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解狗尾草属(Setaria Beauv.)植物的叶片形态特征,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徒手切片法观察5 种狗尾草属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结果表明,5 种狗尾草属植物叶表皮的解剖特征较一致,叶表皮细胞长度、气孔器大小、叶厚、角质层厚度等性状在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长细胞形状、垂周壁深浅、气孔器副卫细胞的形状和刺毛数量可以用来区分种类。叶片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以及气孔宽度呈显著负相关,泡状细胞厚度与角质层厚度以及上表皮厚度呈显著正相关。根据禾本科叶表皮特征的演化趋势,狗尾草(S. viridis)最原始,金色狗尾草(S. glauca)和大狗尾草(S. faberii)较进化,皱叶狗尾草(S.plicata)和莩草(S. chondrachne)最高级。这些为狗尾草属植物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关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椒属(广义)叶表皮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花椒属Zanthoxylum s.1.40种(变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无规则型气孔器普遍存在于所有研究种类叶下表皮及个别种类叶上表皮;叶表皮细胞有规则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2种形态;垂周壁式样有平直、浅波状和深波状3种类型.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平滑、浅波状或波状;气孔器附近的角质膜平坦或皱褶.表面光滑或具有各种纹饰.叶表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崖椒亚属subgen.Fagara与花椒亚属subgen. Zanthoxylum之间存在有许多的共同点,它们共同组成广义花椒属.文中还对叶表皮特征在花椒属部分种类分类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美洲鳄梨属54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叶表皮细胞形状多为规则形;垂周壁一般平直;大多数种类的叶表皮具均匀分布的单细胞毛状体;平列型气孔器下生,随机分布于网状叶隙内,可进一步分为3个小类;形态相似的物种通常具有相似的叶表皮特征。本研究选取了19个特征进行PCA分析,发现鳄梨属被明显分为2个支系。叶表皮特征在种内比较稳定,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器形态及其突出物等特征组合对于鳄梨属种尤其一些表型相似的种类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国产省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省藤属(Calamus L.)植物17种2变种的叶表皮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除单叶省藤(C.simplicifolius)、短叶省藤(C.egregiw)和白藤(C.tetradactylus)外,其它种均为首次报道。省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气孔器为轮列4细胞型(tetracytic,或称四轮列型),即有4个副卫细胞,其中2个为侧副卫细胞,2个为端副卫细胞;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纵向排列。表皮毛有3种类型:多细胞排成单列的单毛(人喙省藤C.macrorrhynchus)、多细胞排成2-3列的单毛(毛鳞省藤ethysanolepis等)、多细胞分枝毛(白藤等)。表皮细胞的长度和宽度特征、细胞壁的厚薄及波纹的深浅和形状、端副卫细胞的长短等细微特征在种问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叶表皮结构还反映了种问的亲缘关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省藤属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中国秋海棠属(Begonia)植物7组52种2变种的叶表皮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秋海棠属植物叶表皮形态在属内组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近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大多数种类表皮细胞内具有晶体,气孔器仅分布于下表皮,且以不等型为主。叶表皮综合特征,例如表皮细胞形状,表皮毛类型,表皮细胞内晶体的类型和形态,气孔器形态以及与一些种类独有特征的组合,在种间,尤其在近缘种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王发松  温铁龙  牛苗  李琳 《广西植物》2015,35(2):178-186
鼠尾草属是唇形科中最大的属,全球有近1 000种。我国是鼠尾草属东亚分布中心,有84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西南地区最多。鼠尾草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但由于鼠尾草属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形态变异大,给该属鉴定和分类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在采集和调查过程中发现弧隔鼠尾草亚属和荔枝草亚属的很多种类在营养生长期仅通过叶片很难鉴定。表皮毛是植物叶片上最常见的附属物,其分布特性和形态特征常作为植物鉴定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该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对18种和1变型共19份鼠尾草属植物的叶片类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样式、气孔器类型和表皮毛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鼠尾草属的分类界定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这19份鼠尾草属植物叶表皮和表皮毛形态特征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叶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多数为浅波状或波状,少数为平直或弓形。气孔器为无规则型和不等细胞型,其中无规则型最为常见。样品叶表皮毛分为4个类型,盾状腺毛、头状腺毛、短非腺毛和长非腺毛。