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 月至2014 年2 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 例,年龄55~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 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 评分6~9 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 分级:D 级4例,E 级22 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 线片观察Cobb 角改善情况,应用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第2天时Cobb 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率76%;VAS 评分1~5 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1例由E 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 角5°~19°,平均(11.00±3.50)°,VAS 评分1~6 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由E 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 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 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60~2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000 ml(800~1 900 ml)。术前与术后1年各项参数分别为,TK由(31.67±21.13)°增加到(34.67±11.60)°,LL从(4.76±3.17)°矫正至(37.41±6.28)°,PT从(33.94±5.01)°恢复至(20.12±5.36)°,SS从(18.47±2.60)°增至(31.71±4.30)°,SVA从(13.24±3.60)cm恢复至(2.82±1.33)cm,所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能够有效地重建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的恢复与重建矢状面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韩雷 《中国骨伤》2020,33(5):459-464
目的:探讨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58~72岁,平均65.6岁。骨折至手术时间(8.2±1.5)年。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节段PSO组(A组)和双节段PSO组(B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影像学数据及术后并发症分析两种术式矫形效果,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临床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PSO组术后矫正角度为(33.3±9.4)°,矫正率为85.3%;双节段PSO组术后矫正角度为(41.0±13.5)°,矫正率为9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ODI、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PSO组出现圆锥损伤1例,经治疗后恢复;双节段PSO组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单节段PSO组3例患者术中螺钉松动,双节段PSO组为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强化钉道后再次置入螺钉,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两组患者均无脊柱前方血管及神经损伤、截骨未融合等并发症。结论:单节段PSO与双节段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伴后凸畸形均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对于矫正角度>40°的患者,双节段PSO可提供更好的矫正角度,且安全性更好,但双节段PSO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  相似文献   

4.
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内骨水泥理想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37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年龄65~78岁,平均(71.83±6.15)岁;女31例,年龄57~89岁,平均(71.06±7.89)岁。37例患者均行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病椎穿刺角度、穿刺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术后对X线片骨水泥分布面积进行计算,分析经皮单侧穿刺在合适的穿刺角度下骨水泥的双侧分布效果,并按照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胸椎T8-T12穿刺角度28°~33°,平均30.4°;腰椎L1-L5穿刺角度28°~35°,平均31.3°。术后复查X线片正位片双侧骨水泥面积比值为0.97±0.15,双侧弥散面积基本均等,总体趋势为穿刺测面积略大于对侧面积。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显着降低,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行单侧穿刺时,掌握适当外展角,使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达到双侧穿刺效果。通过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单侧穿刺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即可达到双侧穿刺分布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4月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经椎弓根截骨治疗的46例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39.71±11.92)岁。胸椎(T1~T12)骨折20例,腰椎(L4~L4)骨折2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67±2.94)年。结果4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82±7.64)个月(3~34个月)随访,按照Odom标准:优27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6%。后凸Cobb角术前为37.19°±20.17°,术后为12.56°±15.44°,随访时为13.81°±15.07°,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0,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319)。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是一种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可以准确置钉、实时了解截骨精确位置,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onté截骨联合椎间隙颗粒骨打压植骨矫正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32~78岁,平均54.5岁;伤椎为T11 1例、T12 4例、L1 5例、L2 3例。均存在进行性加重的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及不等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采用Ponté截骨,椎间隙松解并完整保留前纵韧带及尽量保留骨性终板,椎间隙内颗粒骨打压植骨实现初步矫形,再利用矫形棒进行二次矫形矫正后凸畸形。采用后凸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价疗效。结果 均获得9~36个月的随访,平均(20.0±9.1)个月。随访12个月时均获得骨性融合。脊柱局部后凸角由术前平均42.2°(26°~54°)改善为术后平均7.1°(-7°~13°),平均矫正率为83.2%。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由术前平均2.91 cm(-3.0~7.8 cm)减小至术后1.35 cm(-0.5~3.8 cm),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水平角均有不等程度地改善。