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用重庆华伟电子设备厂生产的YCP—ⅡA型心脏起搏器治疗完全性房室阻滞伴阿斯氏综合症一例。起搏器使用 13年零2月后才出现症状复发。经置换起搏器后症状消失。本例提示 ,我们有能力生产全部用国产件制造的、性能可靠、长寿命的VVI型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132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访6个月~8 a,分析临床疗效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防治策略。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18例,主要为囊袋积血、感染、电极脱位、断裂、静脉血栓形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起搏器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等。经积极治疗及处理均改善。结论了解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及时发现及正确处理是防治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6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NPULSEE2D01起搏器。一周后患者常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体外程控随访时,发现起搏器电极导线阻抗持续性大幅升高,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经拧紧固定螺丝后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核磁共振成像(MRI)环境可严重影响起搏器功能,从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接受MRI检查成为禁忌.为了解决MRI对心脏起搏器产生的危害,MRI兼容性起搏器应运而生 现对MRI与心脏起搏器相互作用、心脏起搏器的改进及MRI兼容性起搏器的类型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6.
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与心房、心室导线反接可导致起搏器故障,表现为交叉刺激、心室安全起搏或引起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经起搏器程控仪改变起搏器的工作模式,有助于确诊。通过手术,使心房、心室导线与相应的接口正常连接,可使起搏器工作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我们医院自从1984年开始开展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房起搏器、心室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以来,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46例,自从1992年至于1997年更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24例,曾发生13例并发症经详细分析及研究后,以预防为主,从1998年至2003年6月底,更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28例,未再发生不良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必须定期随访 ,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必要时调整起搏器的参数 ,以保证起搏器发挥其功能。发现电池耗竭时 ,应及时更换起搏器 ,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然而 ,定期到医院随诊 ,对外地患者很不方便 ,还需花费交通、住宿等额外费用 ,给患者增加负担。我院于 1 998年在国内率先应用了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 ,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35例患者 ,男 2 5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63岁。植入双腔DDD/R起搏器 2 7例 ,单腔起搏器 8例。患者植入起搏器后自愿加入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 (美国Paceart起搏器远程随…  相似文献   

9.
观察国产心脏起搏器Qingming 2312M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本院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安装Qinming 2312M心脏起搏器和百多力PhilosⅡS单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0例,每组75例。在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起搏器的参数,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及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R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心脏起搏器有着重量轻、外形尺寸小的特点,而且起搏理论寿命较进口心脏起搏器长。结论:Qinming2312M与进口心脏起搏器临床疗效相当,且具有寿命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随着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不断增加,起搏器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较前增加。起搏器相关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起搏器植入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指导对患者的早日康复非常重要。本研究对2005年至2013年在我中心确诊为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感染的患者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对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38例首次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超高龄患者,年龄(91.7±2.0)岁,分析其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一年随访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其中单腔起搏器28例,双腔起搏器10例。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24天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6±3.4)天。术后一年内有4例患者共5次住院,但均与起搏器无直接关联,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结论 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用于治疗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15例,根据NPWT原理,一期清创后囊袋内放置负压引流系统,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300~400mmHg)引流5~7d,二期将起搏器重置深埋于胸大肌后间隙并闭合创面,保留原心脏起搏器系统。结果术后随访5~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2个月,其中14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治愈,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复发。1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前后经过3个疗程的NPWT治疗,感染仍无法控制,最终移除感染侧整套起搏器装置,并在对侧植入新的起搏器系统后治愈。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NPWT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血培养阴性、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单纯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51例因严重心律失常,出现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患者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其中内科疾病37例,在临时心脏起搏器保护下进行了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完成了永久起搏器的安置。因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心肌炎而发生Ⅲ°A-VB的病人经治疗得到了恢复。对14例外科及妇科疾病因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在临时起搏器保驾下安全的行使了手术,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临时起搏器操作简单可迅速解除因严重心律失常所造成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8岁。室间隔修补术,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传统的经静脉途径心内膜电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法进行。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与心脏外科医师合作成功完成经胸心外膜电极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和起搏器的不断更新、完善,临床上起搏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得到迅速发展,但起搏器置入后功能发挥正常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起搏器置入后出现起搏器连接异常的相关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及处理方法,并随访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永久起搏器是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存在导线、囊袋相关及术后并发症等风险。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将围绕无导线起搏器的特性、多种起搏方式的交叉应用、无导线相关并发症、最新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7.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策略。方法:对2004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12例(12.6%),其中起搏器囊袋血肿3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3例,起搏器感知不良2例,起搏综合征5例,囊袋感染2例。结论:提高起搏器并发症识别能力,术前认真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及起搏器知识的宣教,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可降低其发生率,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3例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根据电极导线置入时是否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分为非保留组(n=50),保留组(n=53),每组又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和双腔起搏器组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手术并发症并随访切口及囊袋情况、起搏器工作状态等。结果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电极导线放置失败率明显少于非保留组(68.8±18.3minvs77.5±18.9min;4.36±1.34minvs5.57±1.62min;0%vs7.9%,P均<0.05~0.01),亚组分析显示不论单腔、双腔起搏器置入,保留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明显短于非保留组(P均<0.01)。保留组与非保留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需处理的囊袋血肿,2组术后随访5个月~4.3年,未见其他并发症,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保留撕剥式电极导线导引器能缩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减少电极导线置放失败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486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随访20年和135例起搏器的更换资料。结果表明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传导障碍而无严重心脏病变者安置起搏器,其寿命可如常人。更换起搏器时应酌情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心脏意外的发生。对早期进口起搏器(Edwards 30)建议埋植7年左右即予更换。  相似文献   

20.
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反复感染处理成功一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 1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囊袋反复感染患者进行了成功处理。经验表明 ,对于显著感染的起搏器 ,可在彻底清创并利用原起搏器继续工作的基础上 ,待创口愈合后于远离感染灶的部位或对侧重新埋置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