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动试验后收缩压异常升高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运动试验恢复期收缩压异常升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以及高血压对其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观察了 80例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根据高血压病的有无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 ,以运动试验后 6min内 ,收缩压后期比前期升高≥ 10mmHg(1mmHg =0 133kPa)为收缩压异常升高为阳性判定标准。结果 收缩压异常升高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阳性似然比 ,高于ST段压低标准 ;其敏感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比 ;对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两指标 (收缩压异常升高和ST段压低 )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论 运动试验恢复期收缩压异常升高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对女性患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在女性患者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12 1例有胸痛症状的女性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 ( 5 3例 )和冠心病组 ( 68例 ) ,均接受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恢复比 (运动结束后 3min与运动高峰时收缩压比值 )的差异 ;并探讨该比值在女性患者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在冠心病组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 0 .99± 0 .11vs0 .83± 0 .10 ,P<0 .0 1) ;在女性患者中 ,单用 ST段下移≥ 0 .1m V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60 .3%、5 8.6%、65 .1% ;以运动中 ST段下移≥ 0 .1m V且运动后收缩压恢复比 >0 .90为标准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5 2 .9%、88.7%、85 .7% ,与前者比较 ,敏感性无明显变化 ( P>0 .0 5 ) ,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 ( P分别 <0 .0 1和 <0 .0 5 )。结论 在女性患者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是判断冠心病的有用指标 ,结合 ST段下移 ,可以提高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心脏变时性指数(C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4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14例,女180例)先行平板运动试验,测定试验过程中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值和心脏变时性指数,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①平板运动试验中,传统ST段改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67.36%、70.15%;②ST段指标联合CI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5.55%、83.66%、81.34%。CI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CI平均值从0支冠状动脉病变的1.03±0.25,逐渐下降到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0.52±0.24(p<0.05)。结论①平板运动试验中ST阳性结合CI可提高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p<0.05);②CI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CI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于锋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11):729-731
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5例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患者,3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5例中冠状动脉狭窄≥50%者141例,其中平板运动试验阳性123例,阴性18例;冠状动脉正常者264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48例,阴性216例.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7.2%,特异性81.8%,准确性83.7%.其中ST段下移的敏感性85.3%,特异性82.1%,准确性83.2%.ST段抬高的敏感性92.3%,特异性81%,准确性85%.在运动时间、运动耐量(最大METs)、ST段改变持续时间、峰值血压等方面,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冠状动脉阴性组差异明显(P<0.05).双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单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组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P<0.001).结论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具有无创、安全、经济,通过多项指标综合判断结果可以初步推测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锋 《高血压杂志》2005,13(11):729-731
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与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5例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患者,3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5例中冠状动脉狭窄≥50%者141例,其中平板运动试验阳性123例,阴性18例;冠状动脉正常者264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48例,阴性216例.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7.2%,特异性81.8%,准确性83.7%.其中ST段下移的敏感性85.3%,特异性82.1%,准确性83.2%.ST段抬高的敏感性92.3%,特异性81%,准确性85%.在运动时间、运动耐量(最大METs)、ST段改变持续时间、峰值血压等方面,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冠状动脉阴性组差异明显(P<0.05).双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单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组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P<0.001).结论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具有无创、安全、经济,通过多项指标综合判断结果可以初步推测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运动试验恢复期ST段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以运动末ST段压低0.1mV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阳性标准,但其诊断价值有限,长期以来心血管医师对恢复期ST段改变的临床价值都十分关注,但遗憾的是未被充分利用,近10年来,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发现运动试验后恢复期ST段改变有助于提高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综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平板运动试验中QRS时限延长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QRS时限延长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疑诊冠心病患者176例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QRS时限和ST段下移值,分析上述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时限明显延长(87.13±7.47ms vs 76.52±7.63ms,P<0.01),而对照组运动前后QRS时限无显著性差异(72.51±6.83ms vs 75.66±7.42ms,P>0.05).以运动中和运动后QRS延长>3ms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 mm(J点后80 ms)作为阳性评定标准,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6%、77.2%,特异性84.5%、70.7%,阳性预测值91.2%、83.8%.两者联合应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是76.3%、87.9%和92.6%.结论 QRS时限延长和ST段下移是可靠的诊断冠心病的运动心电图指标,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8.
