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岩潜山油气藏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储量发现的新增长极之一。针对其成藏的关键要素不清难题,解剖了全球基岩潜山油气藏勘探成功案例,分析了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构造背景、不同基底岩性和油气地质条件下基岩潜山油气成藏的共性特征,提出了源—储—盖三元耦合主导基岩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基岩潜山油气藏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油气源供给、规模有效的储集体、良好的盖层等。源—储—盖的有效配置关系直接决定了油气能否高效充注在潜山储层成藏及有效保存。基岩潜山源—储—盖的配置关系有源下低位潜山“源—储披覆对接型”、源边中位潜山“源—储侧向窗口对接型”、源外高位潜山“源—储短距离输导运移型”和“源—储长距离输导运移型”,其中前3种模式成藏条件好。基于源—储—盖三元耦合模式,珠江口盆地云开基岩潜山、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南、北基岩潜山带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基岩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山东地区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热储分布广、类型多、开发利用条件较好,但目前对基岩热储的分布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研究较少。综合利用钻井、测井、试油等油气勘探资料,对山东地区基岩岩溶热储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明确了区域内寒武系—奥陶系基岩岩溶热储资源的岩石密度平均为2.6722g/cm~3,岩石比热容分布在0.5857~0.95856J/(g·K),全山东地区基岩岩溶热储划分为12个地热区51个地热亚区,面积约为 4.4×10~4km~2。在寒武系—奥陶系基岩岩溶热储地质分区基础上,分析总结各区热储温度及地热流体化学特征;采用热储体积法对山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基岩岩溶热储地热资源量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基岩岩溶热储地热资源量为998.74×10~(18)J,可采地热资源量为149.81×10~(18)J。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深层基岩气藏的发现,拓展了该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新领域,自发现以来,一直都认为该类气藏的储集空间是由发育良好的基质孔隙和裂缝双重介质构成的,然而气藏开发的实践却与该认识出现了矛盾。为了深化对该类基岩气藏储集空间及成储主控因素的认识,对基岩的溶蚀増孔特性和受力成缝特性开展了调研,然后基于东坪1、尖探1区块基岩岩心、铸体薄片等资料,分析阿尔金山前深层基岩气藏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进而得出该区域基岩有利目标储集体形成的主控因素,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深化了相关地质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基岩气藏岩性为钙碱性火成岩和片麻类区域变质岩,基质孔不发育,并且其发育程度主要受断裂的控制,有效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为构造裂缝与溶蚀缝;(2)有利目标储集体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岩性的影响、构造作用、风化作用及岩脉侵入,并且基本遵循“优势岩性—应力主导—高点富集”三元共控成储的规律;(3)成储潜力区包括构造应力集中的张扭区、侵入体岩性界面接触带、挤隆抬升的风化带、剥蚀区近围坡积带及假整合或不整合界面5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岩溶热储钻井存在以下技术难点:风化壳判断不准,易发生失返性漏失,导致垮塌埋钻;岩溶热储胶结差,取心收获率低;基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可钻性差,钻头选型困难、机械钻速低。因此,利用XRF元素录井技术准确判断风化壳,防止风化壳发生失返性漏失,提高成井率;选用JS-6型全封销挂式多用取心筒与一体化岩心爪配合提高取心收获率;针对基岩储层的岩性和可钻性优选钻头型号和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基岩储层的机械钻速;针对钻井过程易发生卡钻和漏失的问题,制定防卡和堵漏技术措施,最终形成了京津冀岩溶热储钻井关键技术。京津冀岩溶热储钻井应用该关键技术后成井率达到100%,钻井周期缩短10%以上,钻井成本降低12%。研究和实践表明,京津冀岩溶热储钻井关键技术可以解决京津冀岩溶热储钻井存在的技术难点,为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体控油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基岩总体为非储层,有效储集体为由岩溶作用形成的次生孔、洞、缝型储集体。根据岩溶发育控制因素和岩溶期次,重点研究了轮南地区2套三类储集体的分布和储集体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奥陶系油气的分布和碳酸盐岩内特殊的流体赋存状态的分析,认为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分布整体上受储集体发育控制,同时不同类型储集体及其隔离、封存油(气)或水的差异是平面上油气分布规律性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岩油气藏探测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已知部份基岩内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相关资料,对形成基岩油气藏的主要地质依据:油源、储集体、岩石组成、盖层、地球动力条件、埋藏深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对基底结构和状态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地面地球物理勘探和钻井地球物理测量的新技术方法的综合系列,为开展基底油气工业性聚集的探查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基岩油气藏多分布在盆缘山前带,其形成与山前带隆升和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差异成藏的特点。通过系统梳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要素,结合国内外基岩油气勘探情况,总结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差异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油气成藏具有4大主控因素,一是存在多个侏罗系局部生烃中心,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分布和丰度;二是阿尔金山山前带具有“隆起区、斜坡区、坳陷区”三大构造台阶,靠近生烃凹陷斜坡区的基岩圈闭油气优先充注、保存完整,对成藏有利;三是阿尔金山山前带优质基岩储集层分布影响了基岩气藏的局部富集,其分布受基岩岩性、风化淋滤强度等多因素控制;四是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阿尔金山山前带断裂形成期次、活动性各有不同,起着控制基岩圈闭形成和油气差异成藏的重要作用。烃源岩分布差异、储集层发育差异、构造格局差异和断层活动性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控制了阿尔金山山前带基岩气藏的差异富集。  相似文献   

8.
