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以阴阳为本自然界一切变化均以阴阳作为纲领,人与自然界又息息相通,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此《内经》把四时阴阳作为人类生命之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便直接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统一的全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一旦失衡将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阴阳的正常关系是阴阳和,而和的内涵是从属者与主导者相应,阴阳和是指阴与阳相应,所以阴阳和的实质是阳主阴从;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势均力敌的状态,阴阳平衡多易造成阴阳不和,所以阴阳平衡本身即是病态.  相似文献   

3.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文学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现代天文学、宇宙生物学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解读了阴阳、五行的天文学背景:①中医学的阴阳之道,泛指天体的万有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之向背及强弱.人体的阴阳来源于人类在经过亿万年的天体阴阳特性作用下,从原生物选择性进化的结果.②七曜周旋,有地自转之昼夜阴阳,地公转之季阴阳,月绕地之阴阳,火星之阴阳,木星之阴阳.③水星10年周期运动呈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状态有依次属木、火、土、金、水的相生相克五行特性.计入火星之阴阳特性叠加,分甲、丙、戊、庚、壬阳五行,乙、丁、己、辛、癸阴五行.人体之腑脏阴阳五行来源于人类在经过亿万年天体阴阳五行特性作用下选择性进化的结果.④金星5年周期运动呈现五中运五行特性状态.计入火星阴阳特性之叠加,使各中运具有阴阳特性,并随年交替.⑤土、火、金、水、木五曜在六十甲子年周期运动中呈现15对阴阳独立状态,比拟为15对阴阳纳音五行.⑥纳音五行应纳入中医学理论构架中.  相似文献   

4.
“阴阳自和”语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曰:“见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律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从文中可见“阴阳自和”是“自愈”的关键所在。笔者今就“阴阳自和”发生机理的理解浅述于下,肯望同道指正。“和阴阳”起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体在正常的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处于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这种平衡遭受破坏的过程就是疾病生成的过程。而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5.
郑钦安在易学理论的启发指导下,将人身阴阳分为先天阴阳、后天阴阳。先天阴阳为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后天阴阳为元阴元阳在人身五脏、六腑、经络等各个部位运行的不同状态。郑钦安借助易学概念,用乾元比拟人身真气,用乾坤两卦比拟先天阴阳,用坎离艮兑震巽六卦分配脏腑经络并配合五行学说、六经气化学说阐释后天阴阳,将后天人身诸象归属于先天元阴元阳的消长,进而归属于一元真气的盈缩,以此阐发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医易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与祖国医学的未病思想颇相一致。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即为健康,当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目前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而肠道菌群与中医的阴阳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亦有学者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与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互为因果。作者将以中医阴阳理论为桥梁,探讨肠道菌群失衡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改善亚健康状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八卦之坎卦论肾脏阴阳观.坎卦者,呈一阳抱二阴之势,真阳秘藏于水中,处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坎卦在脏为肾,以坎卦观肾之阴阳,则肾之阴阳亦处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肾之阴阳,有肾阴肾阳,有真阴真阳.若阴阳为病,可致虚火上冲.阴虚者,坎水不足以秘藏真阳,真阳破水而出成阴虚火旺证,以滋阴降火为治则;阳虚者,真阳不能制约...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配伍严谨,功效卓著。桂枝汤证下的人体是处于营卫阴阳失调的状态下,桂枝汤的组成配伍以及用药的方法和调护方面,祛邪调阴阳营卫而不过度,使阴阳虚损的平衡不至于太过;后期的食物调理中,注意固护脾胃功能,防止其影响人体阴阳自和的功能。即在人体处于营卫阴阳失调的状态下,先取一种动态的"病态平衡",再继利用人体阴阳自和的思想,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郭鑫  张玉惠 《天津中医药》2005,22(6):490-491
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是人体内在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以典型方剂为例,阐述了中医学阴阳学说中对立统一的思想,并对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的辨证施治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许多概念由此衍生,即所谓"数之可十,推之而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故阴阳的概念非常重要.而一个概念的如何表述,关系到该概念的如何理解.中医学形成并发展于中国古代 ,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学科,故其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这一特征也表现在中医的概念思维上,表现在阴阳的表述与理解上.如果学过现代科学,再来学中医学,对此可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现代科学的概念思维相比,阴阳概念的表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1.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其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它是阴阳二气最基本的性质和规律,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交感的思想源于《易经》之八卦和六十四卦,其命题的提出则首见于《易传》,先秦诸子亦有颇多论述。《黄帝内经》称之为“阴阳相错”。阴阳二气的和谐运动是阴阳交感的基础,阴阳交感是自然界万物化生的根源和动力。是气化作用的中心环节。可以说,没有阴阳交感就没有自然界及其一切,也就没有人类,因此在学习和研  相似文献   