运动试验恢复期收缩压异常升高诊断冠心病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运动后收缩压异常升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高血压对其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88例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的患,根据高血压的有无和冠脉造影结果分组。以运动后恢复早期6min内,收缩压后期比前期升高≥10mmHg为收缩压异常升高的阳性判定标准。结果 收缩压异常升高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ST段压低标准;其敏感性与冠脉病变程度成正比,其升高值亦与冠脉病变成正相关;在非高血压组其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对合并高血压的患,两指标联用的诊断准确性最高。结论 运动后收缩压异常升高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平板运动试验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 6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平板运动试验及 6 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 ,测定其最大ST/HR斜率及ST段压低值。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最大ST/HR斜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 8±2 3uV/bp .min和 0 9± 0 4uV/bp .min ,P <0 0 1) ;最大ST/HR斜率法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ST段压低法 (分别为 95 5 % ,93 6 %和 6 2 5 % ,78% ,均为P <0 0 5 ) ;ST/HR斜率 >6 0uv/bp .min识别三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分别为 83 3%和 97 5 % ) ;ST/HR斜率法女性假阳性率明显低于ST段压低法 (分别为 7 1%和 32 1% ,P <0 0 5 )。结论 最大ST/HR斜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优于ST段压低法 ,并对预示冠状动脉病变数目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平板运动试验心率恢复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平板运动试验心率恢复环 ( HRRL)在冠心病 ( C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 88例受检者之 HRRL 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 ,计算 HRRL 诊断 CA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并与常用的 ST段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平板运动试验 ST段标准 ,HRRL标准诊断 CAD的敏感性分别为 6 0 .5 %和 83.7% ;特异性分别为82 .2 %和 73.3%。 HRRL标准和 ST段标准之 Kappa值为 0 .5 1。结论 :与常用的 ST段标准进行比较 ,HRRL在CAD诊断中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狭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国人冠状动脉(冠脉)起源异常的冠脉造影检出率,并探讨其与冠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脉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和类型,以及合并冠脉狭窄的情况。结果 4094例患者中,共检出冠脉起源异常者32例,检出率为0 78%,其中右冠脉异常起源最为多见,占总数的65 6%;合并冠脉狭窄者共11例(占34 3% ), 其中仅5例(占15 6% )累及起源异常的冠脉,且无1例冠脉狭窄单独累及起源异常的冠脉。结论 国人冠脉起源异常的检出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结果相似,其中以右冠脉起源异常最为多见,冠脉起源异常与冠脉狭窄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Coronary aneurysms represent anomalies identified in 0.15%–4.9%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orm definition of this pathology. Aneurysms of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are extremely uncommon, with an incidence of 0.1%.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se anomalies in adults, and Kawasaki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ther causes include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trauma, vasculitis, congenital, mycotic, and idiopathic. These dilated section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are not benign pathology because they are subject to spasm, thrombosis, and subsequent distal embolism, spontaneous dissection and rupture.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anticoagulation, custom-made covered stents, reconstruction, resection, and exclusion with bypass. Our report on an old case illustrates the giant saccular LMCA aneurysm leading to myocardial ischemia due to coronary ste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与分析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来煤炭总医院检查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先进行冠脉CTA检查,然后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冠脉CT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冠脉CTA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阴)性预测值等,分析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按照病例数:168例患者经过CAG检查123例确诊为冠心病,冠脉CTA检出125例,两种检查同时诊断冠心病患者120例。②按照病变血管:左主干病变CAG检出24例,冠脉CTA检出30例,二者共同检出23例;前降支病变CAG检出98例,冠脉CTA检出103例,误诊7例,漏诊2例;回旋支病变CAG检出69例,冠脉CTA检出74例,误诊8例,漏诊3例;右冠病变CAG检出71例,冠脉CTA检出68例,误诊5例,漏诊8例(5例均为右冠远端病变)。结论冠脉CTA对冠心病患者冠脉自身病变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冠心病筛查和诊断首选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4.
