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Cefmetazole Sodium,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CS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在297 K和311 K时用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常数KA、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运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研究了灯盏花素(Breviscapinun,B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BR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动态联合猝灭,BSA发射峰蓝移.Zn2+的存在使得BSA发射峰蓝移程度降低,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减小.在较大浓度Zn2+存在下,BR与BSA作用的相关系数增大,猝灭机制变为静态猝灭.从Zn2+与BR的竞争作用,热力学参数的变化、配位化合物的形成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BR与BSA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核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发现,在温度为293 K和310 K时核黄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4.879×105L.mol-1和1.880×105L.mol-1,结合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了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核黄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机制,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核黄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荧光猝灭法研究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BS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胆红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以及对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胆红素和BSA间的结合距离r.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胆红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Eu3+存在下盐酸头孢替安(Cefotiam Hydro-chloride,C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CH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BSA发射峰蓝移,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和弱的静电作用.Eu3+的存在使得BSA发射峰蓝移程度降低,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减小,但没有改变CH对BSA的猝灭机制,热力学参数ΔH和ΔS都增大.从热力学参数的变化及Eu3+的竞争作用分析了Eu3+对CH与BSA作用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pH=7.40),应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不同温度下尼泊金乙酯钠(Ethylparaben Sodium,EPS)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相互作用的机制.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分别表明:尼泊金乙酯钠对BSA内源荧光有明显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二者的猝灭作用是由于尼泊金乙酯钠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的.运用双对数方程求得291、310 K时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23×106、3.63×105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9和0.84.运用热力学方程得出热力学参数(ΔH,ΔS),通过ΔH0,ΔS0可知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或范德华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尼泊金乙酯钠对BSA结构的构象会产生影响.本研究为EPS的毒理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B1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维生素B1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维生素B1对BSA 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结合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得到结合常数和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并结合紫外吸收光谱进一步验证,维生素B1对BSA的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二者主要以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维生素B1对BSA 构象的影响.此外,讨论了共存Ca2+、Cu2+、Al3+、Mg2+ 和K+ 对维生素B1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对氯苯酚(4-C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4-CP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依据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获得了不同温度下水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4-CP和BSA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点位数及热力学参...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金属离子Ca2+、Cu2+和Zn2+对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酸及金属离子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由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熵变ΔS和Gibbs自由能ΔG得出:推断无金属离子存在时,F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在Ca2+的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与范德华力;Cu2+和Zn2+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3种金属离子的参与都使得FA与BSA结合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发生了的变化,但结合位点数仍维持在1左右。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白杨素磺酸钠和白杨素磺酸钙两种白杨素磺酸盐衍生物,并分别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它们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白杨素磺酸盐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由于与白杨素磺酸盐反应而导致BSA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距离。从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推断了白杨素磺酸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引力,而白杨素磺酸钙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并应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白杨素磺酸盐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探讨了Fe3+对灯盏花素(B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从Fe3+与BSA的静电作用、配位结合以及Fe3+与BR的配位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影响BR与BSA相互作用的因素.结果表明,Fe3+不改变BSA与BR的作用机制,但使得二者结合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减小.  相似文献   

12.
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槲皮素-铝配合物(Que-Al),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运用荧光光谱探讨了Que-A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求得了结合常数KA和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Que-Al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动态猝灭;Que-Al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头孢拉定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头孢柱定荧光猝灭牛血清白蛋白是由于形成了头孢拉定-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双分子猝灭常数kq和结合常数K.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G),推断出头孢拉定与BSA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疏水作用的自发过...  相似文献   

14.
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甘氨酸与镧(Ⅲ)作用形成配合物。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和荧光光谱探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可知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甘氨酸镧(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热力学数据表明配合物与BSA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甘氨酸镧(Ⅲ)配合物对于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荧光光谱法研究橙皮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7.40的Tris-HCl 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橙皮甙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随着温度升高,橙皮甙与BSA 的猝灭常数逐渐增加.实验表明:橙皮甙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70.71 kJ/mol)大于零和熵变[△S=316.29J/(mol·K)]大于零,...  相似文献   

16.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Zn2+离子对槲皮素(Qct)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在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相互作用的影响;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Qct和BSA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Qct和Zn2+离子都可以使BSA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Qct和BSA之间的结合常数为3.17×107L.mol-1.s-1,结合位点数为1.32.定量计算表明,加入Zn2+离子后,Qct与BSA间的结合常数显著降低、结合位点数减小,表明Zn2+离子参与了Qct与BSA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bilirubin (BR)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have been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 between BR and BSA was obtained by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titration. Furthermor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was studi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he binding constant was also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fluorescence quenching. The two methods yielded similar results. It indicated that the former method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B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nding of BR to BSA induc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BS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rster energy transfer, the distance between BR and protein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e main binding force could be judg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BSA and BR had strong interactions. The mechanism of quenching belonged to static quenching and the main sort of binding force was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 and hydrogen bonds.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糖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糖精钠对BSA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两者之间的作用主要是氢键或范德华力,作用的位点更靠近色氨酸;金属离子对两者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在pH7.40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美托拉宗与BSA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美托拉宗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292K和311K时美托拉宗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及双倒数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表明美托拉宗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过程,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了美托拉宗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2.77 nm,结合过程的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进一步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美托拉宗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