡木、转棒和网屏测评结果:术后3,7d造模组和康复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康复组术后3d平衡木测试、术后7d所有测试得分均低于造模组(P〈0.05或0.01)。③无论脑皮质还是海马,康复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造模组(P〈0.01)。 结论: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肌力,并能诱导缺血周边区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脊髓半横断损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取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20)g。将24只SD大鼠按双盲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只,仅进行至椎板切除,即行切口关闭,不损伤脊髓。损伤组18只,3%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T10处椎板切开后,在T9~T10间用虹膜刀片横断半侧脊髓。同侧后肢呈现软瘫,刺激无反应后,关闭切口。分别于伤后3,7,21d不同时间点取材,每个时间点6只。取损伤位点尾侧段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尾侧端腹角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的阳性神经元数。组间比较均采用q检验。结果:①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浆,神经营养因子3分布于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核、胞浆。②损伤后3,7,21d腹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5.48±3.20),(12.59±2.03),(11.33±1.92),(7.31±1.54);(16.73±3.30),(11.15±2.85),(13.20±3.39),(6.00±1.50),(P<0.01)],术后3d时达高峰,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减少。③损伤后3,7,21d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0.63±2.90),(14.07±2.37),(9.35±3.50),(4.00±0.63),(P<0.01)],术后7d时达高峰,3d与21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明显增加,提示它们可能在脊髓半横断损伤早期修复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SCI)大鼠康复中的作用及其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及水中平板训练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各训练组于术后1周开始进行8周的康复训练。采用BBB评分、爬网格试验评定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的表达。 结果水中平板训练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其他组明显改善(P<0.05)。3个训练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BDNF及NT-3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BDNF的表达在3个训练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水中平板训练组NT-3的表达明显高于减重平板训练组(P<0.05);而水中平板训练组与水疗训练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水中平板训练可能通过影响BDNF及NT-3的表达增强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可塑性,促进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及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和康复组3组(n=10),造模组和康复组大鼠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栓塞。②康复组大鼠每天置于滚筒式网状训练器内进行转动训练,平衡木上行走训练,转棒上转动训练及网屏抓握训练,共40min;其他两组大鼠不干预。③各组大鼠在术后24h、3,7d分别以Bederson评分评估神经功能(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平衡木(0~5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转棒(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网屏测评(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评估其运动功能,并于术后7d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内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结果:经补充后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造模组和康复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②平衡木、转棒和网屏测评结果:术后3,7d造模组和康复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康复组术后3d平衡木测试、术后7d所有测试得分均低于造模组(P<0.05或0.01)。③无论脑皮质还是海马,康复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造模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肌力,并能诱导缺血周边区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恢复起促进作用,而电针也能够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来减少损伤部瘢痕形成,故推测两者结合可能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局部移植联合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损伤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联合组。对照组单纯性背部切口后缝合,损伤组脊髓横断处(T 10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移植组与损伤组相比,联合组与移植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在7,14,28 d表达量均增加(P<0.05)。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果显示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与电针联合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协同作用,显著上调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水平,有利于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水平)放置约1 mm×2 mm×2 mm大小、浸润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移植组及联合组在脊髓横断处放置浸润人脐血干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联合组于造模后1 h开始给予督脉电针治疗。在相应处理7,14,28 d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损伤时,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合成、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再生修复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我们对缺血培养大鼠神经胶质细胞分泌NGF及亚低温各时间段对其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探讨2种因子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①各组在切除腓总神经后,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从手术当天开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每天向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每后肢,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5μg/每后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7d。②术后30和60及90d取移植肌,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③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移植体肌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观察染色强度以反映神经再生情况。④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核仁、染色质、糖原颗粒、z线结构及神经纤维及髓鞘情况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神经纤维及髓鞘变化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30和60及90d时的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可见染色质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糖原颗粒多,z线更清晰。神经再生更明显。②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③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体染色强度大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组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更明显。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失神经肌肉的损害。②上述2种因子均可促进移植肌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游泳训练对脊髓全横断大鼠脊髓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影响。方法:雌性成年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6个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损伤组,游泳组,电针组,联合组),每组30只。制作脊髓T10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第5天开始电针及游泳训练(电针每天30min,电流1m A,频率为2/100Hz,波型为疏密波。游泳第1周游一组,以后每周加一组,一组时间为4min。每周治疗7次)。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术后7d、14d、21d、28d、35d进行运动功能评估(BBB评分),治疗结束时取材。用免疫组化及生化来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1)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较损伤组均有提高(除第1周(P0.05)),并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为明显;在各干预组中,联合组运动功能的恢复最为突出(P0.01)。(2)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区NT-3表达较损伤组均有提高(P0.05),并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治疗组之间联合组NT-3的表达更为突出(P0.01)。(3)各治疗组中血清ALT、AST的表达水平较损伤组均有下降(P0.05),联合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结论:游泳训练及电针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改善局灶性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神经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线栓法复制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干预组通心络胶囊1.0 g/kg·d连续灌胃.