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在国家水监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航海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对航标管理模式也相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航保事业发展,探索更优质的航标管理模式,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旅顺航标管理站结合航标管理现状,围绕标准化航标管理站的标准化建设主题,从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标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开启航标管理站标准化管理新征程,助推航海保障事业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交通部直属海事系统公务船船员管理改革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履行国家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的管理职权,确保水上监督巡逻、水上搜救、海事调查、溢油应急处理、航标巡检维护、海上测量等海事工作顺利进行,海事系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执法巡逻船、航标船、测绘船等海事公务船舶(艇)和大量海事专职船员(以下简称船员)。多年来,海事船员队伍为维护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和发展海事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和海事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化,现行的海事船员管理方式、用工制度及队伍建设等方面,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海事管理体制的需要。下面就直属海事系统如何进行船员管理改革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我国航海事业的高速发展,在基层航标站航标领域中出现了设备及技术的更新换代。为了确保航海保障事业的稳步发展,对基层航标站的维护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就基层航标站管理进行简单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航海保障事业基础建设、装备设施等硬件取得长足进步,航标基地的建设也日益规范化、现代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航标基地也面临更高工作要求。本文将以闽中南沿海的航标基地为研究对象,试图对航标基地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从航标基地规划、运行效率,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航标基地运行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我国沿海航海保障基地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综合北海航标处钦州航标补点设施工程、防城港航标工作船码头及附属设施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和基地使用的宝贵经验,就如何开展航标综合保障基地建设,加强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基地利用率,实现航保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与探讨,为航标用户提供完善的航海保障服务提供保障,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航海的历史源远流长,航标随着航海活动应运而生,随着科技进步而飞速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航标科技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从以视觉和音响航标为主的传统航标进入数字化航标的新时代,为各类水上活动提供安全高效的航海保障服务,我国航标科技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7.
郭佳 《中国海事》2012,(9):21-24
提供优质航海保障服务在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体委员大会上,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功臣作为中国航测事业的高层领导,对航测业的发展历程有着精辟的见解。今年,对于我国航测事业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30年前,交通部从海军手中接过了沿海干线公用航标的管理工作,自此交通人肩头担负起了促进我国航标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航标处青年人才流失的问题,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为例,针对航标处青年人才现状和人才流失情况,从个人、单位和社会3个方面分析航标处青年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青年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从入口把关,增强招录的针对性;从工作入手,把职业变成事业;从生活入手,把单位变成家园。只有将青年人才培养成为新型人才,才能为航标处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航海保障事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介绍了航标管理基本知识和工作内容,并结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浅谈了对航标管理工作认识和浅薄建议,总结和提出了提升航海保障管理水平和增强航标管理工作效能思考,希冀在增强航标综合助航和船舶通航安全方面有所启示,为航海保障事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标、测绘机构承担着船舶航行的技术支撑和航运经济的服务保障职能,为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海、南海、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组建工作的启动,也将掀开中国航海保障事业发展的新篇章。30年来,我国航海保障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期特别报道第一篇,我们将回顾30年来海事航测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业绩,重现30年来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飞跃,展现当代航标人的傲人风采,共话海事航测事业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1.
为给航海保障人员在编制航海保障基地规划或向地方港口部门申请岸线(陆域)时提供相关参考标准,明晰编制航海保障基地规划的依据,将航海保障基地划分为大型航标测量基地(细分为中心级大型航标测量基地和处级大型航标测量基地)和小型航标基地,核算出各航海保障基地的建设规模指标参数,为我国交通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标准、开展基地建设前期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航标事业发展,分析我国航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有关问题提出建议:渔业航标划归交通部门管理;明确交通运输部有关机构和地方交通部门管辖范围;航标委托执法;法律明确航标建设、养护机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相衔接;规范"专用标"名称等。通过相关建议,希望能更好地促进法规完善,促进我国航海保障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航标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助航设施,对我国船舶安全航行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海上交通运输、海军建设事业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航标系统的应用现状,其次从架构设计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对一站式航标信息管理与服务在航标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刻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航标事业的信息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上运输的不断发展,对航海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航标是海上运输的保障系统,也是海上运输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沿海地区也在不断的持续投入航标建设,因此加强航标工程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加强航标工程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逐步推进,我国航海事业正在迅速发展。受此影响,航海保障工作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从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我国航海保障工作进行了探析,并结合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航海保障发展的思路,对航海保障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理性展望,以期有助于更好地探索航海保障事业履职方向,更好地保障海上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通过对社会效益评价体系相关研究,建议将航标建设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引入到北海港航海保障服务体系中,为北海港航标建设提供详实建设依据以确保航标的建设社会效益达到匹配的效果,将有助于提高航标建设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水平,提高航标管理水平,保障北海港水域助航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全面应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越来越多的投入到了实际工程之中,而基于数字控制系统和高速处理器的嵌入式技术,为AIS在航标的推广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硬件开发、软件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在航标领域得到全面铺设,对嵌入式技术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技术的进一步广阔的应用提供了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海事航海保障"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全面、管理高效、服务优质、保障及时的综合航海保障体系。近些年来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已经在全国沿海各个航海保障中心得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优异的应用成果。目前北方海区广泛应用的航标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基于4G网络的TD-LTE和FDD-LTE网络模式,辅以短信、AIS、北斗通讯等,实现对导助航设备设施的遥测遥控。5G网络的部署将在近些年实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利用5G网络升级现有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优点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虚拟航标是一种重要的导助航设施,随着技术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通常,虚拟航标泛指虚拟AIS航标,在我国沿海和内河地区都有了典型应用。近年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也为航海保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基于北斗技术的航标遥测遥控、水文气象观测、北斗船舶监控、北斗应急救援等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沿海和内河有六千余座导助航设施使用北斗。在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北斗短报文技术的虚拟航标,提出一种虚拟北斗航标,并与传统的虚拟AIS航标做了比对,最后,通过实验测试了虚拟北斗航标提供导助航服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航标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助航设施,是保障海上运输通道畅通的重要手段,是我国航海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水上交通运输,支持海洋开发"渔业捕捞"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均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福建北部沿海港口建设日新月异,海上活动更日益繁荣,对海上通航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航海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用户需求驱动"的基本原则,从分析辖区港航发展整体态势出发,立足优化水上通航环境,从规划发展的高度,分析福建北部沿海助航需求,以为期促进辖区航标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化提供依据,发挥航海保障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