该属植物叶表皮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本属鉴定和分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曾妮  张建茹  常朝阳 《广西植物》2017,37(2):169-185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30种中国蔷薇属植物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一般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平直、平直弓状、波状、浅波状和深波状式样;该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大小种间差异较大,总体来看上表皮几乎全为多边形细胞,且上表皮细胞比下表皮细胞略大;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大部分细胞的平周壁下陷,仅部分细胞的平周壁突起;叶表皮角质层纹饰多样、即使同一个种的上下表皮细胞角质层纹饰微形态特征也有差异;大多植物叶片表面具柔毛,均为单毛,有长柔毛和短柔毛,大部分种类的柔毛基部无特化,其基部由普通的表皮细胞围绕着,少部分种类的柔毛基部由几个特化的辐射状细胞围绕着,少数植物无毛;有些植物叶表面或叶脉上还分布有腺毛;除了单叶蔷薇亚属的小蘗叶蔷薇1个种的上下表皮均分布有气孔器外,其余蔷薇亚属的29种植物的气孔器均分布在下表皮,形状为椭圆形、宽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三种,气孔器类型有无规则型、不规则四细胞型、对位四细胞型、环列型和辐射型;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近平滑或呈深浅不同的波状、气孔器外拱盖纹饰光滑或粗糙,大多植物气孔器的保卫细胞两级T型加厚;另外,只有小蘗叶蔷薇的气孔器具双层外拱盖且仅上表皮被毛等特征也说明了其在演化上的特殊地位,蔷薇属植物叶表皮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在属内各组间无明确的规律性,但可为探讨该属种间的分类学及亲缘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变豆菜属(Sanicula L.)6种13个居群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光学显微观察,并测定了相应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变豆菜属植物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上表皮几乎全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弯曲;下表皮多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波状至深波状;气孔散生,均为不等型。但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等细微特征在种间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变豆菜属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凤仙花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凤仙花科106份样本材料、3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种内稳定,对于种间及属间关系的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上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垂周壁的式样种间差异明显,各分类群间有明显的界限,是种间界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上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的分类学价值,基于上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将研究的36种代表植物划分为5个类型。下表皮的微形态特征虽更为多样,种间差异显著,可用于种间界定,但对于属下划分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性状。该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宏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较弱,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性较强,关系更为密切。同一地理分布区域内的种类宏观形态特征虽然差别明显,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似乎也反映了叶表皮微形态这一性状受环境饰变的影响比较明显。综上所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凤仙花科的系统发育,尤其是凤仙花属种间界定提供有价值的分类学佐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铃子香属(Chelonopsis)及其近缘类群毛药花属(Bostrychanthera)共16种植物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除等齿铃子组外,铃子香属其它种类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形;叶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可分为平直至弓形,深波状两种类型。所有种类的气孔器都只分布于下表皮且均为不规则型;保卫细胞的形状在种间几无差别,气孔外拱盖内缘的纹饰也都近平滑,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角质膜有三种类型,即山脊状,长条状,具颗粒状或雪花状附属物。叶表皮细胞形态特征及角质膜类型为铃子香属内组、系或种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两个亚属内气孔密度的不同可能与各自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海南莎草属(Cyperus Linnaeus)15个种1个变种的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该属叶下表皮微形态基本特征如下: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边缘波状、深波状;无短细胞的存在;副卫细胞为高圆屋顶形、圆屋顶形、圆屋顶至三角形或三角形;(2)根据保卫细胞的形态将海南莎草属分为两大类型即保卫细胞两端明显加厚型和保卫细胞两端不明显加厚型;(3)海南莎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一致,表明莎草属是一个自然类群,但在莎草属种间叶下表皮的长细胞形态、保卫细胞及副卫细胞形态、气孔长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作为本属种间分类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镜对沙生植物沙鞭50个代表种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统计和分析,总结了代表种群叶表皮结构的异同,系统探讨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及生态适应性意义。结果表明,沙鞭叶表皮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细胞和刺毛组成,无微毛、大毛和乳突,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脉间长细胞形态和壁波曲程度、短细胞形态和分布式样、气孔器体积大小与分布及副卫细胞形状、以及刺毛形态等在种群间具有明显差异,可将其鉴分为两大类。