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笔者拜读了《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第4期发表的题为土体耗散势的不存在与不可解耦一文[1(]以下简称原文)。原文讨论了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热力学理论,利用两个势函数即自由能势函数和耗散势函数建立土的本构方程的方法。该方法由于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系统性,并能克服传统研究方法的诸多不足,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从热力学出发,发现了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土体损伤理论所存在的两大基本问题:①岩土材料是否存在耗散势函数;②耗散势函数可否分解为塑性势函数和损伤势函数,即塑性、损伤两种耗散机制可否解耦。分别给出了全量型和增量型两种耗散势函数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加以严格证明,结合土体的基本变形性质,证明了土体不存在耗散势函数。进一步考察耗散势函数的解耦性,给出了全量型和增量型这两种耗散势函数塑性耗散与损伤耗散可解耦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进行了严格论证,结合土体的基本变形性质,证明了土体塑性耗散和损伤耗散机制不可解耦。从而证明了塑性耗散势与损伤耗散势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1引言首先对谢骏、于海勇两位特聘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拙作进行指正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编辑部同志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在水工及岩土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优化计算方法的飞速发展,有限元思想与极限分析相结合,为极限分析在水工及岩土领域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土坡稳定的有限元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以下简称文[1])便是笔者在从事这一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笔者研究工作的不够深入和水平所限,还存在一…  相似文献   

4.
胡幼常 《土工基础》1998,12(1):53-53,56
吴能森同志对笔者发表于《土工基础》1996年第三期上的“土工格栅加筋地基承载力计算”(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提出了几点讨论意见,现答复如下,不对之处还望指正。1关于土工格栅变形后的形状问题子铺在软土地基与粒料垫层间的土工相栅或土工织物,在垫层表面作用着矩形或条  相似文献   

5.
黄雪峰  陈正汉 《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0):1596-1596
<正>感谢孔刚强先生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中灌注桩承载性状与负摩阻力的试验研究"一文(《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第3期,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关于方玉树先生就笔者与张在明在《工程勘察》2006年第12期发表的关于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即讨论稿),我们表示衷心的欢迎,并非常感谢讨论稿作者对于原文的关注和提出的相关讨论。本文与讨论稿发表于本刊同一期,便于专家和读者们分析比较。经过讨论,相信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7.
岩土类材料的多重势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理论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前言 传统的增量塑性本构理论是以塑性公设为基础,以屈服面的概念为前提而建立的,其关键则是所谓正交法则。岩土力学的弹塑性本构理论,目前主要是依据传统塑性本构理论的假设和概念而建立的,如剑桥模型,黄文熙等的清华模型,其屈服面是依据正交法则来确定的,而真正的土的屈服面是很难象金属材料那样,由实验通过屈服的定义来确定的,因为岩土类材料不象金属具有一个明确的屈服点。土一开始即有塑性变形的,因此,屈服面的概念严格说来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把这种概念用于岩土类材料是存在不少困难的,因  相似文献   

8.
正1引言首先,非常感谢刘德稳博士等对笔者撰写的发表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第31卷第8期的论文"基于Lade-Duncan和SMP两种强度准则的岩石残余应力研究[1]"(以下简称为原文)的关注,同时非常感谢《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给予笔者这样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现针对讨论稿提出的问题做如下答复。2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2.1关于Lade-Duncan与SMP准则的适用性答复岩石材料是一种具有复杂力学性质的非均匀脆性材料。  相似文献   

9.
孙强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3):486-487
<正>笔者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第7期的"斜坡演化的燕尾突变模型研究"一文涉及的某些问题引起潘老师等的深入讨论,笔者在进一步查阅了相关文献[1-16]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以试图回答潘老师"讨论文"提出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贵刊转来方玉树教授的“对‘关于有效压力原理的几个问题’的讨论”一文(简称方文),该文对笔者发表在贵刊2011年第2期的‘关于有效压力原理的几个问题’(简称原论文)一文提出了若干商榷意见,仔细研读以后,答复如下:(1)在一个学科领域,大家讨论问题应当有共同的语言,国家还专门为此制定了规范。以孔隙水压力为例,在《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1]中定义为“土中某点孔隙水承受的压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2]定义“水压力”为“水垂直作用于其界面并指向作用面的力”,“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在工程科学中也有将压强称为压力”。因而“某点孔隙水承受的压力”即孔隙中该点的水的压强,用该点的压力水头h计算和表示是基本的常识和共识  相似文献   

11.
徐日庆  张庆贺  刘鑫  廖斌 《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1):2153-2155
感谢王洪新博士对“考虑渗透性的水–土压力计算方法”的关注和讨论,现就相关问题进行回复。水–土压力的计算是地下工程设计计算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视,也曾引起热烈的讨论[1-5]。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6-8],也包括王博士的工作。众所周知,水–土压力的合算和分算对应的是两个特殊的土质情况,在实际工程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极为罕见。因此探索在两个特殊情况之间的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土压力计算方法,便成为大家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2.
《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和张力吸力》[1]一文(下文称“原文”)引起了张鹏程和汤连生老师的兴趣,并提出了一些疑问,笔者对两位老师的关注表示感谢。下文答复中称《关于“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和张力吸力”的讨论》为《讨论》,称汤连生老师的两篇论文分别为“文一”[2]和“文二”[3]。正像《讨论》所说的那样“学术贵在争鸣”,笔者希望此次讨论能引起更多同行对吸力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方玉树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8):1315-1316
<正>欢迎冯铁群和Murray Fredlund二位先生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条分法最小解研究"一文(以下称原文)的关注。现对讨论文章(以下称"冯文")中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答复。(1)关于瑞典法和其它方法稳定系数大小关系证明的实  相似文献   

15.
非常感谢刘吉福对“公路软基超载预压卸荷时间确定的沉降速率法研究”(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和讨论,现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从概念上讲,工后沉降S rT与剩余沉降Sr二者显然是不同的。如果不考虑次固结,有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第3期的论文"刚性挡墙上土压力不确定性的计算研究"(以下称原文)引起陈秋南先生的讨论。非常感谢陈秋南先生对拙作提出的宝贵意见,现就有关问题与陈秋南先生商榷,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