冠状静脉动脉化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五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不适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病人经静脉血运重建的可行性.方法:5例具有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人,在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旁路移植到该冠状动脉的伴行静脉,并结扎该静脉的近端,凭借静脉的逆行灌注改善缺血区域的血供.结果:5例病人均存活,旁路流量为51~120(平均78.6)ml/min,术后心绞痛消失,部分病人核素复查显示静脉动脉化后的相关区域灌注改善.结论:冠状静脉动脉化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技术可行并有疗效.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支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9例在我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应用SPSS13.0分析患者血管病变支数与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囚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关系。结果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42%,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2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病变组患者TC升高[(5.06±1.21)mmol/L],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冠脉病变患者LDL—C升高[(2.84±0.11)mmol/L],多支冠脉病变组LDL—C升高[(3.06±0.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5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比、HDL—C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或糖尿病患者,以及TC升高、LDL—C升高患者易发生多支冠脉血管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冠心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690例患者。结果完成冠状动脉造影690例,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0例,检出率为1.4%,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10例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3例起源于无冠窦,1例起源于左冠窦,3例高位开口(2例开口于右冠窦上方,1例开口于无冠窦的上方);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占30%,其中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1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左主干高位开口。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确定其类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血清尿酸水平和冠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血尿酸和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 15 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 ,尿酸酶法检测其血清尿酸浓度 ,采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血尿酸和冠脉病变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相比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显著升高 ( P <0 0 1) ,血清尿酸和冠脉病变计分呈显著正相关 ( r=0 2 2 0 ,P <0 0 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对冠脉病变计分呈独立的正相关影响。结论 血尿酸升高可能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脂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冰冰  陈珺  万征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2,7(3):179-180,186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2 2 8例进行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冠心病病人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为正常组、单支组、双支组、三支组四组。测定和比较血脂各项指标 TC、TG、HDL、L DL、apo A1 、apo B1 0 0 、L p(a)。结果  L p(a)、HDL、apo A1 / apo B1 0 0 在各组之间存在着差异。L p(a)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高 ,apo A1 / apo B1 0 0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减少。 HDL与冠状动脉积分呈负相关 ,L p(a)与冠状动脉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HDL和 L p(a)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研究冠状动脉循环时间(CCT)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将84例患者分成无心肌缺血(C组,26例)和心肌缺血组(58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分别测定C组和心肌缺血患者的CCT,比较C组及心肌缺血组内各亚组间CCT(A组:CAG阳性组,39例;B组:CAG阴性组,19例)。结果:C组CCT为(4.4168±0.7782)s,B组CCT为(5.3453±0.6901)s,A组CCT为(5.4190±1.0061)s。C组较心肌缺血组CCT短,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间CCT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CCT的95%CI:4.0418~4.7919s。如果以CCT≥5.00s为心肌缺血,其诊断敏感性为65.5%,特异性为65.4%,准确性为65.5%。结论:CCT可以作为判断心肌缺血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3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水平,观察其不同的冠脉狭窄支数及程度与Fig水平变化及其直线相关性。结果:(1)197例冠心病患者之Fig水平明显高于103例冠脉正常(NS)组(3.41±1.17vs2.74±0.65g/L,P<0.001)。(2)在不同狭窄支数亚组中,Fig水平虽随狭窄支数增多有升高趋势,且每组的Fig水平均明显高于NS组,(P<0.001);但CHD各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3)冠脉狭窄程度与Fig水平间轻度相关(r=0.2111,P<0.001)。(4)Fig对于冠心病发病危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即以≥3.40g/L为界值,其敏感性41.1%,特异性83.6%。提示血浆Fig浓度水平可能为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但未发现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