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般资料本组33例患者,全部摄取颈椎侧位、双斜位及正位片,26例行CT常规扫描,均采用椎管比值(颈椎管率)法测量,即:椎管比值=颈椎椎管矢状径(mm)/颈椎椎体矢状径(mm)。颈椎椎管矢状径测量:为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中点间的距离,颈椎矢状径测量:为椎体前缘中点心至椎体后缘间距离。正常两者之比值应在0.75以上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为颈椎退行性变引起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丛压迫的复杂综合征,但实践中发现颈椎病的退行性变程度与临床症状常不一致(1,2),即有颈椎病X线表现但可无症状;相反有明显脊髓压迫症状者X线改变可能轻微,这种现象是否因颈椎管发育大小或颈椎病引起椎管狭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值得进一步分析。本文报告103例脊髓型颈椎病,并对其发病机理,临床及X线征和椎管狭窄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复习100例非脊髓型颈椎病,并测量100例正常成人颈椎矢状径,以兹对照观察。  相似文献   

3.
本文不颈椎管狭窄影像诊断的定一问题,先后从X线平片测量、造影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颈椎管狭窄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手术证实颈椎管狭窄症的MRI及X线和临床资料,明确颈椎管狭窄症的MRI概念及分型.材料和方法:对一组47例MRI进行各节段颈髓腹侧代偿间隙、颈髓和颈髓背侧代偿间隙矢状径测量;X线片上测量椎体、椎臂矢状径并计算Torg指数;采用JOA十七分法作临床评分。对MRI及X线和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RI示颈椎管狭窄患者的颈髓腹背侧代偿间隙、颈髓矢状径均减小,以病变节段最明显。MRI对临床表理的预示能力优于X线。MRI可以就狭窄范围、狭窄方向、狭窄程度和髓内信号改变行详尽分型.结论:颈椎管狭窄的MRI特征变化为正中矢状面上蛛网膜下腔减少或消失.和/或伴有脊髓的压迫变形,髓内信号异常.分类更准确地反映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密切地联系了临床,对颈椎管狭窄症的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氟骨病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canal stenosis,FCCS)术后血肿造成脊髓损伤的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ELOP)治疗的FCCS患者329例.18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神经症状恶化,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5~73岁,平均56.9岁.确诊时间为术后1-5d,通过复查MRI确定损伤原因均为血肿形成(发生率为5.47%),一经确诊立即局部穿刺减压,俯卧位制动,及时行二次手术探查和脊髓减压. 结果 18例患者神经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恢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为(7.44±1.25)分,术后12个月为(12.6±2.1)分.对脊髓损伤确诊时间和二次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量绘制散点图,建立直线相关方程Y=6.240 7-0.777 8X(F=9.89,P<0.01),两者存在线性负相关,获得早期治疗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的患者.结论 血肿压迫是FCCS患者术后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严格止血、术后交替双侧卧位是有效的预防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飞行人员颈椎管率范围及使用价值。方法 在X线侧位片上 ,测量了 113名正常男性飞行人员的颈椎管率。结果 C3 为 0 .95± 0 .10 ,C4为 0 .91± 0 .0 9,C5为 0 .93± 0 .10 ,C6为 0 .91± 0 .0 9。结论 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及选飞时颈椎管率的正常下限宜定为 0 .8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远红外热成像检查对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对66例临床诊断为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红外热成像的检查,运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703,P<0.001),治疗前后颈肩部两侧温度的比较值有统计学意义(t=4.736,ν=65,P<0.001)。结论远红外热成像检查可较好地反映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血供状态与症状改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颈椎管狭窄对颈髓白质纤维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等定量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26例因颈肩部疼痛、感觉异常及运动功能减退等症状而行颈椎MRI检查的病人,同时纳入34名年龄条件匹配,无颈肩部不适的正常志愿者。根据颈椎管狭窄程度将病人分为3组,其中1度组82例、2度组36例、3度组8例,正常志愿者为0度组,进一步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无脊髓受压组(0度组+1度组)及脊髓受压组(2度组+3度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矢状面及横断面T2WI扫描,同时行DTI序列扫描。分别比较受试者各兴趣区(ROI)的FA及ADC值。结果4组间各ROI的FA值无明显差异,而ADC值除右后区ROI(F=1.56,P=0.20)外,其余5个ROI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度组右前和左前区ROI的ADC值均高于0度组和1度组(均P0.05);2度组与3度组各ROI的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度组各个ROI的ADC值均高于0度组和1度组(P0.05)。除右后区ROI外,其余各区脊髓受压组的ADC值明显大于无脊髓受压组。结论 DTI可对颈椎管狭窄病人的颈髓进行定量研究,颈髓受压早期,白质区的ADC值升高而FA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椎管狭窄分先天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又称获得性。椎管狭窄是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根源,也是诊断颈椎病的重要依据。我院自2003年1月初至12月底共诊治颈椎病患者962例,其中继发性椎管狭窄231例,约占24%。结合文献资料,就继发性颈椎椎管狭窄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胸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7例胸椎管狭窄,对其在胸椎平片,脊髓造影,CT和CTM上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椎板小关节的增生肥大、间盘疝,黄韧带和后纵韧带的肥厚和骨化,同颈和腰椎管狭窄相化,胸椎管狭窄具有如下特点:(1)发病率低;(2)临床症状出现晚,进展缓慢,呈进行性加重;(3)狭窄部位主要位于间盘-椎间关节平面,(4)韧带骨化更明显,范围更广泛,对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价值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进  相似文献   

