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脐带沃顿胶和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一种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的潜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并且具有免疫调节性;脐带作为医疗废弃物来源丰富,对供者无不利影响,无伦理问题的限制,这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2例SCI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细胞数1×10^6个/(kg·次),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其中4例接受2个疗程,1例接受3个疗程,余均接受1个疗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ASIA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国际神经修复学会脊髓损伤功能评价量表(IANR—SCIRFS)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2例患者中13例有效,9例无效。不完全性SCI患者有效率达81.25%,完全性SCI的6例患者均无效。有5例有效的患者接受了2~3个疗程治疗,疗效均有进一步的提高。有效患者多表现为运动和/或感觉功能改善,大小便控制能力增强。22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痛觉、触觉、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1例)、腰痛(1例),均在1~3d内消失。随访3个月至3年,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以改善大部分不完全性SCI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及生长特性,对疾病治疗的机制及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 目的:比较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源、胚胎肝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5代时分别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计算,细胞表面标志鉴定,诱导分化能力检测。另外将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继续培养至第10,15代,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 结果与结论: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对数生长期均为梭形,旋涡状生长,均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均为S形。第5代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4.37±0.31) h,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5.63±0.38)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第10代和第15代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为(52.6±0.53) h和(53.27±0.92) h,与第5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同,肉眼观察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稍小,增殖较快,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体外与造血干细胞共培养后Notch信号分子的改变。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方法分离UC-MS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以及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鉴定UC-MSC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进而,将UC-MSC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HSC)体外培养,实时PCR方法检测MSC及CD34+细胞表面Notch配体及受体表达以及表达是否存在变化;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Notch信号阻滞剂DAPT(γ-secretase抑制剂),比较Hes-1基因活化状态的改变。结果:体外实验显示:UC-MSC在形态学、细胞表面表型和诱导分化能力上均具备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UC-MSC及CD34+细胞表面存在Notch信号配体及受体的表达,共培养后Jagged 1、Notch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共培养后CD34+细胞中的Hes-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而加入DAPT后Hes-1基因表达未检出明显改变。结论:UC-MSC支持造血中,Notch信号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151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使用siRNA干扰hUC-MSCs 表面CD151,实验分为实验组(siRNA-CD151组)和对照组(siRNA-NC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72 h后hUC-MSCs CD151及其它细胞表型,von Kossa和油红O染色检测体外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 CD15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mRNA的表达量;ELISA检测hUC-MSCs HGF分泌量。结果:(1) 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干扰72 h hUC-MSCs实验组CD151(11.97±2.63 vs 95.66±1.56;P<0.01)和CD105(93.66±0.21 vs 83.37±0.71;P<0.0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eal-time PCR 检测hUC-MSCs CD151 mRNA变化和流式结果一致。(2)给予siRNA-CD151后能够减缓细胞周期进展,表现为细胞G1期增多,S期减少。(3)实验组hUC-MSCs HGF和TGF-β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1),而COX-2表达量升高(P<0.05),IDO无明显改变;ELISA检测显示实验组hUC-MSCs HGF分泌量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体外干扰CD151后hUC-MSCs 仍保持干细胞表型,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无明显变化,但成骨诱导分化能力、增殖能力和相关免疫调节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脐带中富含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些细胞能表达多种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及多种干细胞相关基因,能分化为3个胚层衍生的多种成熟细胞,合成多种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干细胞等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并具有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动物实验中已多次验证,脐带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且免疫排斥反应低。目的:以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作为观察指标,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帕金森病患者 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2-76岁,帕金森病H&Y分级3-5级。在产妇知情同意情况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足月妊娠产妇的脐带,无菌收集脐带,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自第 2 周起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颈动脉穿刺移植治疗。移植前及移植后1个月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对患者移植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个月患者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分值均明显降低(P < 0.05),主要集中在对震颤、强直的改善,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肌坏死,无法通过心肌细胞再生进行自我修复,坏死心肌被纤维瘢痕替代,引发心室重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诸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SCs由多向分化潜能、能够调节氧化应激、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异质性细胞组成,在移植过程中通过转分化、细胞融合和旁分泌等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血管生成、抗炎和抗凋亡等作用。迄今已有多种移植途径输注MSCs,包括心肌内注射、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经静脉注射等。此外,移植的细胞剂量、时机等均是影响MSCs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MSCs移植后在梗死心肌中的滞留率和存活率均很低,进而限制其进一步发挥作用,也是导致其向临床转化应用的重要瓶颈和障碍。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诸多研究提出新理念、新策略、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细胞预处理、优化梗死局部微环境、联合基因治疗或组织工程技术、外泌体输注、靶向移植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等,显著提高了MSCs的移植效率和治疗效果,为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的研究和转化揭开新的篇章。