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38±0.87)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平均(2.23±0.83)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55.0±12.1)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平均(20.6±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IA分级术前C级6例(术后D级2例、E级4例)、D级7例均为E级。 结论 应用Ponté截骨联合椎间隙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具有矫正角度大、融合率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04-2012-12采用后路Ponte截骨矫形手术治疗1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多节段陈旧胸腰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片观察Cobb角、SVA间距改善情况,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情况以及观察神经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5分,平均3.3分;矢状位后凸Cobb角11°~23°,平均17°,丢失2.2%;SVA间距为-1.6~2.0 cm,平均1.1 c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多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恢复好,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李平  张挥武  张宇  徐善强  张文举  王勇 《中国骨伤》2019,32(10):947-951
目的:探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V形截骨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采用跟骨V形截骨术治疗的陈旧性跟骨骨折18例(18足),其中男13例( 13足),女5例( 5足);年龄23~48(34.3±4.5)岁;病程2~9(4.5±4.1)个月。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Ⅲ型4例。观察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距高度、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4例(14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5(21.2±4.1)个月,4例患者失访。骨折愈合时间10~15(12.4±2.1)周。术后1例患者切口皮肤坏死,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Böhler角、Gissane角及跟距高度[(11.4±5.1)°、(24.7±4.3)°、(124±3.1)°、(46.1±2. 8)mm]较术前[(9.1±2.9)°、(6.8±3.1)°、(93.4±11.7)°、(34.5±5. 3)mm]明显改善。Maryland评分由术前的59.21±7.21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6.34±4.14(t=43.1,P<0.05);其中优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V形截骨矫形术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保留距下关节,纠正跟骨畸形,改善足部外观,缓解患足疼痛,提高足部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拇外翻患者31例(42足),其中男3例,女28例;年龄18~76(50.1±4.9)岁。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第1,2跖骨长度差变化,术后采用美国矫形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1例(42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18(15.1±1.2)个月。HVA、IM分别由术前的(38.5±5.4)°、(13.0±1.1)°矫正到术后的(14.3±4.7)°、(9.1±1.5)°(P<0.05)。术前1、2跖骨长度差为2~-4(-0.59±1.80) mm,术后为0~-6(-3.53±1.60) mm,平均第1跖骨短缩2.9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7.8±9.7)分提高到术后的(92.1±9.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3足,良16足,可3足。结论: 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能够有效纠正拇外翻畸形、改善前足功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后路经椎弓根截骨脊柱短缩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手术矫形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自2006年8月~2010年3月对1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截骨脊柱短缩矫形术式治疗.结果 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术前JOA评分平均(13±1.75)分,术后平均(20.98±2.40)分,术前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改善率0.504±0.121.术后Frankel分级5例由C级恢复到D或E级,9例由D级恢复到E级;术前后凸Cobb角(34.20±10.43)°,术后Cobb角(2.94±2.73)°,术后平均畸形矫正率85%以上.末次随访显示所有椎间截骨面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并发症.结论 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具有减压充分、矫正率高,而且创伤较小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5.6岁。32例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_(11) 4例,T_(12) 9例,L_1 16例,L_2 3例。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5.2 ml。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49.70±5.89)%恢复至术后2 d的(6.00±2.10)%,末次随访时的(6.06±1.57)%;椎体后缘压缩率由术前的(17.36±4.11)%恢复至术后2 d的(5.48±1.65)%,末次随访时的(5.68±1.8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3.34±3.56)°矫正至术后2 d的(2.86±0.95)°,末次随访时的(3.04±0.94)°;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22.77±5.83)%恢复至术后2 d的(5.02±1.93)%,末次随访时的(5.15±1.93)%;VAS评分由术前的6.84±0.88恢复至术后2 d的1.94±0.72,末次随访时的1.63±0.83;ODI由术前的(77.50±5.10)%恢复至术后2 d的(17.94±4.82)%,末次随访时的(15.63±5.19)%。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结论: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管占位、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治疗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方式。方法第1组,新鲜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12例,行单纯后路伤椎全椎切除,360°稳定性重建治疗。第2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8例,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正。全部病例均经过1年以上随访,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对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Frankel分级评分。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第1组、第2组Cobb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8.6°、28.8°恢复为术后平均5.5°、8.6°。第1组中全部病例存在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第2组术后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级。