元古界基岩潜山油气藏是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储层是影响基岩储集体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基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海东地区元古界基岩储层发育片岩、片麻岩、榴辉岩和角闪岩等4大类9种岩性,裂缝和溶蚀孔等2大类6种储集空...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分布预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复杂,造成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空间非均质性极强,分布预测研究难度很大.目前主要应用的预测技术有:基于控制因素分析的地质预测技术、应力场分析技术、相干体分析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和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等,其原理与适用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在对技术进行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基岩潜山这种复杂储集体,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储集类型和资料条件,选取合适的多种预测技术进行综合预测,从而提高储集体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1月19日至12月2日,“油储”项目办公室在海口市召集了“油储”项目实用化安排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油储”项目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今后加快实用化进程的措施,并研究了“九五”期间“油储”项目研究内容继续延伸的设想。“油储”项目的全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此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大庆石油管理局联合资助。此项目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类似科研项目同步展开。由于此项目要紧密结合我国陆相油气田储层薄且层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钻井及露头证实下扬子陆区发育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叠系3套烃源岩。盆地发育时期的动力学环境决定该时期的盆地原型,盆地原型影响盆内岩相及烃源岩展布。幕府山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张裂背景下的被动陆缘克拉通盆地,盆地相及深水陆棚相呈环带状围绕古隆起或台地发育,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推测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及北部幕府山组烃源岩发育较好;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前陆盆地,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呈条带状分布,盆地相、深水陆棚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预测五峰组—高家边组烃源岩主要在南黄海地区中北部发育且有一定厚度;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在该盆地中各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三角洲相、潮坪相、沼泽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发育龙潭组品质中等—好的烃源岩;预测龙潭组烃源岩在南黄海盆地中部发育,是南黄海盆地古生界的次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12.
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国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洋壳之间的黄海海域,属于过渡型地壳结构。由于受周边大地构造制约,北黄海盆地的基底属于华北地块,而南黄海盆地则属于下扬子地块,地壳结构极为复杂。由郯庐断裂平移走滑活动、苏北板块沿断裂向北的巨大推覆作用,以及鲁苏超高压变质带的切入等迹象,结合地层古生物及岩石测年为220~230Ma,表明三叠纪早期,华北地块与下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横贯于黄海中部的中朝造山带。该带由苏胶造山带-千里岩隆起带-临津江造山带组成,西宽东窄形似楔状,整体呈北东东向。中侏罗世以后,由于造山带的再度隆起导致两侧的北、南黄海产生裂陷,而开始沉积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北黄海盆地蕴藏着两套含油气系统,其中,以深湖或半深湖相沉积的上侏罗统是盆地内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砂岩和砂质砾岩为良好储层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已得到606井等产油井的证实;以第三系沼泽相煤系为烃源层,第三系硅质碎屑岩为储层的含油气系统,应重视天然气的勘探。南黄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区及南部坳陷。南、北部坳陷的烃源岩主要为下第三系阜宁组及戴南组,其次,泰州组上段和浦口组为可能的烃源岩。中部隆起由于长期处于隆升状态,缺失中生代和早第三纪沉积,中部隆起应加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望在深部发现志留-泥盆系高产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南方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华南地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成藏区带:华南地区晚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泥盆纪、二叠纪是中国南方生物礁主要生长时期;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发育有效烃源岩;台地礁滩相灰岩、台缘斜坡、台间海槽区重力流沉积物、滨海陆源碎屑岩和盆地相浊积岩是有利储集岩;泥岩、泥灰岩和石膏组成良好盖层。烃源岩有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油气成藏期。印支、燕山、喜山运动使断裂带附近的油气藏破坏形成古油藏,但构造相对稳定地区的油气藏仍然得以保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厚度大、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如桂中坳陷,印支期形成的油气藏遭受破坏,但仍保存有原生油气藏。中、新生代沉积覆盖的晚古生代地区,如十万大山盆地、南盘江坳陷以及南海北部海域,燕山-喜山期形成的油气藏容易得到有效保存,是海相油气成藏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及邻区自中生代末以来经历5期成盆,形成多个新生代盆地。该区烃源岩形成期分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4期。