12.
正常颈椎管率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X线侧位片上,颈椎管与其相应椎体矢状面直径的比率称为颈椎管率(Cervicalspinalcanalratio)。本文采用Torg等方法测量100名正常国人颈椎管率的结果显示,C_3为0.96±0.08,C_4为0.95±0.08,C_5为0.96±0.09,C_6为0.97±0.10,平均为0.96±0.09。统计学分析显示,C_3~C_6间颈椎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颈椎管率则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颈椎管率作为X线的一个定量指标,对于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且其方法新颖、科学和实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腰椎管斜径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 5 0名因外伤行CT检查无任何阳性发现的病例作为正常组 ,测量其腰椎管斜径以得出正常值。对另外 5 0名经手术证实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病例的CT资料 ,进行包括腰椎管斜径在内的 6种径线的测量 ,并分别计算其诊断符合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u检验 ,Ρ <0 .0 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正常组腰椎管斜径平均值为 13 .62mm ,异常组腰椎管斜径平均值为 7.0 0mm ,两者间有明显差异 (u =3 0 .82 9,Ρ <0 .0 0 1)。异常组 6种测量径线中 ,腰椎管斜径诊断符合率最高。结论 腰椎管斜径对诊断中央型腰椎管狭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 3 1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3 1例均为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其中 2 9例为退行性变型。 2 3 % (7/ 3 1 )同时合并颈、胸椎管狭窄。 2 9% (9/ 3 1 )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造影优点多。治疗中存在误区。结论 椎管造影是不可取代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方法。避免重手法推拿按摩或大重量牵引和反复椎管内封闭 ,合并颈、胸椎管狭窄者需分期手术。充分、彻底减压特别不能忽略侧椎管狭窄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腰椎管狭窄症的CT分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CT分型。材料与方法 对745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前CT分型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分为3组,I型:中心椎管狭窄型;Ⅱ型:脊神经根管狭窄型;Ⅲ型:混合型(即I、Ⅱ型并存)。其中I型104例(13.96%),Ⅱ型158例(21.21%),Ⅲ型483例(64.83%)。CT分型与手术符合率为92.21%,不符多见于Ⅲ型。结论 CT分型对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腰椎管狭窄症的CTM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36例腰椎管狭窄症.着重对照其CTM所见与手术中发现.CTM是检查此症的理想方法.它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硬膜囊、神经根袖和硬膜外间隙的细微改变.  相似文献   

17.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脊柱爆裂性骨折(简称BF)在普通X线与CT扫描中各自的优势、限度及其价值.方法通过X线正侧位平片和CT轴位扫描对43例BF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并予以综合分类.结果43例BF中A型10例,B型15例,C型2例,D型9例,E型7例;三柱损伤34例,二柱损伤9例;椎管狭窄0度8例,Ⅰ°12例,Ⅱ°23例;脊柱后缘线不连续35例.结论X线平片对BF的诊断价值在于反映骨折类型,脊柱屈曲、错位和后缘线的改变等骨性改变;CT扫描的优势是显示骨折线的走行、范围,椎管变形及狭窄程度并推测脊髓神经受压和损伤情况.二者紧密结合,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并协助临床设计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的MRI和CT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本文对5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患者进行MR和CT对比研究。 材料和方法: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32~78岁。全部患者采用1.0T超导磁共振机,全身CT扫描机,行矢状T_1和T_2W1扫描,T_1W1病变区或/和T_2W1横轴扫描及相似层面的CT横断对照扫描。 结果:54例(108椎间)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单椎间发生者14例,多椎间40例(94椎间)。MR主要表现为黄韧带附着区丁T_1W1和T_2W1像增厚的异常低信号影,CT则全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样密度吸收区。 结论:MR是显示胸椎黄韧带骨化和脊髓受压情况的最佳方法,CT在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所合并的其他脊柱退行性变方面优于MRI。MRI结合CT平扫为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