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致龋力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593号高致龋力临床株和18号低致龋力临床株)在生物膜状态不同时间段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差异.方法:①在聚苯乙烯塑料片上分别形成3、12、20 h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标本,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伴刀豆球蛋白A对其中的胞外多糖进行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②采用静置法培养形成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中变异链球菌的临床分离株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差异。方法以高龋、中龋和无龋儿童口腔中分离得到的变异链球菌为实验菌株,常规复苏、增菌,配制相同浓度的菌悬液,按菌液与含1%蔗糖的BHI液体培养基1:10(v/v)比例接种细菌,37℃厌氧培养24h后,分别收集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用蒽酮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儿童高、中龋患者口腔中分离出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以及国际标准菌株合成胞外多糖能力明显高于无龋者口腔中分离出的变异链球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龋儿童口腔中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具有高致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龋敏感者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和产酸能力。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60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组(dmfs=0)和高龋组(dmfs>8)(n=30)。运用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计算菌斑组织中变异链球菌分离株的生物膜厚度和细菌密度;酸度计测定培养48 h后的pH值;比较不同龋敏感组变异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和产酸能力。结果高龋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膜厚度和细菌分布密度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初始pH值>5.5时,高龋组和无龋组pH值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H=5.0时,高龋组pH值改变明显大于无龋组(P<0.05)。结论高龋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高致龋力与其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产酸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龋敏感者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和产酸能力.方法 牙菌斑组织取自60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组(dmfs=0)和高龋组(dmfs>8)(n=30).运用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计算菌斑组织中变异链球菌分离株的生物膜厚度和细菌密度;酸度计测定培养48 h后的pH值;比较不同龋敏感组变异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和产酸能力.结果 高龋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膜厚度和细菌分布密度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初始pH值>5.5时,高龋组和无龋组pH值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H=5.0时,高龋组pH值改变明显大于无龋组(P<0.05).结论 高龋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高致龋力与其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产酸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粘液放线菌形成的单菌种生物膜的结构以及胞外多糖在生物膜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微生物厌氧培养技术将粘液放线菌在玻璃片上形成24h单菌种生物膜,用荧光染料Fluorescein、BODIPY和Calcofluor进行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和其中胞外多糖的分布。结果玻璃表面粘液放线菌粘附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大量微菌落和沟壑间隙是其所形成生物膜的特征。临近粘附表面的生物膜基底部位细菌密度较低,而中部则较致密。生物膜中胞外多糖分布与菌落中的细菌分布一致。结论粘液放线菌依靠其合成的胞外多糖聚集形成了生物膜。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白念珠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呼吸道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及标准株
ATCC90028体外粘附生长24 h形成生物膜,用XTT减低法测定其增殖情况,并分别提取生物膜态白念珠菌总RNA,用荧光定
量RT-PCR的方法测定转录因子CPH1、EFG1和粘附分子ALS3、HWP1基因的表达,采用△Ct的方法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结果
根据粘附生长的白念珠菌增殖情况,有8株临床株形成生物膜能力“高”,另7株临床株及标准株ATCC90028形成生物膜能力
“低”。生物膜表型差异的菌株间转录因子CPH1、EFG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而粘附分子ALS3、HWP1基因的表达有显
著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白念珠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存在表型差异,其差异的机制可能与转录因子CPH1和EFG1以外的
