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病因。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如何对心脏进行处理,使它得以耐受急性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各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以期减少甚至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致死性损伤。以下是本文作者对各类成果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繁之  吕家高  卜军  王岚  王琳 《心脏杂志》2006,18(5):503-505,512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IPC组(n=6),采用特制电极记录技术,观察和测量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及有效不应期(ERP),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MAP时程(MAPD)、MAPD跨室壁离散(TDR)及ERP跨室壁离散(TDE)。结果对照组6只中有4只发生室速/室颤,而IPC组6只中仅1只发生室速/室颤。对照组缺血时MAPD同步缩短,而ERP延长且三层心肌延长的幅度不一致,再灌注时逐步恢复。IPC组缺血时MAPD缩短与ERP延长均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三层心肌之间的MAPD是一致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时ERP明显不一致,TDE增大,而IPC组TDE小,两者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IPC减少缺血/再灌时MAPD、ERP的变化及TDE,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在体状态下,肢体缺血后处理和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寻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IPC组和对照组。IPC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min内,用气压止血带绑于右上臂上部,给于300mmHg的压力,阻断右上肢血流,持续3min,开放2min后,再重复上述过程一次;对照组不给缺血预处理。记录两组临床指标及心肌电生理指标;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即刻、开放后3h、6h、12h、24h抽取桡动脉血,检测心肌酶肌酸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开放后辅助循环时间IP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需重复除颤率明显高于IPC组(P均<0.01);主动脉开放后12h心肌酶CK-MB及cTnI对照组明显高于IPC组,分别为[(141.9±21.2)U/L∶(98.9±17.3)U/L,(5.157±1.207)ng/ml∶(2.113±0.984)ng/ml,P<0.05,<0.01]。IPC组心肌超微结构保存较好,损伤较对照组轻(P<0.01)。结论:肢体IPC可减少心肌酶漏出,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肌短暂缺血复灌后,对随后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增高。近年的研究表明,心肌短暂缺血时导致一些内源性物质释放,如腺苷、缓激肽、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阿片肽、乙酰胆硷等。然后通过信息传递系统的某些成份如抑制性G蛋白、蛋白激酶C、一氧化氮等,使心肌耐受长时间缺血。对IP的心肌保护现象及其机制的探索将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可能的药理手段。  相似文献   

6.
探讨缺血预适应(IPC)抗急性缺血心律失常的部分电生理机制。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IPC组(n=6),采用特制电极记录和测量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及有效不应期(ERP),测量并分析MAP时程(MAPD),MAPD跨室壁离散(TDR)及ERP跨室壁离散(TDE)。结果:对照组缺血时MAPD缩短,ERP延长且三层心肌延长的幅度不一致,IPC组缺血时MAPD缩短与ERP延长均不明显,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别(P<0.05)。两组三层心肌之间的MAPD变化一致,不存在TDR,对照组缺血时ERP变化明显不一致,TDE增大,与IPC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别(P<0.05或<0.01)。结论:IPC减少急性缺血时MAPD缩短、ERP延长及TDE,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7.
