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新鲜跟腱断裂采用经跟腱正中旁内侧入路,Krackow法缝合修复跟腱治疗,术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结果 45例随访10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依据Amer-Lindholm评定标准,其中优35例,良10例。随访期内无跟腱再断裂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新鲜跟腱断裂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新鲜跟腱断裂为完全断裂,需要手术治疗,采用Krackow缝合法修复是跟腱断裂缝合的首选方法,经跟腱正中旁内侧入路为治疗跟腱断裂的最理想的手术入路,术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是获得小腿及足踝部良好功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联合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以下简称为改良联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经验。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我科收治闭合性新鲜跟腱断裂患者1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0例;年龄34~45岁,平均40岁;左侧10例,右侧6例,术中切口采取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的方式,关闭切口则采用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缝合切口弧形部分,术后观察切口皮肤愈合情况,出院后则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进行随访,评价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1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切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无切口裂开、不愈合及皮肤坏死等情况,均未发生软组织感染及腓肠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2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结论采取改良联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可最大限度保护腱周及皮缘血运,避免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新方法,减少术后发生皮肤坏死.[方法]采用小切口加可吸收线(1-0普迪斯)在跟腱近侧断端行Bunnell缝合、远端行腱皮缝合,治疗39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结果]39例中3例发生少许皮肤坏死,其中2例换药后愈合,1例经清创缝合后愈合.随访35例,时间10~36个月,平均时间23个月,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29例 (82.9%),良4例(11.4%),优良率达94.3%.[结论]小切口加可吸收线在跟腱近端断端行Bunnell缝合,远端腱皮缝合,对合可靠,创伤小,对皮肤血供影响小,发生皮肤坏死的可能性小,再断裂及感染机会少,功能恢复快,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为临床跟腱断裂修补术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经股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物成人标本上,对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跟腱被覆区的血液供应分3区:中央区、内侧区和外侧区。跟腱外侧区由腓动脉返支或腓动脉返支分出的3-4个穿支供应,穿支直径约(0.9±0.1)mm,到达跟腱外侧面腱旁。跟腱内侧区血供来自胫后动脉,此动脉分出3-4个穿动脉,直径约(1.0±0.2)mm,到达跟腱前内侧腱旁组织。内、外侧区血液供应丰富,而跟腱中央区皮下组织血液供应较少。结论:跟腱开放性修补术应避免从跟腱正中线切口入路(中央区),而采用正中线旁侧切口入路,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跟腱修复术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跟腱断裂手术治疗中应用改良跟腱内侧切口避免皮肤坏死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对36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术中采取改良的跟腱内侧切口。患者中男31例,女5例;年龄22~54岁,平均38岁;左侧17例,右侧19例。术后观察切口皮肤情况,出院后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随访评价。结果术后随访6~35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无一例切口皮肤坏死及深部感染发生,无跟腱再断裂发生,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27例,良9例,优良率100%。结论跟腱断裂手术采取改良跟腱内侧切口可有效防止切口皮肤坏死发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入路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01采用改良入路手术治疗的1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术中于跟腱部位凹陷中点横行作长1~2 cm第一切口,于跟腱断端近侧6~8 cm处作中线稍偏内侧长2~3 cm的第二切口。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50~8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00 m L,平均70 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4~12)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后足功能AOFAS评分92~98分,平均94分。结论改良入路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合理地利用了微创理念,最大程度避免了开放手术的相关并发症,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在闭合性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闭合性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51岁,平均(37.7±8.9)岁;踢足球12例,打篮球3例,打羽毛球2例,跑步1例,跳高1例,下楼梯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4~8周,平均(5.0±1.3)周。手术采取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术后观察切口皮肤情况,出院后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切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未见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及深部感染,无跟腱再次断裂发生,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1例。结论采取改良跟腱内侧弧形切口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可有效保护腱周血运,避免皮肤切口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双津下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小切口双津下缝合法治疗27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记录手术相关指标、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个月采用Arner-Lindholm跟腱功能和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在术后3、6个月均获得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无二次断裂、切口感染及腓肠神经损伤发生。Arner-Lindholm跟腱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3个月为74. 1%(20/27),术后6个月为92. 6%(25/27)。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1 d为28~46(32. 2±12. 5)分,术后3个月为75~94(84. 2±8. 4)分,术后6个月为92~100(95. 2±5. 1)分。结论改良小切口双津下缝合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减少术后切口皮缘坏死和跟腱粘连的发生,踝关节活动恢复好,创伤小,康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 方法 1996年7月~2000年11月,对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行经过深低温处理的同种异体屈指肌腱移植.在跟腱近、远断端间立体双8字交叉移植进行修复,恢复跟腱断端的连续性和强度. 结果术后6例中有5例获2年以上随访,时间27~53个月.5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愈合.采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方法评估获随访的5例术后功能,优1例,良4例. 结论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可避免自体取材造成的损伤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供材可提前制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Kessler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37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2例,女15例;年龄21~59岁,平均41.3岁.跟腱断裂部位:止点断裂8例,断端距止点<1.5 cm 5例,体部断裂20例,断端距止点3~6 cm 4例.37例患者均于伤后7 d内(平均4.6 d)采用小切口Kessler缝合法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7例患者术后获18~3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术后无切口表浅或深部感染、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无跟腱再断裂.术后疗效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30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应用小切口暴露方法修复新鲜跟腱断裂并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ㄣ"形切口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12—2015-08对21例闭合性跟腱断裂采用"ㄣ"形切口手术治疗,跟腱断端使用可吸收线缝合。结果所有患者未发现腓肠神经支配区感觉缺损,21例均得到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皮肤坏死,除1例因使用拐杖不当滑倒后跟腱再断裂外,其余均未发现跟腱再断裂。末次随访疗效按Arner 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5.2%。