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西省2015—2019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61起,累计发病1 682人,住院794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73/10万,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沙门菌及副溶血性弧菌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4%(73/161)和56.4%(949/1 682),肉与肉制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家庭、宾馆饭店、农村宴席、学校食堂、单位食堂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是事件的主要引发因素。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江西省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发季节应针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相关人群加强监管或教育培训,增强家庭食品安全意识,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3年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3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起,发病人数654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发病季节是第三季度,全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4~10月份,其中以8月份最高;16~60岁人群是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人群;饮食服务单位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集体食堂;加工不当与交叉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致病因素之间导致的罹患率不同(P0.05);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是混合食品。结论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研究200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和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14个监测地区共上报485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0179人,死亡45人。在病原清楚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2.4%和58.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25.6%;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2%和9.2%。结论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1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报告的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对发病时间、发病地区、致病因子、原因食品、引发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25起,累计发病5 147例,平均每年643例,住院653例,死亡0例。83.1%(353/425)的暴发事件未确定致病因子,22.4%(95/425)的暴发事件未确定原因食品。微生物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已知病因暴发事件的76.4%(55/72)。蜡样芽胞杆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占微生物暴发事件的25.5%(14/55)和21.8%(12/55)。最常见的原因食品为混合食品(18.1%,77/425)、多种食品(15.3%,65/425)、肉与肉制品(13.7%,58/425)和粮食制品(8.9%,38/425);9月是高发月份;引发因素以多因素居多,其次为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误食误用。结论 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对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学生的食品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1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09起,累计发病14 057人,死亡113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6.2%(212/809)和37.6%(5 292/14 057),化学性因素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39.8%(45/113)。结论 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化学性因素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应不断加强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增强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15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和策略。方法 对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布研究。结果 2015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7起,累计发病1111人,其中死亡6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发病时间是7-9月;饮食服务单位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 其次依次为集体食堂、家庭和农村宴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除不明原因外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是动物类食品。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针对性加强毒蕈中毒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共报告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21起,发病31 078例,死亡64例,分别占总数的3.94%(1 421/36 037)、11.33%(31 078/274 304)和4.35%(64/1 472),病死率为0.21%,平均每起事件发病22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份为云南、江苏、湖南、四川、安徽,共报告728起,占51.23%(728/1 42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季度;致病因子方面,引起事件数、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甲醇,其次是含乌头碱类植物、毒蕈毒素(毒蘑菇)和有毒野生蜂蜜。肉类食品(畜肉、禽肉)和甲壳类、软体类、鱼等水产品为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针对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地区、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子和原因食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2004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4年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13个监测地区共上报612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4980人,死亡48人。在病原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7.5%和71.0%;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3%和15.2%;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1.5%和13.4%。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性病原。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预防和控制湖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科学决策与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1—2020年湖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原因食品、致病因子、引发原因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湖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506起,累计发病数4 503例,死亡46例,其中报告发生在家庭的264起,占总事件数的52.17%;病例997例,占总病例数22.14%;死亡44例,病死率为4.41%。7月是事件暴发的高发月份,报告事件数98起,占总事件数的37.12%(98/264)。在家庭发生事件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178起,67.42%),其次是不明原因(37起,14.02%),化学污染物(22起,8.33%),三者占总报告事件数的89.77%,占总死亡例数的88.64%(39/44)。结论 2011—2020年湖北省在家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致病因子为毒蘑菇,主要引发原因是误食误用,对大众的预防食源性疾病(特别是预防毒蘑菇)宣传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源食源性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暴发不仅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全面了解国内外微生物源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网络和机制、食源性疾病暴发相关的原因食品以及国内外微生物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季节和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本文总结了食源性疾病爆发的相关知识,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发达国家(美国、英国、丹麦和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对常见微生物源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现状。通过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监测方式,提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措施,包括: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扩大食源性疾病监测范围和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宣传教育,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控和防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6 390起,累计发病38 797人,死亡134人。在病因明确的3 572起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 52.01%(12 738/24 491);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96%(1 606/3 572)和57.60%(72/125);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9.95%(3 192/6 390)和70.00%(27 156/38 797);家庭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0.60%(108/134)。结论 餐饮服务场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该结果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0—2013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保山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5起,除1起食源性寄生虫病外,均为食物中毒事件,发病439人,死亡4人;第二、三季度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2011年来发病起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人数无明显规律。结论为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监测与消费者食源性疾病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预防和控制苏州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决策。方法 对2001~2018年苏州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和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年份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致病因子、月份、学校类别、事件起数、发病人数等。结果 2001~2018年苏州市学校中食源性疾病暴发26起,占4.69%(26/554),发病985例,占8.87%(985/11104)。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是导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9月份是事件的高发月份,且小学暴发事件最多。粮食类及肉类是暴发的主要食物,加工人员污染和加工销售污染是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 缩短食品加工到就餐的时间,防止加工环节和加工人员污染能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3 159起,发病12 402人,死亡229人,病死率为1.85%(229/12 402)。2015—2019年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呈上升趋势,发生在6—8月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从致病因素和原因食品分析,野生菌引起的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其次是乌头类植物。结论 加强野生菌和乌头类植物中毒的防控力度,提高群众预防野生菌和乌头类植物中毒的意识和能力,是有效预防和控制云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食源性疾病通常由食源性微生物、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等物质通过食物传播的形式引起,对人体器官组织伤害较大,导致人体中毒,甚至死亡。中国作为一个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安全极为重要,我国暴发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危害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并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本文首先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检测机构两个层面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我国食源性疾病报告的监测网络和监测报告系统,并具体综述了对有毒化学物质和食源性病原体的监测方法。本文有利于揭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并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