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庄子》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于以"道"为核心的三重"乐"境中。学界对《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多游离于对其外在表象的分析,而疏于对其深层本质的剖析。"道"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道’境"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人为载‘道’"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显著特色;"与道为一"是《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的“气”具有三种基本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庄子的“气”论对中国哲学影响巨大,奠定了“气”的宇宙文化在中国文化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生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范式及其美学的独特品质,对中国美学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联系子綦的“三籁”论与庄子笔下呈现的子綦的心路历程来解读庄子《齐物论》中“吾丧我”的含义。庄子在《齐物论》《人间世》等篇目中展示了子綦遭遇天人相忤后继续探索而最终得道的历程,《齐物论》中的子綦恰好处在由“人”而“天”的枢纽位置。“吾丧我”是指本真之“吾”对执于名利及形体的“我”所作的洗心之举。子綦的论“三籁”阐释了“吾丧我”的根据、过程及其指归。  相似文献   

4.
自由思想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的自由思想具有二重性:既具有自由性,又具有非自由性.消除"成心",便可以达到"无待",从而实现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又受到非自由的束缚.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的是内在的自由,而外在则很难达到自由.庄子所处的时代形成了庄子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的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自由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既然弘扬了老子的"道",那么必然也要谈"德"。在《庄子》里,庄子赋予了"德"新的含义,并描绘了他心中的"至德之人"和"至德之世"。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共"一大"的代表人数,董必武建国前的多次回忆中都坚持是13人。1959年前后,董必武放弃"13人说",接受了12人的普遍说法。董必武放弃原来的主张,不仅仅因为记忆的模糊,还和政治环境有关,相关回忆受到学习和思想意识的影响而被扭曲。  相似文献   

7.
对庄子"自由观"的发现与诠释,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重要个案。庄子"自由观"是庄子根本的哲学精神。中国现代学界对庄子哲学精神理解诠释有两种进路:一是从"自然""无为"见出"自由""平等";一是从"逍遥""齐物"发现"自由""平等"。文章在梳理分析两种进路的基础上,对庄子现代诠释之进路及方法进行反思:庄子哲学现代化何以可能?文章提出:庄子哲学现代化要得以实现,取决于能在庄子哲学中发现和提炼出"现代性问题",取决于对庄子哲学中"现代性问题"有效而充分的学理性阐释。重要的是,要有跨文化的宏阔视野与比较哲学的阐释眼光,要努力形成具有时代感的庄子哲学诠释形态。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已经实践了多年,分级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进步。然而,我们很多高校只注重表面的分级而忽略了分级的目的,表面上是分级,而在课程设计上还是搞"统一化"、"一刀切",导致部分"慢班"学生由于被人轻视甚至是被人歧视而自暴自弃失去自信。因此从初始的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探讨"慢班"的课程设计方法和原则,以此来优化"慢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组工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推动企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在工作生活中争当企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必须要当好党委决策的"参谋人",为党委决策提供"群众信得过、党委用得上、决策下得去"的重要信息,保证提出正确、合理、合法的建议;要当好党员干部的"娘家人",深入到党员干部中间,及时、准确掌握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倾诉他们的心声,真心实意为党员干部解忧;要当好人才建设的"铺路人",善于发现人才、得到人才、用好人才,做到人适其位、位尽其能。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能等同的。庄子的逍遥是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可贵的思想品德,这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保持自身的美好品德、保持自身的本真有着重要的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欺欺人、让人颓废堕落的精神毒品。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创新地实施职业能力和文体素质"双提升"工程,帮助电力企业员工练好"硬功夫"、打造"软实力",实现"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贴近员工、成效明显的"双提升"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也是一个"狂人",他的"狂",不仅体现在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叛逆性选择及思想等方面,而且也反映在他的作品形象中。他笔下的狂人是其化身,代表了自己某一方面的"狂"。本文试从鲁迅自身的"狂"、笔下的狂人代表及狂人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以往人学理论的升华与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在理论上,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在实践中,它关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并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切实解决好民生与民主两大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庄子提出了做"不材之木"或处于"材于不材之间"及"和外物"、与物同化的顺世原则,这是他置身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下无奈而理智的选择.庄子是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有通达的认识,而他所生活的社会令他失望甚至绝望,因此他只有在精神领域追求自由和超然.庄子的"超越"是在理智分析社会的基础上内在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管理究竟应当以什么为根本?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并对我国企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少企业用人实行的是以"能"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为此,笔者认为这是企业用人思想的革命性进步,并就此谈些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気」一词本是由中国传入日本,源于汉语"气",但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更移,自然产生语言文化流变,「気」在日语里不再具有动词属性,在保留其名词属性原本含义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通过对照现代汉语和日语中含"气"(「気」)的惯用语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异,尤其表现为日语「気」侧重表达人的内心波澜与漾动,较之汉语的"气"更为细腻。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以齐物、道通为一扬弃存在的分裂,以齐是非扬弃道术为天下裂,二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对存在统一性的追求。同时,庄子又区分了礼乐文明塑造的"我"与本真之"我",反对遗忘本真之我,并将"独"规定为人的理想品格,其中包含着对个体性原则的注重。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紧张显而易见。庄子以逍遥之论化解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张力。逍遥既以物我合一为前提,又以自我为主体,并具体表现为个体在精神世界中的"独往独来"。在逍遥之境中,统一性的追求与个体性的承诺得到了双重确认。  相似文献   

19.
"基本乐理"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对"视唱练耳"实践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具备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与修养。认为传统教学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独立开来分别教学,其效果不佳;将两者进行融合性教学,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分析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进行融合性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逍遥游>和<秋水>中"海"的内涵."海"是庄子寓言系统中的一个喻体.庄子等先秦诸子喜用"海",反映了先民对海洋的崇拜以及对海洋精神的一种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