本文对近年来MSCs修复梗死心肌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病变心肌有修复和再生能力,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新途径。 目的:探讨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果。 方法:选取32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随机等分为移植组和梗死组,从胎儿脐血中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移植组大鼠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结果与结论: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成功分离培养;与梗死组相比,移植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微血管密度、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加(P < 0.05),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下降(P < 0.05),心电图情况稍有好转。表明胎儿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大鼠可以促进心肌血管再生,改善心脏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功能干细胞,因其低免疫原性和较强的增殖分化能力,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方面的研究。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同时也可以分泌一些细胞因子,为新生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进而促进心肌新生,改善血供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心功能: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是目前评价心肌梗死疗效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安全、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心室射血分数,减少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 背景: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这类多功能干细胞的免疫原性较低,将其应用到心肌梗死大鼠基础研究中具有显著疗效。 目的:系统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起至2019年6月,收集关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系列研究。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14.0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9篇文献纳入研究,共计216只大鼠。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升高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95%CI (3.16,3.76),P < 0.001];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室短轴缩短率有显著增加作用[95%CI (0.18,0.54),P < 0.001];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95%CI (-1.90,-0.99),P=0.042]和收缩末期内径[95%CI (-6.56,-4.65),P < 0.001]有明显缩短作用;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95%CI (-2.01,-1.11),P < 0.001]和收缩末期容积[95%CI (-3.44,-2.17),P < 0.001];⑤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以上结论需更高质量、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加以验证。 ORCID: 0000-0002-9025-9352(陈思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Stem cells have multi-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self-replication abiliti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can differentiate into myocardial cells to repair the damaged myocardiu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ransplantation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at different gestational weeks on infarct size and angiogenesis in the infarct region of experimental rabbi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Ten full-term umbilical cord samples and 10 umbilical cord samples of aborted fetuses at 10-12 gestation weeks were selected to in vitro isolat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at were subjected to BrdU labeling. HLA-G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the cells. Thirty white rabbits were selected to ma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s, and 2 weeks after modeling, the model rabbi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borted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full-term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10 per group). Then, BrdU-labeled cells were injected correspondingly into the infarct region of rabbits in the two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s. Rabbi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an equal volume of serum-free. Four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heart function of rabbits was monitored using electrocardiogram, and myocardial tissues were taken to measure infarct size and blood capillary densi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HLA-G expression w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ources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igh HLA-G expression was found in the aborted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meanwhile, low HLA-G expression was found in the full-term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aborted and full-term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specially in the aborted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P < 0.05). BrdU-positive cells were found in the infarct site in both transplantation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farct size and capillary density were improved most significantly in the aborted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followed by the full-term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P < 0.05). Electrocardiogram finding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both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especially in the aborted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at low gestational weeks improve the heart function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e full-term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better source of cardiomyocytes fo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2.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炎症损伤部位和肿瘤组织特异性趋化的特性,深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 方法:将不同细胞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不同质量浓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与宫颈癌Hela细胞共培养3 d,CCK-8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 结果与结论:Hela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3、1︰2、1︰1、2︰1、4︰1、8︰1的情况下,相对应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7.12%、47.18%、31.15%、27.61%、15.55%、15.95%;利用5,10,20,40,60,100 mg/L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Hela细胞进行培养,相对应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61%、40.1%、63.47%、80.61%、93.56%、90.65%,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小鼠卵巢修复化学治疗药物诱导的卵巢早衰(POF)。