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晋城矿区急诊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就诊时间和就诊规律,探讨急诊病谱的构成及特点,为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和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5年间23069例急诊患者疾病谱的病历资料,按照性别、年龄、时间、系统疾病和创伤,排列出急诊疾病的构成与排位情况。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以Excel软件对结果进行计算,并列出图表,总结急诊疾病谱规律。结果①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组;②急诊科疾病谱的前四类疾病为创伤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急诊患者的78.92%;③急诊创伤中以四肢创伤为最多,占创伤的44.08%;④午夜及清晨为急诊患者来诊低谷,18~23时为高峰;⑤夏秋季节急诊患者密度略高于冬春季节,不同季节各类疾病的构成不同,各类疾病的季节构成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⑥各系统疾病的年龄高峰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就诊疾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时间分布特点,为急危重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资料。应根据急诊患者的疾病谱确定急诊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以提高对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在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做好抢救准备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沈雪梅  汤道雄  罗维 《四川医学》2013,(10):1565-1566
目的 分析急诊科抢救的危重症疾病谱和抢救成功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回顾分析方法将2003~2012年10年中在急诊科抢救的5263例危重患者分2个时段和3个年龄组,比较疾病谱构成比和病死率.结果 ①10年中危重症疾病谱中神经系统疾病、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增高,分别居第一至第三位;②疾病谱中居第一位的疾病,在青年组和中年组均为创伤,老年组第一、二位分别为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③急诊科抢救危重病成功率逐年上升,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毒的病死率的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创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死率仍居前二位.结论 急诊科抢救的主要危重症是创伤、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建立完整的急救体系和机制,重点开展对主要急诊危重病种的联合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某院6117例住院死亡病例构成进行帕累托图分析,探讨死因疾病谱构成特点,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因病种进行分类统计,利用EXCEL绘制某院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6117例住院病例死因的帕累托图;利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总病死率为2.44%,死亡患者年龄多集中在60岁以上;其中男性为2.59%,女性为2.27%,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住院患者病死率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1,P<0.05);死因顺位前3位为肿瘤(占比43.89%)、呼吸系统疾病(占比19.11%)和循环系统疾病(占比18.80%)。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显示住院患者死因疾病谱主要因素为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累计构成比为63%。结论 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显示住院患者死因疾病谱前3位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男性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患者。60岁及以上患者是死亡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郑跃  周建芳  刑利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51-1252
目的分析急诊就诊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就诊时间和就诊规律。探讨急诊危重症病谱的构成梯次及特点。方法对6730例16岁以上的(含16岁)急诊急危重者病例的构成梯次与规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急诊危重症病例位居前五位的是: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结论揭示了急诊危重症疾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时间分布特点。为急危重病的预防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736-1741
目的:研究陕西秦岭地区急诊患者疾病谱规律,为该地区急诊学科建设与发展,设备与医护人员的合理配置及降低急诊患者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秦岭地区某市急救中心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描述及χ~2、t检验统计推断等研究方法,系统阐明秦岭地区急诊患者疾病谱,疾病谱与性别、年龄之间的规律。结果:急诊患者以急症就诊为主(87.53%)。1~4月份为急诊淡季,6~9月份为就诊高峰。骨折损伤、软组织损伤、颅内出血、中毒就诊时间出现双峰分布。泌尿系感染、腹痛待查、头痛待查、冠心病、扁桃体炎等疾病类别就诊时间为单峰分布。前20位疾病谱(症状)患者占据整个急诊患者85.66%;其中骨折损伤、软组织损伤、颅内出血、中毒、TIA、泌尿系感染、冠心病、心跳呼吸骤停、蜂蛰伤、消化道出血急诊男性患者比例均高于女性(P≤0.001);癔症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P≤0.001)。骨折损伤、泌尿系感染男性年龄低于女性年龄(P≤0.001);发热待查、癔症男性年龄高于女性年龄(P≤0.05)。