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秸秆燃料的成分、燃烧特性以及灰熔性等方面探讨了秸秆以及秸秆混煤的燃烧规律。采用热重分析法对玉米秆、麦秆、棉秆以及其混煤着火、燃烧燃烬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秸秆生物质有着良好的燃烧特性。秸秆比煤有着较低的着火温度、良好的挥发分析出特性和较低的燃尽温度,其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比煤高出一个数量级。秸秆的加入有利于煤的着火和燃尽并改善了煤的燃烧特性。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秸秆混煤的着火温度降低,燃烧速率提高,燃烧特性指数提高。秸秆混入的比例越高,混煤的燃烧特性越好。  相似文献   

2.
实验分析表明,谷壳比煤具有较低的燃烧特征温度和较快的燃烧速率,烟煤加入谷壳后,燃烧特征温度降低,燃烧速率增大,燃尽特性更好,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比纯煤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某电厂1台600 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额定工况下对燃烧器传统布置方案、分离燃尽风喷口高度以及分离燃尽风率大小对NOx排放质量浓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不同方案下炉内速度分布、温度分布、组分分布及NOx质量浓度分布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炉内气流充满度好,炉内温度分布和组分分布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合理布置燃尽风可有效降低NOx排放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60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燃烧劣质煤时存在低负荷燃烧不稳定、锅炉结焦、燃烧效率低、受热面超温、炉渣及飞灰含碳量高等问题,以直流狭缝式燃烧器W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吹灰方式,调节燃烧器乏气缩孔开度、煤粉细度、磨煤机出口风温、热风温度,并结合二次风配比、燃尽风开度及制粉系统与氧量实时协同优化调整。调整后的运行结果表明:低负荷锅炉燃烧不稳定、水冷壁超温得到解决,热负荷分布更均匀,炉渣及飞灰含碳量明显降低,锅炉效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煤混合燃烧技术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质-煤混合燃烧是指将生物质在传统的燃煤锅炉中与煤混合燃烧,充分地利用现有燃煤发电厂的巨额投资和基础设施。讨论了生物质-煤混合燃烧的技术进展,包括直接混合燃烧、并联燃烧和间接燃烧的技术方案及其优缺点;分析了混合燃烧对系统运行和排放的影响;指出了混合燃烧在现阶段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b~(2+)在天然泥炭上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泥炭吸附水中Pb2 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式.考查了泥炭用量、Pb2 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温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对Pb2 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muir准二级反应速率模型;其吸附等温式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其吸附过程为热力学吸热和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秸秆发电技术研究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秸秆的利用情况,着重论述了生物质秸秆发电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发展现状,通过对生物质锅炉直接燃烧发电、生物质-煤混合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3种工艺的分析和对比,指出生物质发电是我国今后有效利用生物质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采样,在室内分析研究了三峡库区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在低磷浓度下的磷吸附等温曲线、动力学特性和热力学参数,比较了不同利用类型紫色土磷吸附特征的差别.结果表明:①不同季节温度下,旱地磷吸附参数MBC、SPR、RDP、Qm与水田没有明显差异,但对Qm影响显著;②磷的解吸率不仅与初始浓度有关,还和温度关系密切,随着温度的升高,旱地和水田的解吸率都在降低,但同一温度时,前者的解吸率明显大于后者;③紫色土吸附磷主要发生在0~2.5 h,在此时间段内,水田和旱地的吸附量都占到了85%左右;④计算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旱地和水田均可以自发进行吸附反应,而水田更容易发生吸附反应,并且温度对其吸附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水利电力机械》2008,30(2):78-78
1 CO2的减排 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是间接实现CO2零排放的有效措施。传统的生物质燃料燃烧方式,如链条炉、振动炉排等,因其单独燃烧生物质燃料,处理量小、蒸汽参数低。此外,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生成的灰碱性高、熔点低,易造成受热面严重结渣和腐蚀。丹麦Dong Energy公司认为目前更好的燃烧方法是用10%~15%(发热量)的生物质燃料与煤混烧(采用煤粉燃烧方式)。在这种混烧方式下,  相似文献   

10.
流化床秸秆燃烧技术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秸秆生物质在我国大规模燃烧利用的重要意义以及研究发展现状。为了解决秸秆燃烧应用中的技术难题,深入地研究了秸秆的基本燃烧特性和动态燃烧过程,特别对秸秆燃烧中由碱金属引发的低温灰熔融现象和过热器金属材料的高温腐蚀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简要论述了由浙江大学结合国内研究和国外相关运行经验教训而自主开发的循环流化床秸秆燃烧技术和工程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