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松辽盆地北部杨大城子地层水中微量金属元素组成,研究了地层水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杨大城子地层水中各种元素总的含量特征是Fe>Sr>Zn>Mn>Cu>Ni>Cr.Ni/Cu和Mn/Fe的比值,因地区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平面上地层水中金属元素含量与储层的含油气性有关,含油气区地层水中金属元素含量高,接近含油气区次之,远离含油气区最低.   相似文献   

2.
油田地层水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扶余地层水中微量金属元素与油气的分市关系。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地层水中元素含量组成特征是Fe>Sr>Zn>Mn>Cu>Nl>Cr。研究结果发现,地层水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与储层含油气性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平面上扶余油层的含油气区,如三肇凹陷、朝长阶地、宾县王府凹陷、长春■北斜带等,除个别井区受淡化或泥岩压实排水影响外,Cu、Cr、Zn、Nl、Mn等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较高,接近含油气区微量金属元素次之,远离含油气区微量金属元素含量最低。其中Sr元素含量在指示含气区尤为明显。垂向上随地层埋深增加,地层水中Sr、Cu、Zn、Nl、Cr等元素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代表扶余油层的原油主要富集于靠近──覆油源岩(青-段泥岩)的储层中,远离油源岩储层含油性变差。另外,垂向上地层水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几个高值带可能对应着扶余油层的几个主要含油带。  相似文献   

3.
黄福堂 《石油学报》1988,9(2):37-42
本文根据大量的分析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油田水与非油田水中脂肪酸、环烷酸、酚,甲烷等化合物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提出了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脂肪酸含最75ppm,酚含量0.25ppm是本区产油层和非产油层的界限.并探讨了地层水中“指纹标志”化合物与油气形成、运移、储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中"指纹"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这些化合物在该地区产油层和非产油层水中含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青一段有效源岩分布及青一段好盖层分布控制了扶杨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超压,扶杨油层的低水位砂体和青山口组底部断层的发育是扶杨油层形成上生下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重要条件,地下水碰撞带为扶杨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水动力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指出源岩、断层、砂体与构造、断层配合、稳定的地下水条件是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总结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其各种成藏条件预测了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为古龙凹陷和大庆长垣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经历了近60年的勘探开发依然是松辽盆地南部最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然而,扶新隆起带构造条件复杂,断层密集,油、气、水分布极其复杂,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明确,极大制约了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效果。在分析扶新隆起带北坡扶杨油层地层水来源以及纵向上和平面上分布规律基础上,解剖重点区典型的油藏剖面,结合地层压力及烃源岩条件,深入探讨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运聚和富集的耦合关系。垂向上,扶新隆起带水化学可划分为大气水下渗淡化带、压实水淡化带、溶蚀浓缩带、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以及越流浓缩带5个区带;平面上,扶新隆起带新北鼻状构造带和新立鼻状构造带为是两大离心流发生集中越流泄水的区域,形成了高矿化度、高钠氯系数区域与油气富集区高度的一致性。源内成藏区、源边成藏区油源条件较好,地层受扰动深度较深,成藏条件良好。而在源外成藏区部烃源岩成熟度低,含油气流体影响深度较浅,油源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深层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指出盖源匹配关系和长期活动晚期反转断裂是其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前者控制扶杨油层深层气分布及聚集数量,后者为深层气向扶杨油层运聚提供了通道。在总结扶杨油层深层气成藏模式的基础上,预测了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深层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为徐家围子凹陷南部、古龙凹陷南部、齐家凹陷局部地区和林甸凹陷南部。  相似文献   