烃源岩类型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其中陆相有半深湖相、湖沼相泥岩;海陆过渡相包括煤系三角洲与浅海相,主要为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海相分陆源海相和海源海相。中国东部海域、南海北部海域和南海西部海域均具有近岸带以陆相半深湖相烃源岩为主、远岸带以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为主的特征;南海南部近岸带和远岸带都是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中国海及邻区大地热流具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高的趋势,烃源岩上覆层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厚的趋势。因源热耦合作用,中国海及邻区形成以生油为主的近岸带和以生气为主的远岸带。近岸带从渤海盆地,经南黄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河内凹陷、中建南盆地西部、万安盆地西部、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巴林坚坳陷、文莱—沙巴盆地中南部,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巴拉望盆地东部,是巨型石油生成区,已发现石油储量上百亿吨。远岸带包括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莺中坳陷、中建南盆地东南部、万安盆地东南部、曾母盆地康西坳陷、文莱—沙巴盆地北部、巴拉望盆地西部,是巨型天然气分布区,累计发现天然气储量数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海主要在成熟区的构造圈闭领域、特别是中浅层构造圈闭领域和生物礁领域勘探,复合圈闭和岩性圈闭的勘探刚刚起步,勘探新层系和新类型广阔;中国海勘探新区较多,尚有一批极具资源潜力、勘探程度很低的盆地或凹陷,特别是远岸带的深水区,预测其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发育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煤系、中生界侏罗系煤系3套烃源岩系。其中,上古生界煤系最好。因此,济阳坳陷前第三系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应以勘探天然气为主,层系上以上古生界含气系统为主,兼探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孤北古1气藏的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表明,上古生界自生自储天然气藏成藏有赖于深凹区存在较厚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大型构造背斜圈闭背景和良好的生储盖配置。经有利生烃区分布、储层及盖层条件和圈闭类型等因素评价,济阳凹陷上古生界的7个有利勘探区带分别为沾化凹陷的孤北、孤南、罗家和郭局子、东营凹陷的金家和林樊家以及车镇凹陷的车西;4个较有利区带分别为沾化凹陷的埕东和义南、东营凹陷的南坡和惠民凹陷南坡。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南块基底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重磁资料的处理,结合周边的地质情况及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对海礁凸起的基底深度和岩性进行了研究,在基底岩性推断的基础上,求取了中生界厚度和古生界厚度,为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钓鱼岛隆褶带是东海盆地的东部边界,分隔了盆地东部坳陷和冲绳海槽盆地。通过对东海周缘地质的分析,认为钓鱼岛隆褶带曾经是"东海陆架外缘隆起"的一部分。该隆起最晚形成于晚白垩纪,基底为元古代变质岩,其上可能还存有晚古生代-中生代残余沉积地层,中新世分解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两部分,具有"早成型晚改造"的特点。由于中新世开始的菲律宾海板块作用,以渔山-久米断裂为界,南北演化差异明显。基于这一认识,认为钓鱼岛隆褶带长期为东海盆地东部物源区,钓北(基隆)、西湖凹陷都具有陆缘弧后裂谷盆地的性质。只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差异性,导致中新世后钓北(基隆)凹陷南部具有成为弧后前陆盆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新生代盆地演化在平面上表现出裂陷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不同时代盆地构造类型和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平面分布:西部坳陷带以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和灵峰组、明月峰组滨海相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央隆起带以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福州组为主要烃源岩;东部坳陷带以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煤系地层为次要烃源岩。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为中、新生代有利烃源岩的叠合区,具有“中生中储”和“新生中储”的优势,是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方海相构造-层序-油气系统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方海相地层发育5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多套局域性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南方下古生界以天然气勘探为主,上古生界为油气勘探兼顾.印支及其以后的改造运动对南方海相及中新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控制起到主要作用,叠合盆地中、晚期形成的油气系统最具勘探潜力.原生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生烃有利相带和古隆起、古斜坡的控制.环扬子陆块叠合盆地群、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以及江南隆起北缘冲断推覆体下海相地层保存区将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南鄱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的区域油气勘探与新资料评价表明:南鄱阳坳陷具有“上张下逆”双层结构的叠合盆地构造背景,晚期伸展沉积的陆相白垩系区域盖层造就了二叠系、三叠系海相-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在喜马拉雅期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条件;地处前白垩纪“南北对冲”前缘带的旧夏、二甲村凹陷,二叠系保存状况和白垩系盖层构筑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较好,二叠系龙潭组树皮煤是该区已知的特征性优质煤成油烃源岩;“自生自储型”的龙潭组油气藏是该区其最有勘探前景的油气成藏类型,次为“下生上储型”的白垩系周家店组底部油气藏;而地处“凹中隆”的龙皮构造带则具有浅层油气勘探的现实性,可作为南鄱阳坳陷近期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