基因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 C)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的差异。方法 配制相同浓度的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菌悬液 ,分别在不同 p H下 (p H5 .0~ 7.0 )含 5 %葡萄糖的 TPY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后 ,采用酸度计测定培养物终末 p H值 ,比较细菌的产酸能力 (△ p H)。结果 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变形链球菌菌株产酸能力有差异 ;高龋组个体定植的产酸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龋组 (P<0 .0 5 )。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 C)临床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产酸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在生物膜状态下产酸、产糖等致龋毒力因子及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3种单菌种菌悬液,分为阴性对照组[不添加新疆桑白皮提取物或氯己定(CHX)];阳性对照组(添加0.05%CHX);实验组(添加不同浓度新疆桑白皮提取物),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状态下产酸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24 h内不同时间节点pH值制作pH曲线。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合成水平的影响。分别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试验和钙离子(Ca2+)泄漏实验,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菌生物膜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浓度的影响;采用活死菌染色实验,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菌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除1/4MBIC50实验组)和CHX组生物膜ΔpH值均减小,3种致龋细菌单菌种生物膜产IEPS、SEPS能力降低,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亚胺培南(IPM)和阿米卡星(AMK)同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为探讨耐药机制、评估菌株临床危害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针对临床分离的25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Etest试纸条法测定IPM、AMK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RT-qPCR检测外排泵MexY和膜孔蛋白OprD表达水平;通过结晶紫染色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氯仿萃取法测定绿脓菌素产生量。结果依据2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IPM和AMK的敏感度不同将其分为GroupⅠ(5株,IPM敏感或中介、AMK敏感)、GroupⅡ(8株,IPM耐药、AMK敏感或中介)、GroupⅢ(12株,IPM、AMK均耐药)三组,其中对AMK耐药的菌株同时对IPM耐药。GroupⅢ菌株在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绿脓菌素产量上明显强于GroupⅠ和GroupⅡ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考菌株ATCC27853比较,GroupⅢ菌株的外排泵mexY表达显著上调4~12倍、膜孔蛋白oprD表达显著下调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K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极可能对IPM耐药;生物膜形成能力、mexY和oprD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铜绿假单胞菌对IPM和AMK的同时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鲍曼不动杆菌在烧伤患者气管套管(ETT)内细菌生物膜(BF)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方法 烧伤患者ETT内壁取样(临床菌株),Vitek2快速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9株鲍曼不动杆菌且均为泛耐药菌株.临床菌株分别于体外培养12、24、48、72 h,改良微孔法进行BF半定量黏附试验;FITC-ConA/PI荧光双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并测定成熟BF厚度;以标准菌株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作为对照.于ETT拔除时收集并制备套管内壁标本,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BF半定量黏附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黏附力在体外培养24~48 h时达到高峰,且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CLSM动态观察发现,临床菌株在体外培养48 h左右形成成熟BF,其厚度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ETT内壁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成熟BF呈团状簇集,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并融合呈片状.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能在烧伤患者ETT内壁形成BF,且具有成熟早、数量多、黏附能力强的特点,是烧伤后ETT相关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和汉族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量,分析变异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与不同民族儿童乳牙龋齿发生的关系,为不同民族儿童乳牙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A克隆技术制备变异链球菌ATCC25175、远缘链球菌ATCC6715、内参基因16S rRNA的质粒标准品,应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维吾尔族儿童高龋组远缘链球菌的检出量高于汉族儿童高龋组[(1.06×105±0.43×103)copies.μL-1vs(8.29×104±1.20×104)copies.μ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吾尔族、汉族儿童高龋组变异链球菌检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远缘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的检出量高龋组均高于无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缘链球菌可能是维吾尔族儿童乳牙龋高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携带pRST98的野生型伤寒沙门菌于30℃和37℃培养3 d,用半定量法确定生物膜形成的适宜温度。将稀释的菌液于30℃分别培养12 h、1 d、2 d、3 d、4 d和5 d,用半定量法确定生物膜成熟的时间。分别用携带pRST98的野生型伤寒沙门菌,消除pRST98的突变株及pRST98的回补株建立生物膜模型,用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法和扫描电镜观察三种株受试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结果在30℃培养时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37℃,此温度为沙门菌生物膜形成的适宜温度;3 d时生物膜趋于成熟;野生株和回补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显著高于突变株。结论伤寒沙门菌质粒pRST98与该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对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生长、形成生物膜及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方法 通过药敏试验测定NAM对S.mutans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NAM处理组设置1...  相似文献   

14.