12.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可代表互相独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内部的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正如《类经·阴阳类》中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相似文献   

13.
"烦"为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多由阴阳不和引发.吾师何立人教授悬壶数十载,临证尊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施药组方以"平"为期,以"和"为贵,力求恢复人体内外平衡、脏腑平衡、气血阴阳平衡,纠正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人体精之充沛、神之安逸、气之行畅、血之通利<'[1]>,亦即<内经>所云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  相似文献   

14.
乔之龙  郭蕾 《中医药学刊》2003,21(6):941-942
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始终体现出天人相应特色。脏腑的空间特性是这一特色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脏腑的空间特性表现为五脏功能活动特点与五方之色、味之间的特殊联系,五脏气机与天地阴阳之气相顺应等方面。五方之色味是五方精气之载体,对五脏具有选择性入通长养作用;而患者面部色泽、口味的变化又是医生判断证候的外在依据。天地阴阳升降之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人体清阳之气犹如地气中之轻清者而上浮,人体浊阴之气则如天气中之重浊者而下沉,如此方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就应当顺应天地之气的这种运动特点而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阴阳观是中医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协调阴阳的通路。若阴阳运转失和,经络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则可引起全身经脉的变化,经脉阴阳之气的不同变化形成了六经的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在六经辨证体系中,少阳病是仅次于太阳病的重要辨证内容,历代医家对少阳经以及少阳病的认识均有不同,而对少阳病"半表半里"的诠释,古今医家更  相似文献   

16.
卫气运行与阴阳交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阳交感是决定卫气运行的重要因素 ,阴阳二气的相互吸引决定了卫气运行 ,阴阳二气客观存在的质与量的差异 ,从而形成卫气运行方向与运行空间。笔者试图进一步揭示病理性的卫气逆行的产生。1 卫气行  卫气在人体中运行存在逆行与顺行 ,如《灵枢·逆顺篇》“气之逆顺者 ,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如《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 ,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 ,阴阳相随 ,乃得天和。”在正常情况下卫气的运行就存在逆顺两种方向 ,又气机运行的动力来源是阴阳二气的交感 ,原文中卫气的行有逆顺是由于阴阳相随的结果。从《灵枢·口…  相似文献   

17.
阴阳理论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理论体系.阴阳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阴阳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从宏观上它推理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从微观上探明生命,疾病的发生发展奥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命的奥秘仍然无法完全阐明.生命和疾病的相互变化仍存在未知因素.仍有疑难疾病的病因病机不明,无法治疗,更无法治愈.笔者研习<内经>,探析阴阳医学理论及临床意义,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阴阳的两极反复是阴阳说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涵盖了寒热之互化,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反复,有部分与整体之异,是处于“极”期还是“甚(重)”期,是阴阳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后综合性结果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刘亚军  沈洪 《吉林中医药》2012,32(8):775-776
沈洪教授认为,膏方应以协调体内阴阳的平衡为主,同时注意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各方面的不足,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临床用药强调平衡阴阳,治病求本;处方轻灵,切忌蛮补;独重脾肾,脾胃为先;病证结合,提高疗效.在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时要针对不同病人体质、病情选用平补、清补、温补、缓补之品.同时应注意补泻结合,佐以健脾运胃之品;辨别寒、热、虚、实,以脾胃接受为度,以辨证论治作为膏方处方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罗桂青  李磊 《国医论坛》2013,28(2):49-50
从阴阳变化之道角度探讨了易道和医道相通之处,认为传统中医对阴阳变化之道的认识与易学的阴阳哲学思想一脉相承,阴阳变化之道是天地之道,也是易道和医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