犬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缺血预处理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探讨了犬肢体缺血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犬分为3组。股动脉预处理组(F组,8只):阻断股动脉10分钟再灌注20分钟,反复3次;心肌预处理组(H组,8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0分钟,再灌注20分钟,反复3次;对照组(C组,8只):旷置90分钟。各组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资料统计用t检验和χ2分析。结果:F组及H组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范围(17.1±4.9%,10.3±2.8%)小于C组(41.8±6.0%,P均<0.05)。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发生犬数在持续缺血期及再灌注期F组(2,2)和H组(1,2)低于C组(7,8,P均<0.05)。结论:犬肢体缺血预处理引起的全身性改变对心肌也有保护作用,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正>缺血性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传统的方法有改善血流状态、药物治疗、手术介入及中医中药等。然而,即使缺血后恢复了血液供应,受损的神经元也难以再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如何提高神经元对缺血性损害的抵抗能力,使其在蒙受较严重的缺血时减轻损伤、保持存活,以保证恢复血液供应后这些神经元仍具有正常的功能,是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 ,使心肌产生适应性反应 ,对随后持续缺血的耐受能力明显增强 ,使持续缺血造成的心肌梗塞范围缩小 ,减轻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异常。我们用在体兔心脏缺血预适应模型 ,初步观察了预适应心脏保护的电生理基础 ,探讨其在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将 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组、预适应组 ,运用Franz心外膜MAP探针记录技术 ,观察约 40分钟稳定的心电图和MAP图形 ,此后行程序期前刺激测定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结果 缺血组缺血 1分钟内 ,即出现心肌细胞MAPA和dv dtmax明显下降 (P <0 0 1)。此后 ,随缺血时间延长 ,MAP形态逐渐变小。分别于再灌注 5、10和 2 0分钟 ,MAPD5 0 、MAPA和dv dtmax才逐渐恢复接近正常 (P >0 0 5 )。缺血组持续缺血前 5分钟和整个再灌注期 ,MAPD90 和基础值比较变化不大 (P >0 0 5 ) ,而持续缺血 5~ 2 0分钟 ,才发现MAPD90 明显缩短。持续缺血早期 ,ST段逐渐升高 ,但随缺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 ,至缺血 15分钟后 ,ST段反而下降。在上述参数动态变化过程中 ,预适应可明显减轻缺血造成的MAPA、dv dtmax下降程度 ,相对延长MAPD5 0 和MAPD90 ,减少ST段升高幅度。各实验组ERP MAPD90 分别为 :C组 1 0 5± 0 0 3;IS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2只健康杂种犬,体重12~1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单纯体外循环组;实验组为缺血预处理组,在主动脉阻断前行左肺门阻断5min,再灌注5min,重复一次,然后同对照组行体外循环,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h。于体外循环前、再灌注120min后采集心肌标本,测定心肌含水量、MDA、SOD活性及病理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后心肌含水量和MDA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心肌SOD活性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心肌标本炎症水肿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结论犬肺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动物模型观察 ,探讨细胞凋亡在其中的作用 ,以及p5 3,bcl 2 ,Bax基因对其发生进行的调控。方法 采用TUNEL标记技术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现象 ,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研究p5 3,bcl 2及Bax基因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 (P)及非缺血预适应组 (NP)非缺血区均未见凋亡细胞 ,但在P组缺血区可见散在的凋亡细胞 ,而在NP组缺血区则多见。P组p5 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NP组 ,bcl 2蛋白表达在P组显著高于NP组 ,Bax蛋白表达在P组显著低于NP组 ,并且bcl 2 /Bax的比值P组与NP组相比显著升高。P组p5 3基因mRNA表达显著低于NP组 ,bcl 2基因mRNA表达在P组显著高于N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 ,并且通过bcl 2表达增加 ,p5 3、Bax表达减少对其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肢体缺血预处理的方法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围术期心肌坏死。方法将拟行择期PCI治疗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3例,经随机数字法分为预处理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预处理组患者于术前用血压计袖套缠绕于上臂并充气达250mm Hg(1mm Hg=0.133kPa),持续5min后放气,重复3次,每次间隔5min,然后送导管室行PCI治疗;对照组不作预处理直接送到导管室行PCI治疗。入院时及术后12h查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主要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治疗后12h血清cTnI浓度均比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2±0.016)ng/mL vs.(0.012±0.006)ng/mL,P0.01;(0.035±0.034)ng/mL vs.(0.010±0.005)ng/mL,P0.01]。与对照组相比,预处理组PCI治疗后12h血清cTnI浓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2±0.016)ng/mL vs.(0.035±0.034)ng/mL,P=0.048]。围术期心肌坏死的发生率预处理组为12.9%(4/31),对照组为34.4%(11/32),预处理组围术期心肌坏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vs.34.4%,P=0.04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可以降低PCI治疗围术期心肌坏死发生率,有一定的预防围术期心肌坏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缺血预适应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不同剂量灯盏花素预处理(10 mg/kg,5 mg/kg,1 mg/kg)加预适应组,每组8只.