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轼与音律     
苏轼是否精通音律历来都是词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虽然众说纷纭,但近几年来却呈现出普遍认同苏轼精通音律的倾向。根据种种材料,认为苏轼只是略懂音律,并未达到精通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苏轼与音律     
苏轼是否精通音律历来都是词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虽然众说纷纭,但近几年来却呈现出普遍认同苏轼精通音律的倾向。根据种种材料,认为苏轼只是略懂音律,并未达到精通的地步。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老杜似司马迁;以史证诗;以忠义解杜诗;杜诗用事载人。四个方面大致概括了其后宋人论说杜诗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剖析其内涵,说明苏轼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苏轼的旷达产生于深广的人生忧患中,经历了解脱和追求两个层面的境界。苏轼思想体系中的儒道佛思想并存互补,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但它的最终目的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5.
苏轼对歙砚十分钟爱,先后使用、收藏过多方歙砚。苏轼获取歙砚的途径主要通过亲友馈赠、现金购买、易货交易三个方面,他对歙砚的喜爱表现在为其题铭、形诸文字、精于赏鉴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苏轼对歙砚十分钟爱,先后使用、收藏过多方歙砚。苏轼获取歙砚的途径主要通过亲友馈赠、现金购买、易货交易三个方面,他对歙砚的喜爱表现在为其题铭、形诸文字、精于赏鉴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词与音乐一直就有着难以割断的关系。而且长期来词的音乐的生命一直重于文学的生命。宋词发展到苏轼时代,出现了词与音乐相分离的趋势。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结论,认为苏轼不懂音乐,他的词也不守法度。然而确凿证据又表明:苏轼不仅精通音律,他的许多词非但合乐,而且还善于利用“自然宫商”,又不为人为的格律所限,并有优美的节律存乎其间。这里准备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来阐释苏轼词及所关涉的音乐思想,并结合具体实例追寻他在词的创作中的音乐化手段运用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苏轼将中国传统文化儒禅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有机组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整体.分析了苏轼作为文学斗士的性格的多面性,指出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范式的形成也具有仿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代文豪苏轼,诗文书画,样样精通,然而命运蹭蹬,宦海沉浮,思想上常有出世和人世的矛盾。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又是和谐的。他以儒家为本,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弃世,既有儒家的坚韧,又有禅者的洒脱。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发表过很多独特而新颖的文艺方面的观点与见解,并且运用多种批评文体样式对文艺现象进行论述。其批评文体主要有论诗诗体、书信体、序跋体等。苏轼多样的批评文体具有较强的文体学意义。这主要体现在:苏轼批评文体在宋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苏轼的文体自由、"文备众体"对当今批评文体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生三次遭贬,仕途失意,但他却能摆脱个人利害与功利的困扰,求真向善,用纯净真挚的情感,感知和面对人生与社会,用词这种文学体裁感世抒怀。文章对他的二十七首异地怀想他人的作品,即怀人词进行分类整理,并从对父母的愧疚、与兄弟的共勉、与友人的情谊、对爱人的深情四个方面评述他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诗作题材广泛,不少作品均与饮食相关。这些饮食元素不单是饮食文化的展现,同时亦与苏轼的仕途起跌有密切关系。从苏轼诗描绘的菜式与食材的不同,可以了解苏轼生活的贫富转变。苏轼面对逆境,态度从容,情操豁达。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便可从煮食方法与饮食态度入手,探讨苏轼如何排解不为世用的郁闷不安。苏轼不同时期的诗作,处理饮食元素的方法均有异,从中亦隐约反映出苏轼心态上的转变,通过理清其中的联系,就能了解苏轼怎样透过饮食,领悟人生哲理,适应艰辛的贬谪生活。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词中佛禅思想对他的浸染、滋润是显赫的,禅宗追求生命解脱与人生自由的精神使苏词注重对自我主体的关注;佛禅玄理的宇宙意识使苏词在很大程度上扬弃了一般词作所表现的缠绵裹婉的悲情,表现出清旷超逸的风格。体现出空灵宁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被贬期间写了许多以乡村为题材的诗词。这些乡村诗词,或寄寓旷达的人生态度,或描绘自然景物,或描写劳动场景,或反映民生疾苦,既富诗情画意又土朴近人,既闲适宜人又充满艰辛,艺术而又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乡村的内涵和全貌。  相似文献   

15.
一代文豪苏轼,诗文书画,样样精通,然而命运蹭蹬,宦海沉浮,思想上常有出世和人世的矛盾.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又是和谐的.他以儒家为本,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弃世,既有儒家的坚韧,又有禅者的洒脱.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陶诗”是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陶诗”绝非东坡单纯模拟陶渊明诗风的作品,而是宋以来诗坛主平淡之风的大背景下,苏轼平淡诗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陶渊明的诗歌,符合苏轼的审美理想;尤其重要的是,“和陶诗”的创作是东坡晚年贬谪生涯中,借学陶、和陶来消解胸中抑郁的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和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苏过的诗     
苏过在宋代诗坛上虽不是很有影响的诗人,但其诗歌创作颇具个性特征,值得研究。苏过的唱和诗言之有物,内容充实;其纯审美性的山水诗清新自然,妙趣横生;其准山水诗和抒怀诗多抒发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9.
苏轼自幼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怀着致君尧舜的理想开始了人生仕途。但“乌台诗案”使苏轼的仕途和人生遭遇巨大挫折,“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遭到破灭,转而从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呈现出一种旷达飘逸的气质。文章通过对苏轼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剧变以及作品的剖析,诠释了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的心路历程和对儒道释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