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淤血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临床治疗右心衰疗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32例肝淤血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232例淤血性肝脏患者中97例为早期淤血性肝脏,占41.8%。声像图表现为肝脏各径线测值均增大,左肝厚度≥6.0cm,右肝最大斜径≥14cm,肝实质回声稍有减弱,肝静脉内径增宽1.0cm左右。135例有淤血性肝硬化,占58.2%。其中100例为75岁以上患者,占74.1%。声像图表现肝脏测值相应减小,右肝减小明显,肝表面比较光滑或偶有细结节状突起,肝实质回声增强增多,肝静脉各支显著增宽、扩张。232例患者中,合并腹水患者49例,占21.1%,合并胸水患者55例,占23.7%,合并胸、腹水患者45例,占19.4%,同时合并有胸水、腹水及心包积液患者25例,占10.8%。结论超声对淤血性肝脏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且能与其他肝脏弥漫性病变相鉴别,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8例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磁共振影像(MRI)表现,讨论肝豆状核变性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过临床确诊并行磁共振检查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结果肝豆状核变性影像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灰质团核、双侧丘脑及双侧小脑齿状核变性。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在MRI影像表现上有较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陈懿 《丹东医药》2002,(2):30-31
目的:进一步观察肝炎患胆囊声像图的变化。方法:对我院150例肝炎患的胆囊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异常胆囊声像图占73.9%,肝硬化腹水及急性黄疸型肝炎患的胆囊声像图变化为100%,肝硬化患为60%,而病毒性肝炎迁延型为38%,异常胆囊声像图表现为三种类型;(1)壁不光滑型;(2)水肿增厚型;(3)实质型。结论:通过超声显像动态观察胆囊的变化,对肝脏疾病的分型,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骨密度测定及临床骨关节症状。方法 216例HLD中内脏型63例、脑型102例、脑-内脏型51例,分析各型骨密度值、血钙、24h尿钙及骨关节病变。结果 99例(45.83%)骨密度减低,51例(23.61%)有骨关节症状,20例(9.26%)以骨关节症状首发。结论 HLD可出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测定可较早期地发现骨关节损害,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骨关节变形和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学习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表现。方法 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结果 病变累及豆状核15例(100%)、尾状核13例(86.7%)、丘脑8例(53.3%)、中脑10例(66.7)、脑桥8例(53.3)、丘脑外侧核3例(20%);脑萎缩以尾状核(46.7%)、和脑桥(33.3%)。结论 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伴有脑干病灶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HLD)义称威尔逊氏病(WD),是一种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主要由第13号染色体上基因突变或缺陷导致.HLD患者体内游离铜离子不能被铜蛋白结合,过量铜离子在患者肝脏、大脑和角膜等部位沉积产生毒性,引起患者各系统功能异常改变[2-3].如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良好1.现将我院住院及门诊确诊30例HLD患者临床病史、头颅MRI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旨在探讨HLD头部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病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即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根本病因是机体铜代谢障碍导致机体内各器官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角膜色素环(K-F环)、肝硬化和大脑基底节软化、变性。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50,000-100,000,我国多为杂合子,致病基因携带频率为0.3%-0.7%[1],发病年龄约10-25岁,患此病的女性常合并排卵异常、月经失调、闭经,导致生育能力下降、流产、甚至不孕,因此早年HLD合并妊娠者罕见。近年来观察到HLD患者在采取排铜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是一种可以治疗的遗传病,有关妊娠合并此病的患者也逐渐被国内外报道[2,3],越来越多的HLD女性患者面临生育的需要及遗传咨询,故探索其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有重要临床意义。现报道我院收治的4例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尿常规、血尿酸及肾脏超声等肾损害检测指标与非HLD肝病患者、非HLD锥体外系疾病患者之间的差异,筛选出对HLD早期诊断有意义的诊断指标。方法 185例首次入院的HLD患者(A组)、54例非HLD肝脏疾病的患者(B组)和18例非HLD其他锥体外系疾病患者(C组)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尿常规、血尿酸及肾脏超声等检测结果资料,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尿常规、血尿酸及肾脏超声检查在A、B、C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9,P=0.006;F=61.235,P=0.000;χ2=14.869,P=0.001);A组与C组在尿常规、血尿酸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4,P=0.002;F=52.363,P=0.000);A组与B组在血尿酸及肾脏超声检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P=0.285;F=43.213,P=0.000)。结论在有锥体外系症状的患者中出现尿常规的异常和血尿酸减低,或在不明原因的肝病患者中出现血尿酸减低及肾脏超声的异常改变,应高度怀疑HLD的可能,建议进一步做铜代谢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影响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因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亦称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人体ATPTB/WND基因突变引起血中铜水平升高、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及胆汁排铜减少,导致金属铜在体内许多器官沉积,从而损害相应器官的功能。该病的临床表现可能十分不同,其中肝脏受损的表现最为常见,国外报道40%~78%的患者有肝脏受损的表现,我们称之为肝型WD。同时,肝脏受损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其症状较其他系统受损的表现出现早5~10年。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及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的神经系统损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HLD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患者年龄最小6岁,最大25岁,33例有锥体外系表现,22例有锥体系损害,16例有精神症状,32例有智能障碍,30例有自主神经损害.