方法选择雌性ICR小鼠40只,鼠龄8周,体质量25~30 g。将ICR小鼠采用SPSS生成随机数字分为空白对照组、POF组、h UCMSCs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POF组与hUCMSCs组每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70 mg/mL,连续15 d,建立POF模型。建模成功后hUCMSCs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hUCMSCs进行治疗,POF组注射同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并在移植后的7 d、14 d测定血清中雌激素(E2)、卵泡刺激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含量及观察卵巢组织形态改变。结果建模完成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OF组和hUCMSCs组血清E2、AMH均都降低,血清FSH升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hUCMSCs移植后7 d,与POF组比较[(94.39±14.99) mIU/mL、(60.92±14.60) pg/mL、(2 870.00±801.74) pg/mL],hUCMSCs组血清FSH[(8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同种异体脐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从人脐带中分离、培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同时采用MTT法检测UCMSCs对同种异体脐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以验证UCMSCs在免疫调控方面的作用。结果成功培养出UCMSCs,培养至第3代的UBMSCs形态为均一梭形,细胞倍增时间为51.6 h。细胞表面表达MSCs相关抗原CD29,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相关抗原CD34,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AS(+)、NBE(+)、POX(-),表明此种自脐带中分离得到并诱导扩增的成纤维样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PHA刺激的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且该作用与UCMSCs接种数量有关,当接种量为2 000个/孔时,抑制率高达60.8%。结论 UCMSCs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同种异体脐血淋巴细胞的转化,且此种抑制作用与接种的脐血淋巴细胞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传代培养第7代的hUC-MSC,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AA-PBMC,分为3组:空白组(hUC-MSC),对照组(AA-PBMC),实验组(分别以1∶10、1∶1及10∶1的比例将hUC-MSC与AA-PBMC共培养7天),RT-PCR法测定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Foxp3/β-actin),3色流式细胞仪测定Treg细胞(CD4+CD25+Foxp3+)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hUC-MSC不表达Foxp3mRNA,无Treg细胞存在。实验组Foxp3mRNA相对表达量、Treg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与AA-PBMC比例为10∶1时,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其来源广泛,目前已产业化,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umal stem cells,HUM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 取胎儿脐带组织体外培养扩增并进行鉴定,将3 ~6 mL含有细胞5×106~1×107的细胞悬液,通过颈动脉移植途径植入10例帕金森病患者体内.每周1次,移植3次后,对患者进行移植前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和改良的Webster评分,并评估移植后不良反应.结果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成漩涡状生长,CD73,CD90,CD105呈阳性表达;CD14,CD19,CD34,CD45,HLA-DR呈阴性表达.经颈动脉移植后,患者移植前后UPDR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Webster评分有效改善患者行走姿势、震颤程度,自主运动及坐、起运动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患者移植HUMSCs后能够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发病进程,有效改善受损的脑组织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面临移植前保存的问题,而临床保存介质对移植前细胞活性的影响直接关乎移植后疗效,目前却缺乏对临床介质保存效果的系统性研究。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在4 ℃与室温(25 ℃)条件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人血白蛋白溶液)中保存2,4,6 h,观察上述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凋亡/死亡率、多向分化能力及DNA损伤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无论在4 ℃还是室温条件下,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介质中的活性均在短期内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此外,不同保存介质引起细胞死亡而非凋亡,且死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经不同介质保存后,细胞出现DNA损伤,但其增殖与多向分化能力未受明显影响,提示细胞核DNA损伤为细胞活性下降的关键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番茄红素均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而二者联合应用对衰老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番茄红素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番茄红素组、干细胞组及干细胞联合番茄红素组。模型组与各治疗组连续8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造模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液衰老相关T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水平并观察脾脏、胸腺组织结构。 结果与结论:3个治疗组均能提高衰老小鼠血液CD3+、CD8+CD28+T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水平(P < 0.01);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初始性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记忆性CD8+T细胞百分比降低(P < 0.05),干细胞及番茄红素组初始性及记忆性CD8+T细胞百分比变化不显著(P > 0.05);各组初始性及记忆性CD4+T细胞百分比变化均不显著(P > 0.05);胸腺、脾脏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胸腺小体缩小,脾脏淋巴小结明显增多,髓质淤血;正常对照组与3个治疗组胸腺、脾脏皮质髓质均未见明显病变。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番茄红素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衰老小鼠免疫功能,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EGFP/Luc)标记hUCMSCs,通过胰腺包膜下途径或尾静脉途径将携带萤光标记的hUCMSCs移植到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移植后利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追踪hUCMSCs在活体内的迁移和定位;组织学检测小鼠胰岛形态变化;功能学实验动态检测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和糖耐量。结果: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显示胰腺包膜下途径移植的hUCMSCs主要定位于胰腺,尾静脉途径移植的hUCMSCs主要定位于肺,仅少量细胞向胰腺部位迁移。组织学检测发现,胰腺包膜下途径移植的小鼠胰岛边界清晰,无炎症细胞浸润;而尾静脉途径移植的小鼠胰腺组织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形成。功能学检测发现胰腺包膜下移植较尾静脉移植降低小鼠血糖作用显著,血糖可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且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葡萄糖的调节能力显著增强。结论:移植途径对hUCMSCs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有影响。胰腺包膜下移植在降低小鼠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及改善胰岛功能方面均优于尾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脐带组织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热点。由于脐带为出生以后的废弃物,其细胞的收集没有侵袭性和伦理道德问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含量丰富、较为原始、分化能力强,可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扩增迅速且生物性能稳定,多次传代扩增仍能保持旺盛功能,免疫原性低。国内外研究表明MSCs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抗炎、抗纤维化、抑制肝细胞凋亡、刺激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因此脐带间充质子细胞可作为肝脏疾病细胞治疗的理想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