同时,沙鞭种群叶表皮气孔密度随环境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一类气孔密度大、第二类气孔密度小,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其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是对荒漠环境的一种微观形态解剖特征性适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茶藨子属7个亚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形、深波形;叶表皮角质层多为光滑或较光滑,少有脊状纹饰或乳突状凸起;表皮毛分为单毛和腺毛;黑果茶藨子、水葡萄、臭茶藨子的叶表面均分布不同密度的盾状腺毛,支持将臭茶藨子系划分为臭茶藨子亚属;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种类的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属内亚属划分及种间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东莎草属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莎草属14个种和1个亚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脉间区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边缘为波状、深波状;无短细胞存在;气孔器副卫细胞为三角形、圆屋顶形至三角形、高圆屋顶形和圆屋顶形;乳突存在于脉区长细胞上;刺毛仅存在于个别种中。根据脉区刺毛的有无,结合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有刺毛类型和无刺毛2个类型及4个亚类型。莎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高度一致,表明莎草属是一个自然类群,但在种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为种的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东飘拂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丽娜  李法曾 《植物研究》2006,26(5):539-544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飘拂草属12个类群(包括变种和变型)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飘拂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基本特征如下:即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或多边形,边缘深波状、浅波状至近平直;无短细胞存在;刺毛仅存在于个别种中;气孔器大多为1~2列,少数2~4列;副卫细胞为圆屋顶形至三角形、圆屋顶形,少数为平行形。根据脉间刺毛的有无,可以分为无刺毛类型和有刺毛类型。根据外部形态和叶下表皮微形态上的区别,矮扁鞘飘拂草,应恢复其种级(Fimbristylis kraussiana Hochst. et Steud.)。矮两歧飘拂草作为变种处理比较好,其新等级种名为:F.dichotoma (L.) Vahl var. depauperata(C. B. Clarke)F. Z. Li et L. N. Liu comb. &; stat. nov.  相似文献   

16.
琼岛杨(Populus qiongdaoensis T.Hong et P.Luo)是海南热带雨林中杨属一新种[1],曾被误为响叶杨(P.adenopoda Maxim)本文试图从叶片的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为区分这两个种提供比较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梅花草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梅花草属Parnassia 30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均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加厚;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或小孔穴。气孔器类型及下表皮细胞形状的一致性表明梅花草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sect. Saxifragastrum叶表皮特征具有多样性显示该组可能是一个复合群;突隔梅花草P. delavayi属于subsect. Xiphosandra,其气孔下陷,与其细胞学特征相似,支持独立为一组;此外,气孔器的分布、保卫细胞两端加厚、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山茶属金花茶组金花茶系植物叶表皮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山茶属金花茶组金花茶系25个分类群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25个分类群的叶上表皮形态结构相似,气孔仅分布于下表皮。下表皮的细胞垂周壁式样和气孔形状在一些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布于不同地貌类型的金花茶种类的气孔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分布在石灰岩山地的种类的气孔密度在整体上明显高于分布在非石灰岩山地的种类。  相似文献   

19.
陈旭波  刘全儒  李艳 《植物研究》2010,30(5):527-536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华北地区分布的繁缕属植物16种2变种,其它4属4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繁缕属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均存在气孔器,而上表皮仅少数种类缺乏气孔器。气孔器类型比较多样,有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型、无规则四细胞型;表皮细胞主要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从平直、弓形、浅波状、波状、到深波状;上表皮气孔指数在5.23~31.65之间;下表皮气孔指数在10.02~29.44。叶表皮被毛或无,毛被分为星状毛、腺柔毛、柔毛、绢毛。该研究说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在种间差异明显,可以为分种及属间亲缘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但是对组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国产赖草属3组植物叶表皮解剖特征及其系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徒手刮削法对国产赖草属中多穗组、少穗组和单穗组主要代表种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赖草属3组植物的叶表皮皆由长细胞、气孔器细胞、短细胞和刺毛组成,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同时,3组植物在长细胞的长度与宽窄,气孔器的大小与分布及副卫细胞的形状,短细胞的丰缺与着生形式,刺毛的数量、体积与类型等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2)根据3组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对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分析表明,多穗组最原始,少穗组较进化,单穗组最高级;多穗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少穗组,并在少穗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单穗组。多穗组、少穗组和单穗组的这一系统关系与利用外部形态特征所获得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