于实验前、缺血40 min、再灌注180 min时记录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压、左室内压变化的最大速率,并同时采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取缺血区心肌组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不同剂量灯盏花素联合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能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心功能,抑制CK、CK-MB释放,增加心肌细胞SOD的活性及NO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均P<0.01);中、高剂量灯盏花素组联合预处理组与单纯预适应组相比效果更加显著(P<0.01).结论:灯盏花素预处理能加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与增强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及增加心肌组织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心脏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和心肌间质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动物离体心脏 L angendorff灌注模型 ,分为 4组 :1缺血 /再灌注 (I/R,n=6 ) ,离体心灌注 15 min转为工作心 15 min;2心脏缺血预处理组 (IPC,n=6 ) ,离体灌注 15 min转为工作心 15 m in,缺血 5 m in/再灌 5 min各 2次 ;3双下肢缺血预处理组 (DL- IPC,n=6 ) ,反复 3次阻断双下肢血流 5 min/松开 5 m in,建立离体心脏 L angendorff灌注模型 ,灌注 15 min转为工作心 15min;4肾缺血预处理组 (K- IPC,n=6 ) ,反复 3次阻断左肾动脉 5 m in/放开 5 min,建立离体心脏 L angendorff灌注模型 ,灌注 15 min转为工作心 15 min。然后各组全心缺血 45 min,恢复灌注 15 m in改为工作心 30 m in。以左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 DH)漏出率、心肌组织 ATP和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心肌羟脯氨酸 (HP)含量及血清内皮素 (ET)含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IPC,DL- IPC及 K-IPC组左室功能恢复优于 I/R组 (P<0 .0 5 ) ,ATP含量、SOD活性、HP含量均优于 I/R组 (P<0 .0 1) ,心肌含水量低于 I/R组 (P<0 .0 5 ) ,MDA含量 ,CK,L DH漏出率及 ET含量均低于 I/R组 (P<0 .0 1)。结论 :非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心脏缺  相似文献   

15.
探讨门冬氨酸钾镁 (KMA)及其与普罗帕酮 (Pr)联合应用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将动物随机分组 ,分别静脉注射KMA、Pr以及KMA +Pr,采用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于家兔左心室记录MAP。结果 :KMA、Pr、KMA +Pr各组均延长窦性心动周期 (SCL)、MAP复极达 5 0 %时程并增加心室有效不应期 (VERP) ;Pr、KMA +Pr还增加MAP复极达 90 %时程 (MAPD90 )及VERP/MAPD90 。较大剂量Pr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KMA与Pr联合使用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结论 :KMA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特性 ,单独应用推荐剂量的KMA是安全的 ;KMA与Pr联合应用的心脏电生理效应是两药各自作用程度的叠加。为避免致心律失常风险 ,KMA与Pr联合应用时应相应减小Pr剂量  相似文献   

16.
李俊  祝海成  马鹰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3):164-165,169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兔心肌的影响。方法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血总胆固醇≥15mmol/L,29只高血脂兔分为三组,采用结扎/开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DADC)的方法,给予不同时间和强度的缺血预处理:无缺血预处理组(HR1);缺血预处理组(HR2);多次及延长缺血预处理组(HR3),24只正常血脂兔也分为三组(NR1,NR2,NR3),实验方法与上述各组相同。缺血预处理后阻断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30min,给予程序电刺激,测定心室颤动阈(VFT)。心肌切片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NBT),判断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IP对正常兔心肌有保护作用:NR2、NR3组与NR1组相比,IS缩小,(P<0.01);VFT增高(P<0.05);对高血脂兔无作用(P>0.05)。增加缺血次数,延长缺血时间,对正常血脂兔,保护作用无改变(P>0.05);但加重高血脂兔后续缺血的损害:IS增加(P<0.01);VFT降低(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与心肌的状态有关。对高血脂、动脉硬化兔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COX-2)在正常心肌中表达的部位及表达量,并探索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作用于心肌晚期缺血预适应(DPC)后,对心肌COX-2蛋白的表达及心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DPC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DPC组,小、中、大剂量组(阿司匹林5mg/kg、12mg/kg、20mg/kg)。实验后48h取心肌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COX-2蛋白表达,应用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兔DPC组心肌COX-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中剂量组对COX-2蛋白表达影响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大剂量组对CO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证实大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加重。结论:通过缺血、缺氧可刺激心肌COX-2蛋白表达增加,大剂量阿司匹林可抑制COX-2蛋白表达,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加重,故临床上避免在心肌DPC过程中接受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