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红 《心电学杂志》2007,26(4):260-261
近年来有关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特别是射频消融治疗可以说是心房颤动治疗的一场革命。但在我国,多数心房颤动患者仍然需要节律或心率控制的治疗,尤其是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临床上常同时存在,使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目前临床药物治疗中显示节律转复治疗并不优于频率控制,然而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融术在部分心房颤动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节律和频率控制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关注点。房颤患者若能转复并能长期保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但对部分房颤患者心室率的控制足以显著减轻甚或消除症状,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和医疗卫生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根据治疗目标,房颤的心律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两类。近来年,随着旨在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手段(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心房颤动患者疾病早期阶段采用节律控制的治疗策略,因其不仅能够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延缓心房重塑,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降低高危患者的死亡、心力衰竭和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 心房颤动是心脏的上方(心房)的一种快速的不规则的搏动,对于心房颤动有两种方法可以治疗:通过外力(药物或电激)迫使心房转回稳定节律,这是一种称为心律控制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治疗的首选目标常是通过电复律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即节律控制。这种方法症状较少、体能耐受性较高、卒中危险性较低,可以使患者(如果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转律后的心房顿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使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节律是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最根本的治疗。近年来,心血管学者发现,在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转为窦性节律时心房的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退,称为心房顿抑(Atrial stunning)。本文就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节律时心房顿抑的原因、发生机制、影响因素、有关药物对心房顿抑的影响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病率和致残致死率高,药物疗效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对AF发生和维持机制的不断了解,特别是新药不断问世、传统药物新功能的研究,药物治疗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从心率控制、节律控制、改善心房重构和抗炎等方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正为评估早期节律控制治疗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的Rillig教授等纳入并分析798例来自EAST-AFNET4临床研究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力衰竭定义为NYHAⅡ~Ⅲ级或左心室射血分数50%),并随机分为早期节律控制治疗组(ERC组,396例)和常规治疗(UC组,40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节律控制与心率控制治疗对合并心房颤动(AF)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50例合并AF的HFpE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节律控制组(接受节律控制治疗方案,75例)和心率控制组(接受心率控制治疗...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治疗是目前心房颤动(房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房颤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有两个,即节律紊乱和快速心室反应.针对这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形成了两种策略,(1)节律控制策略,即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包括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后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2)频率控制策略,即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节律及频率控制治疗对风心病伴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对风心病伴房颤(A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频率控制组使用阿替洛尔和地高辛控制心室率;节律控制组用胺碘酮或直流电转复,并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比较3年后两组的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质量及住院率。结果两组病死率、生活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频率控制组的致残率、住院率低于节律控制组(P<0.05)。结论应将控制心室率作为AF的一线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 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 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 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 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 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严重并发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栓塞。对标准药物治疗控制节律和心率无反应、不耐受或禁忌的症状性心房颤动病人可考虑非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有前景 ,但尚未达到治疗心房颤动的目标。新的治疗方式大多数仍在研究中 ,主要有射频消融治疗、起搏治疗、电复律 /除颤和外科迷宫术。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节律控制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目前非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发展迅速,其中导管消融作为非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手段之一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肺静脉电隔离作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消融终点已经得到共识,而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式及终点尚未统一,现就目前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方法及策略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节律控制是心房颤动综合管理的重要部分, 能有效降低房颤负荷、减轻患者症状, 在早期房颤中有改善预后的证据。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是节律控制策略的一线推荐。本共识主要内容为房颤节律控制的整体原则、AADs的特性及不同人群房颤患者的用药建议, 以供临床决策参考, 指导合理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17.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代处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ACC/AHA/ESC指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为5类。针对5种类型房颤的各型处理策略,认真选择节律控制或心率控制治疗,配合以其他药物治疗措施,及时对房颤患者做出正确处理,对临床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抗凝治疗在房颤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注意抗凝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应该谨慎权衡后选择应用。房颤患者的具体状况均不同,治疗还是要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最新研究证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为主的节律控制策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房颤治疗将告别室率控制策略而进入节律控制时代,房颤AADs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熟知房颤患者常用各种AADs的特征及如何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房颤AADs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要领,以及各种临床情况下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9.
治疗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可采取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策略,对于慢性房颤,指南推荐控制心室率,对心室率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使用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尽管有一些心脏以外的不良反应,但是在房颤的节律控制和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均有重要应用。临床研究显示,胺碘酮比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常用。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节律控制的药物治疗包括离子通道阻滞剂、基质治疗、连接蛋白、细胞内钙稳态和基因治疗等。Ⅰ、Ⅲ类离子通道阻滞剂是目前应用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但长期有效性欠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对房颤发生基质有改善作用,可降低房颤的发生,但对房颤本身无治疗作用,其他方面的药物治疗尚处于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