结论:加强秦岭地区健康教育宣传,减少男性人群危险因素暴露;提升急诊急症患者诊治能力,关注每年6~9月份的急诊就诊高峰,做好各类应急储备;提高创伤、蜂蛰伤的应急处置能力,关注女性癔症患者发病趋势,是减少秦岭地区急诊患者发病率,提升急诊救治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急诊留观死亡病例疾病谱、年龄及性别分布的特点,为合理安排急诊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89~1998年10年间1683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就死因、年龄及性别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死因构成中,前3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占42.90%),呼吸系统疾病(占19.42%),晚期肿瘤(占14.91%);创伤死亡最低(占1.60%)排居第10位。死亡年龄构成中,≤19岁最低(占0.89%),并随年龄增加且死亡百分比渐增加,大于60岁明显升高,70~79岁最高(占34.34%)。结论80年代末至90年代,该院急诊留观患者死因疾病谱与全国城市统计资料比较相似,提示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应以心脑血管急症救治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叶巧亮  曾智慧  许志建  唐卫明 《医学综述》2014,(10):1856-1859,F0003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构成和特点,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现场急救处理能力以及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从急救中心Anchor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病例资料建立流调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疾病谱规律。结果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2140岁最多;疾病谱以创伤最多、且在2140岁最多;疾病谱以创伤最多、且在2150岁比例较高,其次为循环、神经系统疾病比例最多,且两者在51岁以上比例较高;时间以每日18:0050岁比例较高,其次为循环、神经系统疾病比例最多,且两者在51岁以上比例较高;时间以每日18:0024:00最多,其中创伤在18:0024:00最多,其中创伤在18:0024:00比例较高,妇产科在0:0024:00比例较高,妇产科在0:006:00比例较高,循环系统在6:006:00比例较高,循环系统在6:0012:00比例较高,呼吸系统在6:0012:00比例较高,呼吸系统在6:0012:00、18:0012:00、18:0024:00比例较高;患者总数月份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出现创伤和消化、呼吸系统比例逐年下降,循环和神经系统疾病比例逐年上升趋势;循环和神经、呼吸系统疾病比例在冬春季比较高,创伤和消化系统疾病比例在夏秋季节比较高。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针对疾病谱特点强化急危重症早期识别、急救技能培训、安全健康教育,建立完善可行的创伤快速急救通道以及心脑血管院前院内绿色通道;针对出诊峰时及季节性的发病特点,加强弹性排班。疾病谱的变化规律为政府的应急预案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9,(5):667-670
目的:研究2010-2014年四川资阳及川南经济区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创伤发生及提高救治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16 088例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地区、时间、致伤原因及死亡患者病例资料。结果:创伤患者中男性占60.09%,高于女性的39.91%(P<0.05)。25~44岁年龄段患者最多(25.13%),15~24岁最少(8.17%)(P<0.05)。出诊地区以雁江区分布最多(60.64%),出诊时间7月份人数最多(9.23%)(P<0.05),一天的3个高峰期为9:00~9:59(5.92%)、16:00~16:59(5.93%)和20:00~21:00(6.31%)(P<0.05),主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34.03%)。死亡患者共1134例(0.98%),其中588例(48.15%)现场死亡,男性(55.56%)多于女性(44.44%)(P<0.05),45~5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7.78%)(P<0.05),主要致死原因为车祸伤(31.48%)(P<0.05)。结论:四川资阳及川南经济区创伤高发,创伤所致死亡率为48.15%,好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车祸伤是主要致伤致死原因,且高发时间每年的7月份及每天的20:00~21:00点,雁江区为高发地。针对高危地区和人群采取相关措施,从各种层面减少创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郎跃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39-4240
目的分析急诊科抢救病历,探讨急诊科疾病谱的构成及特点,制订相应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抢救,记录较为完整的120份病历,对性别、年龄、病因和就诊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①住院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以20岁-30岁住院病例最多。②急诊抢救患者住院多为常见疾病,占72.50%。③急诊科抢救病例多集中在6月-9月,时间多位于20:00-24:00。结论了解医院急诊科就诊疾病谱的构成及时间分布特点,可以为医院急诊工作的科学管理、医护培训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主要疾病谱,分析其临床特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为改善创伤院前急救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823例院前急救创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伤院前急救患者中,就诊时已死亡患者12人,占1.46%,其余有效病例811例中,男性(60.67%)明显高于女性(39.33%),男女比例约为1.54:1.创伤院前急救患者中以青壮年居多,20 ~59岁占85.08%;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44.02%)、斗殴伤(19.98%)、坠落伤(9.12%).结论:创伤院前急救患者的主要疾病谱前3位依次为交通伤、斗殴伤、坠落伤,男多于女,青壮年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纤支镜在呼吸道急重症抢救治疗中的作用。笔者在高频呼吸机通气给氧及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下,应用纤支镜抢救治疗呼吸道急重症患者30例。结果为中等量以上咯血者7例、5例局部止血有效;哮喘持续状态4例,3例症状缓解;急性肺脓肿12例,均有不同程度脓腔缩小或闭合。COPD并重症肺部感染3例,均有明显症状改善;原因不明呼吸困难4例,术中均明确诊断。