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生物被膜结构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异链球菌Ingbritt C(血清C型)国际标准株与LuxS基因缺失的变异链球菌突变株之间生物被膜的形成差异。方法:分别将变异链球菌标准株和LuxS基因突变株接种于含有2%葡萄糖、2%蔗糖的乳酪消化胨酵母(TPY)液体培养基中,以牙釉质磨片为载体,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成24h的上述两菌株生物被膜。结果:(1)当以葡萄糖作为补充糖源时,变异链球菌标准株和LuxS基因突变株所形成的生物被膜表现型未见明显差异;(2)当以蔗糖作为补充糖源时。两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被膜有明显的不同,标准株生物被膜相对平滑均质,而LuxS基因突变株的生物被膜呈松散的蜂房状,基质间有较大的间隙,形成较大的团簇状菌落;(3)加入标准株的无菌体上清液可以使LarxS基因突变株的生物被膜表型部分恢复正常,提高LuxS基因突变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结论:变异链球菌标准株和LuxS基因突变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但LuxS基因突变株的生物被膜结构发生改变;依赖于LuxS的群体感应系统会影响变异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芦荟苷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黏附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微量液体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芦荟苷、绿原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棋盘稀释法测定芦荟苷与绿原酸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的MIC值,通过分级抑制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指数来判断两者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作用的影响,并测定低于MIC的5个浓度梯度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产酸作用的影响;体外构建变异链球菌24 h生物膜模型,MTT法测定以上各浓度混合液作用24 h后生物膜黏附的量,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其对生物膜结构和细菌活性的影响。 结果 芦荟苷与绿原酸单独用药时,其MIC分别为0.63 g/L和5 g/L;联用的MIC为芦荟苷0.31 g/L和绿原酸2.5 g/L,FIC=1。随着混合液浓度的升高,变异链球菌菌液的△pH及OD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显示随混合液浓度增加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变稀疏,活菌数量减少。 结论 芦荟苷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具有相加作用,较各自的单组分用药在更低浓度即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黏附。  相似文献   

16.
蜂房提取物对三种口腔常驻细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蜂房提取物对三种口腔常驻细菌产酸的影响。方法选用变形链球菌ATCC25175,血链球菌ATCC10556,粘性放线菌ATCC19246,测定蜂房四个化学组分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再以低于MIC的4个浓度配制含药的TPY液体培养基,测定蜂房各化学组分对上述三种细菌产酸能力的影响,动态监测蜂房化学组分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的影响。结果蜂房各化学组分对上述三种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蜂房组分NVE1、NVE3、NVE4对变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产酸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蜂房组分NVE2对变形链球菌和血液链球菌的产酸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NVE2的高浓度组能够抑制粘性放线菌的产酸,动态pH监测显示,蜂房组分NVE1能够明显抑制变形链球菌的产酸,而NVE2则无此作用。结论蜂房各化学组分对三种口腔常驻细菌的产酸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龋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TetR家族frtR基因对变异链球菌产酸能力和诱导牙体脱矿能力的影响.方法 检测frtR基因框内缺失株(ΔfrtR)及回复株(ΔfrtR/pDL278-frtR)的生长情况;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菌株的生物膜结构,并用蒽酮-硫酸法定量检测生物膜中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白屈菜红碱(CHE)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作用后的形态学影响,进一步揭示其抑制细菌黏
附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变形链球菌ATCC25175 作为实验菌株。将1.0 cm *1.0 cm *0.02 cm 的盖玻片放入15 mL试管中灭
菌备用。将CHE 溶液处理组、空白对照组及基础对照组3 组溶液及菌液分别加入灭菌后的试管中,在37 益厌氧环境(80%
N2,20%CO2)下培养24 h,细菌在盖玻片上形成一层生物膜,取出盖玻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97.5 μg/mL 的CHE 溶液可明
显抑制S.mutans对玻璃表面的黏附作用及细菌之间的相互黏附作用,表现为细菌胞体间黏附明显稀疏,黏附层薄,部分区域无
黏附。高倍镜下细菌胞体多呈胶囊状,细菌分裂横壁不明显,两端不对称且形态不规则,分裂后的细菌链局部出现断裂现象。
结论CHE 溶液对S.mutans的黏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龋病防治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国产水溶性蜂胶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ATCC 25175,S.m)、远缘链球菌(S.sobrinus6715,S.s)及其耐氟菌株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GTF)的影响,探讨一种新的防龋途径。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递增法对S.m、S.s进行氟化钠体外诱导耐氟菌株(S.m-FR、S.s-FR),采用液体稀释法观察水溶性蜂胶对S.m、S.m-FR、S.s、S.s-FR生长的影响;用酶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蜂胶对GTF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水溶性蜂胶对S.m、S.m-FR、S.s、S.s-FRMIC分别为0.39、0.78、0.20、0.39 g/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78、1.56、1.56、1.56 g/L;随着蜂胶浓度增高,葡糖基转移酶活性逐渐降低,6.25、3.13、1.56 g/L与0.78、0.39 g/L 2个浓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水溶性蜂胶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及耐氟菌株的生长,对GTF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