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的诊治要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我院收治并误诊的XLA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反复发热伴咳嗽10余天入院。按支气管肺炎予抗感染治疗,发热、咳嗽症状控制不理想。患儿3岁前身体健康,以后每年患肺炎2次以上。后多次痰培养未发现细菌或L型细菌、真菌生长,多次查血免疫球蛋白G、A、M均测不出(过低)。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渐好转。后检测患儿BTK基因18号内含子突变(C.1908+1G>C),而患者母亲同一个位点C.1908+1G未见异常。分析患儿基因突变可能为新发突变,从而明确诊断为XLA。患儿每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随访4个月未出现感染性疾病。结论 XL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初期反复出现感染往往不注意,导致误诊。本病诊断多依赖临床和血丙种球蛋白测定结果,确诊的金标准为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个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该家系中的一高危胎儿进行产前分子诊断。方法采集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查找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Sanger测序进行突变验证。确定先证者及其父母基因型后采集羊水标本,采用PCR扩增及直接测序方法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该家系先证者为G6PC基因c.648GT纯合突变。双亲均为G6PC基因c.648GT杂合突变。胎儿携带与父母相同的c.648GT杂合突变。结论建立了对GSD进行分子诊断和产前分子诊断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1个GSD家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收集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患儿病历资料,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突变筛查,Sanger测序方法对患儿及家系成员进行验证,对可疑突变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病例1患儿携带ATP6V0A4基因c.1185delC和c.1418CT复合杂合突变;病例2患儿携带ATP6V0A4基因c.639+1GA和c.2227CT复合杂合突变; 2例患儿的突变均分别遗传自父母。c.1418CT和c.2227CT突变均未见报道,经生物信息学预测为有害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指南均归类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发现ATP6V0A4基因2个新的备选突变位点,为基因检测和诊断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并探讨BRCA1、BRCA2在家族性乳腺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及12名健康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BRCA1、BRCA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位点并对新发BRCA1基因突变位点携带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检测。结果 7例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出1例致病性突变BRCA2(c.5073dupA),1例可能致病的突变BRCA1(c.3343GT)及1例临床未明意义的突变BRCA2(c.1211AT);12名健康女性中均未检测出BRCA1、BRCA2基因的可疑致病突变位点;携带BRCA1(c.3343GT)突变的家系中有2名乳腺癌患者。结论BRCA1(c.3343GT)是首次发现的遗传性乳腺癌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位点,其携带者家系中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对其他携带者加强随访,尽早进行手术或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族性Dravet综合征家系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90例Dravet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属,采用PCR法提取外周血DNA,采用基因测序法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对SCN1A基因突变进行筛查,并采用捕获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对无SCN1A基因突变的家系进行筛查。结果 90例患儿中62例发生SCN1A基因突变,SCN1A基因突变率68.89%,其中错义突变29例,截断突变26例,剪切位点突变5例,SCN1A基因片段重复或缺失2例;有5个家系携带SCN1A基因突变,其中3个家系属SCN1A遗传性杂合突变,来自母源,母亲临床表型是Dravet综合征或热性惊厥,余2个家系测序结果可能为父母一方为SCN1A突变嵌合体,父母临床表型正常。结论家族性Dravet综合征多是SCN1A基因突变导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基因exonⅡ结构基因突变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NRDS患儿110例(NRDS组),同时选取新生儿病房非NRDS患儿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及基因分析技术检测SP-C基因exonⅡ突变。结果 SP-C基因exonⅡ基因测序发现第115位基因位点杂合突变c.115GT,为错义突变;NRDS组G/T基因型比例为8.18%,明显高于对照组0.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T患儿胸片Ⅲ~Ⅳ级比例和病死率分别为100.00%和66.67%,明显高于GG型患儿51.49%和6.93%(P0.05);G/T和GG型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使用机械通气比例和PS使用3~4剂比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C基因exonⅡc.115GT基因突变可能与NRDS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例CHD2基因突变相关癫痫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2例CHD2基因突变相关癫痫患儿(先证者)及其家系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先证者外显子及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采用PCR-Sanger测序法验证。