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目痛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支持。方法检索21部与针灸治疗眼病有关的古医籍,摘录涉及目痛的穴位主治条文、单穴治疗目痛条文及穴位配伍治疗目痛条文,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Office Excel电子表格中,按病名、腧穴所在经络、所属部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然后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目痛的针灸治疗涉及13条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其次是足少阳胆经,然后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督脉、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目痛的针灸治疗涉及穴位64个,使用总频次197次,应用频次5次以上的穴位依次为上星、攒竹、合谷、玉枕、阳白、四白、头维、照海、阳溪、三间、下廉、头窍阴。结论目痛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且以眼周、头面和四肢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时期针灸文献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选穴规律及配伍意义。[方法]收集明清时期针灸文献,利用Excel建立中风后失语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 modeler18.0、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中风后失语针灸处方108条,涉及经络14条,穴位111个,总频次494次,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合谷、百会、哑门,使用最多的经络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部位集中在头面颈、上肢、下肢,特定穴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交会穴,配伍关联结果显示,排在前五的为然谷→阴谷、阴谷→然谷、复溜→灵道、阴谷→灵道、然谷→鱼际。[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选穴规律遵循:局部选穴、远端取穴、辨证取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法,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采用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选穴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14年6月中国知网中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临床文献,将所选用腧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涉及56个穴位,9条经脉,所选穴位以体穴为主,多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大冲(46次).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较为混乱,应着重加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争取早日形成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选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上从建库至2020年5月5日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处方,利用SPSS 24.0、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36篇。治疗方法频次最高的是针刺,其次是针刺+康复锻炼。频次应用较高的腧穴:主穴是合谷、三阴交、肩髃等,配穴是丰隆、太溪、太冲等。用穴频次较高的经脉:主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经穴等,配穴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经穴等。用穴频次较高的部位:主、配穴均是下肢、上肢、头颈部等。支持度最高的关联群:主穴是合谷-曲池,配穴是太冲-丰隆、太溪-丰隆;置信度最高的关联群:主穴是三阴交-阴陵泉,配穴是地仓-颊车。聚类分析:主穴分为2类,尺泽、极泉、内关、三阴交、阴陵泉、照海、大陵、血海为第一类,合谷、曲池、外关、肩髃、手三里、阳陵泉、足三里为第二类;配穴分为3类,丰隆、太冲、太溪、气海、内庭、血海、风池、足三里为第一类,地仓、颊车、廉泉为第二类,合谷、丘墟、肩髃、曲池为第三类。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以阳经选穴为主,尤其是手、足阳明经,阳经或者阴经取穴大多单独使用,取穴部位多是四肢。主穴多选用特定穴,应用最多的是合穴,其次为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络穴,且多位于拮抗肌(群)肌腹或肌腱之间。配穴多是辨证取穴、随症取穴及按部位取穴,而辨证取穴多从风、痰、虚致病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6.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处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总结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腧穴运用规律、配伍规律以及特定穴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在检索1978—2011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析针灸处方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所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其使用频次、配伍组合、分部和特定穴分类等。结果:选穴频次最多的为合谷、足三里、曲池、肩髃等手足阳明经穴,并且以曲池、合谷、足三里、肩髃、阳陵泉等相互配伍最为常见。涉及的主要经脉为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督脉等。分部取穴以下肢部和上肢部穴位使用频次最多。选穴以特定穴的选取为主,其中以五输穴为多,交会穴次之。结论:中风偏瘫治疗规律为多选阳经腧穴,首选阳明经穴;局部取穴多选上下肢部腧穴;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并以五输穴和交会穴为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李家康教授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方法将录入的李家康教授诊疗面瘫的格式化门诊电子病历导出形成数据库,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中,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进行选穴规律的分析。结果共纳入针灸处方512条,共使用腧穴53个,总频次10663次。以面部(局部)选穴为主,结合远端配穴。腧穴遍布十三条经络和经外奇穴,其中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使用频率最高。结论李家康治疗面瘫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来源、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结果:先秦、晋、唐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脉最多,因背俞穴多在膀胱经上,治疗痞满取背俞穴,取义"阴病取阳";其次为任脉,亦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宋、元、明、清时期,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频次名列前三,选取的经脉丰富,十四经脉均有涉及。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特定穴的选取是主要选穴原则,经脉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循经取穴的原则,灸法以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代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15年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研究的文献,总结出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临床选穴参考。方法以"针刺"或"针灸"或"电针"或"艾灸"或"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和"神经损伤"或"周围神经"作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检索文献,之后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剔除不相关文献,依据受损周围神经名称(臂丛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臀上皮神经、马尾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将文献分为9类,分别对文献中每类神经损伤所使用的穴位和归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上肢多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为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后溪、小海、支正、腕骨、内关、曲泽;下肢多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为足三里、髀关、解溪、阳陵泉、环跳、秩边、肾腧、委中、中髎、次髎、会阳、阴陵泉。结论当前在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穴主要根据受损神经的走行和分布选取相应的经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隋唐至明清时期相关文献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选穴规律及穴位配伍意义。