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针对胸腰段严重爆裂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两种改良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田观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6,29(7):588-592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55~72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 h~9 d,平均4.5 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35例,爆裂型13例。骨折部位:T_(11)9椎,T_(12)15椎,L_1 14椎,L_2 7椎,L_3 3椎。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I)随访期间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5个月。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为75 ml。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6.4±2.6)%、(91.2±1.6)%、(86.9±3.2)%;局部后凸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6.6±3.2)°、(6.2±1.0)°、(6.8±1.5)°;SI分别为(51.6±4.2)%、(90.2±5.9)%、(88.7±4.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cle,VAS)分别为7.6±1.2、2.8±1.9、1.1±0.4。术后3 d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神经功能损坏、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再发。结论: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同时可有效恢复脊柱正常生理负荷传导,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4.
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3月~2007年4月,1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矫正情况、腰痛和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8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47.2°,术后为18.0°,平均矫正角度32.3°,融合率8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4分,术后3.7分。术前ODI平均为58.9%,术后为30.0%。患者主观满意率93.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对于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改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transpedicular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采用改良PSO治疗的1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矫正情况、置入钛网的高度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8.9个月,手术时间190~305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量1 400~2 450 m L,平均1 740 m 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功能及自我形象的改善,腰痛VAS评分下降了(6.3±1.4)分,ODI下降了(52.12±7.43)%,获得34.6°±3.2°的后凸角的矫正,末次随访时矫正度数丢失1.6°。融合率为87.5%。1例患者出现大腿前侧皮肤麻木,术后3个月随访痊愈。结论改良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平均随访38.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截骨区前缘和后缘的高度以及填写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结果 术前Cobb角为41.6°±7.8°,术后3个月Cobb角为7.8°±4.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6°±4.1°,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截骨区前缘高度增加(2.7±0.8)mm.截骨区后缘高度压缩(7.2±3.1)mm.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7.1±2.9)分和(2.5±1.3)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完整地保留了伤椎峡部及下关节突,保持了伤椎与下位脊椎的连续性,减少了截骨区脊椎矢状面的移位,同时也保留了神经根通道的上壁,从而减少了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部分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9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1°(45°~93°)。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对顶椎和/或相邻楔形变椎体予以楔形截骨。结果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单侧神经根功能障碍,1例肺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12.4°,平均矫正度数为58.6°,平均矫正率为82.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对椎间盘和部分椎体的切除,在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孙观荣  韩雷 《中国骨伤》2014,27(2):97-100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骨折患者18例(24个椎体),男11倒,女7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h~7d,平均4.2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12例,爆裂型6例。骨折部位:T12 6椎,L1 9椎,L2 6椎,L3 3椎。对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index,SI)、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5个月。手术时间80~13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平均为145ml。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0.9±1.5、88.6±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SI分别为52.3±93.8、89.2±5.2、86.4±4.5。术后3d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神经功能损伤、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发生。结论: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同时可有效恢复伤椎前中柱的力学强度,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经后路顶椎椎弓根全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42例脊柱后凸患者,其中陈旧胸腰椎骨折20例、椎体发育不良8例、结核性10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评定脊柱后凸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手术并发症、腰痛及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前后凸Cobb角度平均为霹8.5°术后为20.6°,平均矫正角度为35.3°。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6分。术前ODI平均为57.6%,术后31.7%。结论经后路顶椎椎弓根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手术视野开阔,手术相对安全,可获得满意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