结论 HLD的神经系统表现复杂多变,只有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才能提高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血清肝酶谱的变化.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77例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腺苷脱氨酶(ADA)、5'-核苷酸酶(5'-N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心理状况与脑电图的关系.方法:对52例住院的HLD患者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评,并行十六导脑电图检查,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有强迫、抑郁、焦虑及恐怖症状的患者易出现脑电图异常.结论:在关注HLD患者排铜治疗的同时,亦应重视心理状况及脑电图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理异常及大脑功能的广泛性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中医证型与理化检查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理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中医诊断及中医证型占比例,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对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中医诊断为湿阻、占47%,其次主要为胁痛(32.5%)和黄疸(11.6%),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占54.4%,其次为肝郁脾虚证(22.4%)和脾肾阳虚证(17.2%)。肝胆湿热证患者肝功能ALT和AST水平最高,TBIL水平则以肝肾阴虚证最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常见,且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13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进行体检的肺肝硬化患者140例为对照组。将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成Ⅰ级、Ⅱ级、Ⅲ级,并且分析单纯胆囊结石以及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不同类型的肝硬化其发病率,比较各个级别患者期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其胆囊结石发病率差异。结果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组患者的发病率是44.44%,而对照组患者的发病率是7.86%,肝硬化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的类型不同其发病率不同,不同类型的合并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都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这其中肝功能损害为Ⅰ级的其发病率是50.79%、肝功能损害为Ⅱ级的其发病率是39.22%、肝功能损害为Ⅲ级的其发病率是38.10%,3个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很容易漏诊,经常被医师所忽略,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1年)的哮喘患者的肝脏B型超声检查异常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156例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哮喘患者的肝脏B型超声检查结果、血糖、血脂及身高、体质量值。结果肝脏B型超声检查阳性的共21例,总患病率为13.5%。男性患者B型超声阳性率〉女性,肝脏B型超声结果阳性者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均比B型超声阴性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肝脏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景昌  刘洪涛  刘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36-2937,3027
目的探讨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均采用CT检查诊断进行确诊,原发性胆囊癌的CT表现:乳头腔内肿块型、局限或弥漫胆囊壁增厚、较大肿块充满或吞没胆囊型,结合病理可将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分为三种类型:浸润型、结节型、肿块型;胆囊癌的CT增强扫描表现: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等密度,其次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延迟期高于正常胆囊壁及肝脏,消退不明显,特别是胆囊癌结合部局部增厚的胆囊壁持续强化的特征。结论原发性胆囊癌表现复杂多样,CT检查不失为一种确立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胆囊动力学的CT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胆囊动力学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螺旋CT测量胆囊收缩率。结论:与正常对照比较,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患者空腹胆囊容积无变化;胆囊收缩率明显下降,肝硬化组病人空腹胆囊体积比对照组健康者明显扩大,而收缩率无差异,结论:为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诊断,肝病胆囊与炎性胆囊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肝胆疾病中血脂水平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在肝胆疾病中变化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2例住院肝胆病患者检测血脂6项为病例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从单项血脂结果看,总胆固醇(TC)水平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密切相关,肝功能受损越重,则11C降低越明显,甚至测不出,可反映肝脏病变程度和预后情况,以重型肝炎中表现最为突出,TC均值为0.61mmol/L,甘油三酯(TG)水平与胆石症明显呈正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整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与肝损伤程度呈负相关,与TC平行。载脂蛋白(Apo)在重型乙型肝炎、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皆明显降低。结论 血脂6项对判断急慢性肝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应作为肝胆病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影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中CT表现及部分病例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胆囊癌中,肿块型11例,其中3例误诊,壁厚型7例,其中2例误诊,结节型3例,其中1例误诊。21例胆囊癌中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肝脏浸润7例,十二指肠及结肠肝曲受侵犯1例,合并胆囊结石15例,伴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转移7例。结论:综合分析各型胆囊癌多层螺旋CT表现对胆囊癌正确诊断及其误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