结论"ㄣ"形切口缝合闭合性跟腱断裂皮肤,对合可靠,皮肤皱褶小,皮肤张力小,对皮肤血供影响小,皮肤发生坏死的可能性小,跟腱再断裂及切口感染概率小,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优于传统直形切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方法采用延伸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8例43足,分析早期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7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其中皮缘部分坏死5例、切口裂开2例,经多次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皮缘坏死并感染,切口迁延不愈,取出内固定物后切口愈合。结论重视术前软组织损伤评估,熟悉手术入路解剖结构,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应用微创外科技术及对术后切口的合理处理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采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治疗1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7~56岁,平均37.5岁。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束间缝合法修复跟腱,术后6周石膏制动,门诊随访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时间9~17.5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疗效,术后6个月(93.3±3.5)分。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平均1.6个月,返回至原工作岗位时间平均4.7个月。所有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切口皮缘坏死病例,无跟腱再次断裂,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结论:利用束间缝合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跟腱吻合修复可靠、术后并发症少、跟腱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在急性跟腱断裂治疗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必要时联合后内侧辅助小切口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1诊治的24例Pilon骨折,采用前外侧入路复位固定骨折,根据术前计划及术中骨折端稳定及复位情况必要时作内踝后内侧辅助小切口,内踝处皮下逆行置入钢板辅助固定。结果 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1例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1例出现皮缘感染,换药后均痊愈。术后1例出现腓浅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4~23(15.2±2.8)周。术后12个月足踝功能AOFAS评分平均84.2(62~95)分,其中优6例,良15例,可3例。结论踝关节前外侧入路必要时联合后内侧辅助小切口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应用可取得满意效果,避免前内侧广泛软组织剥离,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0号可吸收普迪思圈套线(PDS-Ⅱ线)双津下缝合法修复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36例跟腱断裂患者。男29例,女7例;年龄21~50岁,平均36岁。运动损伤25例,摔伤4例,锐器割伤6例,其他伤1例。新鲜闭合损伤22例,新鲜开放损伤6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10 d,平均6 d;陈旧性闭合损伤8例,伤后至入院时间43~63 d,平均51 d。提踵试验及Thopmson征均呈阳性。患者均采用0号可吸收PDS-Ⅱ线双津下缝合法修复。术后于踝跖屈30°位短腿石膏固定6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经对症治疗后切口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及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比,7例无减少,16例减少1~10°,12例减少10~20°,1例减少25°。根据Termann跟腱损伤临床评价标准,评分为74~96分,平均90分;获优24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双津下缝合法手术操作简便,缝线在腱内无横行交叉,修复断裂跟腱后对其血运影响小。PDS-Ⅱ线可提供高强度张力,并可完全吸收,不易发生局部粘连。采用该方法修复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口外入路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评价.方法 在局部肿胀麻醉下,对52例下颌角肥大患者经口外唇形微创切口做直视下颌角弧形截骨和外板部分切除术.最后修整切口皮缘,用8-0尼龙线作切口精细美容缝合.结果 本组52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平整,无大出血、血肿、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对29例患者随访,均获得理想的卵圆脸形,手术切口无瘢痕愈合.结论 经口外微创切口行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安全有效,切口无瘢痕愈合,有很好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旁正中切口入路与正中(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6年2月本科收治的51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经旁正中入路治疗髋臼骨折23例,经正中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28例。比较两组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获得12~24个月随访,旁正中组术中出血量(481.30±137.92)ml明显少于正中组(595.71±137.50)ml(P0.05);旁正中组手术时间(138.13±21.99)min明显少于正中组(170.00±28.07)min(P0.05);术后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复位情况(旁正中组优15例,良7例,可1例;正中组优19例,良8例,可1例),末次随访髋关节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旁正中组(16.70±1.87)分,正中组(16.29±2.29)分,术后近期并发症(旁正中组2例,正中组5例)及术后远期并发症(旁正中组3例,正中组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旁正中入路和正中入路均可在术中快速显露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且能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经旁正中入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正中入路。但正中入路在治疗双侧髋臼骨折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联合其他入路手术治疗涉及后柱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01—2014-03采用后正中入路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进行内固定,并联合前外或前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13例。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骨折分型,并考虑手术方案,确定手术切口和内固定材料。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9~24个月,平均12个月。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上的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术后4~6周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12~1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按照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当后柱骨折需要固定时,可以选择后正中入路固定后柱骨折,并联合前外和(或)前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其他柱骨折,操作简便,软组织损伤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钢丝Bunnel缝合法修复治疗跟腱断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用钢丝Bunnel缝合法修复治疗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6例跟腱断裂患者采用钢丝编织缝合牵拉,使跟腱断端部分重叠对合,将钢丝经跟骨穿孔固定于内侧皮下。跟腱断端腱旁组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19例(73.1%),良7例(26.9%)。结论钢丝Bunnel缝合法治疗跟腱断裂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骨折类型、手术方法 及临床疗效,讨论三柱理论在决定后侧平台骨折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 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间,共收治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36例,均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单纯后侧入路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9~52岁(平均38.5岁).前后联合入路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7~49岁(平均37.3岁).结果 经12~15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36例全部愈合.平均X线愈合时间为15.7周(11~1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7.6周(13~21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68~92分,平均83.4分.1例患者术中内侧腓肠肌膝下内侧血管损伤,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1例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均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术后出现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的F和P值分别为1.186,0.169;4.923,0.536;1.931,0.2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胫骨平台CT水平面三柱结构决定骨折类型后,单纯后侧或前后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