因此应用纤支镜对呼吸道急重症抢救治疗是安全、有效、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介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郑进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719-1720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构架中的14种基本元素,以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为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虚拟平台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国内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况,指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平台体系处在成长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从建设需求和内容方面对虚拟平台体系建设进行理论分析,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预测决策提出几方面介绍其模型建构,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意外创伤和急性疾病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救治。方法应用Acuson128XP/10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6例均有突发性剧烈腹痛、胸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作超声检查。结果66例急诊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56例:外伤性胸膜腔积血6例、肝脏破裂1例、脾脏破裂8例、肾脏破裂3例,胆结石嵌顿并急性胆囊炎3例、胆总管结石梗阻1例、急性胰腺炎2例、输尿管结石2例、尿道膜部结石3例、肠梗阻3例、腹股沟疝1例、宫外孕23例,占84.83%(56/66);基本符合8例:外伤性肠破裂4例、肠系膜静脉破裂2例,急性坏疸性胆囊炎并穿孔1例、胃溃疡穿孔1例,占12.1%(8/66);误诊1例,为黄体破裂,占1.52%(1/66);漏诊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1.52%(1/66)。结论超声检查能为意外创伤和急性疾病患者赢得及时确诊和有效的救治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漏诊和误诊或盲目剖腹探查,尤其在胸腹部创伤或急腹症救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对促进医疗急救提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研国内外图书馆面对突发事件开展的信息服务实践,对突发事件中图书馆的定位、原则、体系、机制、举措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目前图书馆应急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图书馆在突发事件中的定位和图书馆开展应急信息服务的相关因素;针对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组成及突发事件各阶段的信息需求,提出了不同类型图书馆应在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应急信息服务以及提供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17.
万智  何庆 《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25-226,260
人力资源的培养对于急诊科乃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对住院医师培养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培训在实践上历经了从以轮转为主到以专科为主的三个时期;在理念上产生了“全科医师”到“急诊专科医师”的巨大转变;在管理上实现了规划性的统筹设计、标准化的目标设定、规范性的考核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开红  陶丽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719-1720
目的 了解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单双号限行措施减少道路行驶机动车辆后救护车行驶车速的变化.方法 对在单双号限行措施下和非限行措施下救护车行驶速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单双号限行措施组和非限行措施组救护车的行驶速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号限行措施下高峰时段救护车车速和非限行措施下高峰时段救护车车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单双号限行措施可以提高救护车行驶速度.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时段道路行驶机动车辆较其他时间段增加,拥堵概率加大,救护车路途耽搁时间延长,是奥运会期间需要重点注意和改善的时段.  相似文献   

19.
孙晔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959-1961
目的分析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疾病谱,探讨急诊抢救室资源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2年期间急诊抢救室的所有死亡病例,共计341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猝死在抢救室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最高为18%,其次为恶性肿瘤、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病等,这些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抢救室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猝死患者呼吸机使用比例和胸外按压比例最高,但在抢救室时间最短。结论急诊抢救室需要配置充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同时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抢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急救队伍的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和开发急诊信息管理系统,对服务流程中的挂号、分诊、医生工作站、输液、留观及电子病案等系统进行优化和重组,提出了患者流向系统的概念,建立面向患者的操作系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同时减少了医师、护士繁琐的手工书写,改善医疗护理记录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全面提升急诊医学救治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