9.
坳陷型湖盆沉积的陆源碎屑沉积物由湖盆四周的河流和冲积扇供给,三角洲沉积集中于一个或多个沉积中心.湖盆由水退与水进沉积层段交替充填.最大洪泛期沉积的湖相泥岩为坳陷型盆地重要的生油岩和区域性封盖层.2个最大洪泛期沉积的湖相泥岩所夹持的砂岩体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最主要目标.在2个最大洪泛期之间,存在着湖平面升降变化的多次一级旋回.这种频繁的湖平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速率的变化,导致岸线的迁移与三角洲朵叶体的摆动,使得大型三角洲前缘相带成为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地区.坳陷型湖盆中发育的隐蔽油气藏,大都具有面积大、渗透率和储量丰度低的特点,但有构造背景配合,就可以形成富集高产区块.松辽盆地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含油层段为这种油气藏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已发现油藏的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系统分析,认为西部斜坡区的萨尔图油层从东到西含油气层位逐渐减少,主要发育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微幅背斜油气藏及岩性油气藏等5种油气藏类型,其中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西部斜坡的北西向的3条油气运移路径控制了西斜坡区油气的分布,北东向及北北东向的构造带控制着油气的聚集部位;鼻状构造样式、地层超覆构造样式及与砂体展布的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和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垂向运移及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油气运聚成藏特征的基础上 ,对油气垂向运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指出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唯一通道。油气沿断裂既可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 ,又可发生向下的倒贯运移 ,主要取决于油气垂向运移的动力。如果源岩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可同时发生向上和向下的垂向运移 ;如果源岩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 ,其生成的油气只能发生垂向运移。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和通道发育是决定油气垂向运聚成藏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在松辽盆地具体表现为 ,长期断裂控制着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生成天然气在浅层的聚集与分布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T2 断裂共同控制着扶、杨油层的运聚与分布 ,T2 或T1 至T0 6断裂控制着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2.
杨大城子油层现已成为松辽盆地南部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杨大城子油层油藏围绕T2断裂密集带分布,关于断裂密集带如何控制油气运移,什么样式的断裂密集带有利于油气聚集,断裂密集带什么部位有利于油气富集等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地震和构造资料总结断裂密集带平、剖面特征,扶新隆起带杨大城子油层主要发育4种断裂密集带,即反向断阶带、反向断阶 ̄地堑 ̄反向断阶带、反式断阶 ̄地堑 ̄顺向断阶带、反式断阶 ̄地堑 ̄地垒带。当断裂密集带与砂体方向大角度相交时,易形成岩性 ̄断层圈闭,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和反向断阶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当断裂密集带与砂体方向近平行时,断裂带主要起油气疏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层压力分布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塔北地区钻井实测地层压力、声波时差与深度的关系以及地震剖面处理所计算的地层压力等资料, 分析了塔北地区地层压力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后指出, 在剖面上存在着苏维依(Ns)—志留系, 寒武系下部—震旦系两个异常高压带;阿克库勒地区石炭系见有明显的压力异常, 可构成压力封闭层, 这对于下伏层系晚期油气藏的保存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和测井相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6种微相。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把安达地区泉头组四段分为1个长期旋回、6个中期旋回和10个短期旋回层序。K1q4-sq1和K1q4-sq2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K1q4-sq3层序中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综合分析D25,DS401等7口钻井资料认为,该区主要储层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上覆沉积的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油田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和垂向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油田油气运移、聚集规律。红山嘴油田原油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原油沿着不整合面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运移。从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对比中得出,地层水的保存环境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成藏环境;地层水所指示的封闭环境,均有良好的油气藏发现。燕山期构造运动断开了红山嘴油田石炭系至白垩系。通过断层两盘的地层水特征对比,发现燕山期运动后所形成的南北向断裂带处于开启状态,红车断裂带北段油气藏封闭性差,出现油气散失;通过原油密度分布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关系研究,得出红车断裂带北段经过水洗和生物降解后形成红山嘴稠油区。红车断裂带南段,由于白碱滩组巨厚层泥岩盖层的封盖作用,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在近东西向断层遮挡等情况下,形成了良好的断块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岩心观察、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葡萄花油层的区域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提出葡萄花油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以三角洲前缘相带为主,与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前缘相带延伸较宽,直接覆盖整个湖盆,并表现为频繁暴露水面的特征,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②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强席状化等3种类型:③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式不具备Gilbert典型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三元沉积模式。建立了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相带在LST、TST、HST不同体系域的平面分布模式,分别为朵状、辫状以及枝状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测试资料的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岩石矿物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演化过程,并研究了成岩演化与砂岩输导层物性和含油气性的关系。综合研究认为,扶杨油层埋藏深,成岩作用强,成岩演化控制着砂岩输导层的物性和含油气性,并直接影响了油气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地层水相关参数为基础,结合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红车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关系。新近系沙湾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上侏罗统齐古组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以NaHCO3型为主;沙湾组地层水矿化度最高,清水河组次之,三工河组最低;三工河组的钠氯系数、碳酸盐平衡系数及脱硫系数最高,齐古组和清水河组次之;沙湾组的钙镁系数和变质系数最高,清水河组和八道湾组次之。综合分析表明,八道湾组地层封闭性最好,沙湾组和清水河组次之,齐古组和三工河组较差。清水河组地层封闭性以中部地区最好,齐古组以北部地区最好,八道湾组以南部地区最好。地层水化学特征指示的地层封闭性与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十分吻合,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辽东湾地区70余口探井实测的静温静压数据以及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数据,对辽东湾地区地温场、地压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它们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该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位于辽西低凸起高地温梯度区。辽东湾发育深、浅2个超压体系,浅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东三段,深层超压体系主要对应沙三段,油气藏主要位于超压区的边缘或常压区。深、浅2个超压体系在北、中、南部地区发育特征的差异控制油气分布层位的差异性,北部地区沙一、二段是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中、南部地区则以东二段为最主要的含油层系。辽东湾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移动力强,趋向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附近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英台—大安地区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6种微相。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物性及含油气性差异明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