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UNEL染色计数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周边区TUNEL阳性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NGF、BDNF蛋白免疫阳性细胞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可增加糖尿病脑缺血后缺血周边区NGF、BDNF蛋白的表达,拈抗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往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 3,Caspase-3)的表达均缺乏长时间的动态观察.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暂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5只、单纯细胞移植组25只、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25只.另取清洁级新生SD大鼠数只,用于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按改良性线栓法制备暂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3 d,单纯细胞移植组从右侧侧脑室每只注入20 μL神经干细胞悬液,含(4.0-5.0)×10~5个神经干细胞;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每只注入等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悬液;缺血再灌注组每只注入20μ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再灌注1周麻醉处死动物,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分别在缺血再灌注1,2,3,5,7周麻醉处死动物,5只/时间点.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Caspase-3在海马和额顶皮质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aspase-3免疫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核、细胞质和部分突起.在海马: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除缺血再灌注第1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在额顶皮质:单纯细胞移植组、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亦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除缺血再灌注第1,2周外,其余各时间点基因修饰细胞移植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降低Caspase-3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抑制缺血性脑损伤的进行性恶化,其移植效果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远端脊髓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8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SCI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周组、对照组(未行训练)及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训练结束后取腰膨大段脊髓进行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BBB评分: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超微结构:损伤后1周组,髓鞘排列规律整齐、轴索较均匀一致、核仁清晰;对照组髓鞘松散、轴索与髓鞘间出现空隙、轴突变性及空泡;训练组髓鞘完整、较薄、轴索均匀、髓鞘下及神经纤维周围基质中少见空泡。③BDNF免疫组化: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多分布于脊髓前角,中央管周围也有出现,背角少见;训练组BDNF阳性染色颗粒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较损伤后1周组及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减轻损伤远端脊髓继发性损害,并促进BDNF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探讨2种因子在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分别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①各组在切除腓总神经后,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从手术当天开始,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每天向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每后肢,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射神经生长因子0.5μg/每后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共7d。②术后30和60及90d取移植肌,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③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移植体肌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观察染色强度以反映神经再生情况。④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细胞形态,核仁、染色质、糖原颗粒、Z线结构及神经纤维及髓鞘情况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神经纤维及髓鞘变化以反映失神经肌肉受损程度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30和60及90d时的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可见染色质丰富程度方面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糖原颗粒多,Z线更清晰。神经再生更明显。②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③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体染色强度大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组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更明显。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和减轻失神经肌肉的损害。②上述2种因子均可促进移植肌神经再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caspase-3表达情况,并探讨caspase-3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脑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缺血再灌注模型,肌肉注射NGF,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HE染色检测脑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并观察大鼠脑部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内caspase-3的表达量增多,于再灌注后6h即有所增加,并于24h达高峰,之后下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早期给予神经生长因子(NGF)(干预),可使脑内caspase-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程度,抑制caspase-3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灰质前角及损伤区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经皮电刺激在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重建及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共选取Wistar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模型组及电刺激组。采用Allen′s法将2组大鼠制成T9节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电刺激组于术后给予经皮电刺激治疗。术后每天采用BBB评分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评定;2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 d、3 d、5 d及7 d时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2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脊髓中NT-3及TNF-α变化情况。 结果2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以电刺激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该组大鼠BBB评分在术后5 d及7 d时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组大鼠NT-3免疫阳性表达均持续增加,于术后5 d时达到峰值,于术后7 d时开始下降,并且电刺激组NT-3阳性表达量在术后5 d及7 d时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术后2组大鼠TNF-α免疫阳性表达均随时间进展而逐渐增多,但以电刺激组的增加幅度相对较缓,该组TNF-α免疫阳性表达在术后5 d及7 d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经皮电刺激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NT-3表达,抑制TNF-α表达增加,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修复、重建及相关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强化游泳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蛋白激酶A(PK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再灌注动物模型.120只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1组、训练2组、训练3组和MCAO对照组,每组30只.训练1组大鼠每日游泳5 min,训练2组大鼠每日游泳10 min,训练3组大鼠每日游泳20 min;MCAO对照组大鼠不给予任何训练.另选3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不给予任何训练.以上5组大鼠又分别随机分为术后3、7和14 d三个时间点亚组,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7和14d三个时间点,采用Menzies神经行为评分和前肢放置试验评价各亚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亚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PKA阳性细胞的表达率,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各亚组大鼠脑缺血侧大脑皮质PKA的mRNA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假手术组神经功能正常.MCAO对照组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训练组分别在训练3、7和14 d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同时间点MCAO对照组;训练3组训练14 d后受损神经功能改善最明显(P<0.05),其训练3、7和14 d后的Menzies评分分别为(1.40±0.55)、(1.00±0.71)和(0.80±0.45)分,前肢放置试验评分分别为(5.20±0.84)、(3.80±1.30)和(2.40±1.14)分.训练1、2和3组各时间点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量高于同时间点MCAO对照组;且训练3组训练14d后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量增加较其它各训练组更为明显(P<0.05),其训练3、7和14 d后的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2.84±1.66)%、(35.05±1.33)%和(45.92 ±2.03)%,PKA mRNA表达量分别为(32.18±0.86)%、(37.44±1.27)%和(42.77±0.81)%.结论 强化游泳训练可以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KA阳性细胞表达率及其mRNA表达量,改善受损神经功能,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