方法整理隋唐至明清时期相关文献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处方,经筛选后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Microsoft Access 2017建立数据库,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SPSS 22.0、Modeler 18.0对治疗本病穴位、经络等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隋唐至明清时期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针灸处方243条,涉及穴位163个,遍布所有正经及任、督二脉,穴位针刺的总频数为1 872次,其中针刺经穴频数排前3位的经络是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针刺频数排前10位的经穴为:曲池、足三里、昆仑、太溪、百会、阳陵泉、合谷、悬钟、环跳、委中;聚类分析获得5个有效聚类群:风市-足三里-百会、曲池-昆仑-太溪、昆仑-涌泉-太溪、风池-风府、环跳-委中-阳陵泉-风市-悬钟;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排前6位的有风市-足三里、合谷-悬钟、悬钟-曲池、合谷-风市、昆仑-太溪、曲池-阳陵泉;特定穴位的针刺频率高达91.29%,其中五腧穴使用频数最多,其次为两脉交会穴及原穴。结论运用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对隋唐至明清时期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针灸处方进行规律挖掘,发现其选穴范围较广,常选用四肢部位经穴,注重阳经经穴及特定穴的应用,选取经穴方法多以局部选穴、辨证选穴及循经取穴为主,可为研究中医药古代典籍、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慢性腰痛针灸处方古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古代处方及近10年的临床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整合,找出针灸治疗规律。方法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整理出穴位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分析古今文献中针灸处方特点。结果古代文献针灸处方取穴以远道取穴、单穴为主;近代文献以远近配穴、多穴为主。穴位归经上二者均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足少阳胆经,以五输穴、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较多。结论慢性腰痛针灸处方重视"远道取穴"的应用,"远近配穴"原则是重要内容,可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Full-text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WF)中针灸治疗CPID的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8篇,常用腧穴57个,最常用的5个腧穴为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气海;涉及经脉9条,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常用腧穴的分部以腹部、下肢和腰背部为主;特定穴以募穴、下合穴、合穴与背俞穴的使用频次较高。[结论]针灸治疗CPID取穴繁多,但仍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临床治疗取穴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因此值得去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应用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15日中关于针灸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文献,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的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对针灸处方中穴名、归经、穴位所属的特定穴、疗法等进行频次统计,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对频次大于20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18.0对频次大于20的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2篇,针灸处方117条,穴位139个,累计穴位运用频次971次;治疗方法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为主;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曲池、肩髃;常用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的选用则以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3个有效聚类群;关联分析得出最常选择的穴位组合为"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多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式,多选择手阳明大肠经等阳经,并重视五输穴运用,临床可参考"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为基本治疗处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并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 datebase)中的中文文献,选取1990年1月至2020年1月数据库中用针灸或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经行头痛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19建立经行头痛的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并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5.0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46篇文献,涉及67个相关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经脉选用以足少阳胆经为主,特定穴使用十分广泛,其中交会穴使用频率最高;二阶、三阶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百会-太阳、太冲-太阳,风池-太阳-百会和太冲-太阳-百会;聚类分析得出3个有效聚类群,其中最主要的聚类群是百会-太冲-风池-太阳-三阴交。结论:针灸治疗经行头痛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多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配合远端选穴,特定穴位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穴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搜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报道近50篇,总结其取穴规律,发现天枢、足三里、中脘为使用率最高的主穴;局部取穴以腹部穴位及相关脏腑背俞穴为主;循经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经穴为主,肝脾两经穴位不可忽视;配穴多以八纲、脏腑辨证取穴,并注重宁心安神。并对取穴规律从中西医角度进行了分析,为针灸治疗IBS的临床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常用针灸的特定穴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5年来所有相关临床文献,选择治疗取穴部分,录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其中13个常用穴位的归经、特定穴再次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1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用以健脾和胃的穴位为主,疏肝理气的穴位为辅,13个常用取穴中以天枢(93.1%)、足三里(87.8%)和上巨虚(83.5%)出现次数为多,所属经脉以胃经和肝经穴位为主,特定穴以募穴为最多,八会穴次之。结论:以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为治疗IBS的首选取穴;募穴和八会穴是IBS的常用特定穴;选用肝经具有能祛风除湿、理气和胃的太冲、章门、期门穴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古人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提供治疗思路。方法:建立古籍资料库及标准资料库,通过数据挖掘,抽取治疗半身不遂的相关条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筛选出处方条文86条;(2)治疗半身不遂一症中,共涉及穴位174个,总频次达442次;(3)足少阳胆经是应用穴位个数和频数最多的经络;(4)频次较高的前10位分别是:曲池、百会、肩髃、足三里、悬钟、阳陵泉、环跳、风市、肩井、合谷;(5)唐代开始百会为治疗中风之首穴,金朝以后曲池为首;(6)风市→悬钟、曲池→风市→悬钟的配伍支持度最高;(7)特定穴频率达93.0%,经脉交会穴应用最多,其次为合穴,其次为八会穴。结论:(1)治痿不独取阳明;(2)辨证取穴从经而论;(3)常用四肢穴位;(4)重视阳经穴位;(5)重视特定穴的使用;(6)数据挖掘应用于发现古籍针灸处方规律具有可行性,亦有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对其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选穴规律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0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文献,将筛选出文献的治疗方法、所选穴位、穴位归经、分布及特定穴的应用归纳总结,用Excel表格整理归纳,形成针灸治疗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60篇文献,经统计分析,针灸治疗胃下垂所选经穴50个穴位和经外奇穴13个,其中足三里和中脘使用频次最高,达到总频次的10%以上;腧穴的选择以远部与近部配合取穴为主;任脉、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经外奇穴分布部位以腹部为主。结论针灸治疗胃下垂经脉多选取任脉、胃经腧穴,配伍以局部与远端要穴相配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