应用UCSC软件分析先证者突变位点保守性,应用Varseak、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突变位点致病性。结果 2例患儿均约3岁出现抽搐。先证者1表现为强直阵挛发作,诊断为癫痫、孤独症谱系障碍,给予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发作控制;存在CHD2基因c.2877-1_2877delGCinsAA杂合突变,为剪接受体突变;13个物种c.2877-1位点对应的碱基(C)、c.2877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天冬酰胺)均呈高度保守性;家系验证及基因数据库提示为新发突变,Varseak软件分析结果提示该突变导致蛋白序列和结构变化,ACMG评级为可能致病。先证者2存在多种癫痫发作形式,合并重度发育迟缓,诊断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给予多种药物治疗效果差,后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7234例新生儿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情况,为广州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分娩的7234例新生儿脐带血液标本进行耳聋基因热点检测,基因突变新生儿行Sanger测序验证及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检测到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266例(3.68%),其中GJB2基因突变159例(22.0%),SLC26A4基因突变85例(1.18%)。在266例的基因携带者中,GJB2 c.235delC杂合突变占49.6%(132/266),SLC26A4 IVS7-2A>G突变占28.2%(75/266),其余位点占22.2%。携带者一代测序验证结果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一致,基因外显子测序中发现有3名双重突变患儿,两例为GJB2 c.235 del C与GJB2 c.109G>A双重杂合突变患儿,另一例为SLC26A4 IVS 7-2 A>G与SLC26A4 c.1983C>A双重杂合突变患儿,3例患儿经父母血液标本验证,双重杂合位点分别遗传自父母。结论本研究7234例新生儿聋基因筛查中,GJB2基因突变频率最高,其次是SLC26A4基因,为耳聋儿童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与指导。现行热点突变检测位点可能漏检其他突变位点,可根据本地检测情况调整或者制定适合本地的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耳聋基因热点突变位点在武汉地区新生儿中的携带率,探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联合听力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武汉市出生的11 231例足月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新生儿出生后3d采集足跟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常见的3个基因4个位点进行筛查,包括GJB2c.235delC、SLC26A4c.919-2AG、12SrRNA m.1555AG及m.1494CT,同时利用耳声发射法于生后48~72h进行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d行听力复筛,复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6个月进行听力评估与诊断。基因突变阳性或听力确诊未通过的病例采用一代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11 231例新生儿中,59例未通过6月龄听力检测。耳聋基因检测检出346例(占3.08%)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包括GJB2c.235delC突变199例,c.176del16突变2例,c.427CT杂合突变1例;c.235delC/c.257CG复杂杂合突变1例,c.235delC/c.299delAT复杂杂合突变2例,c.235delC/c.427CT复杂杂合突变1例;SLC26A4c.919-2AG突变113例;线粒体12SrRNA m.1555AG突变20例及m.1494CT突变1例。GJB2基因突变合并SLC26A4基因突变2例;GJB2基因突变合并线粒体基因突变4例。结论部分类型的耳聋基因突变携带患儿出生时不表现出听力异常,单纯应用常规听力筛查会漏检部分耳聋高危患儿。新生儿常规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提高耳聋患儿的检出率,有利于耳聋患儿的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例植物固醇血症家系及其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1例诊断为植物固醇血症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通过PCR扩增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基因组DNA中ABCG5及ABCG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Sanger测序法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采用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Sanger测序法发现先症者及家系成员中存在多个基因突变,其中ABCG5基因发现3个突变,分别为外显子1 c.64CT(p.Q22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0 c.1336CT(p.R446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3 c.1810CG(p.Q604E)杂合错义突变;ABCG8基因发现4个突变,分别为(ATG前)-19TG纯合突变、外显子2 c.161AG(p.Y54C)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13 c.1895TC(p.V632A)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4和5间的内含子g.12902TC纯合突变。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ABCG5基因中c.64CT及c.1336CT为致病突变,其他基因突变均为非致病性的多态性位点。结论 ABCG5基因c.64CT及c.1336CT复杂杂合突变是该植物固醇血症家系的基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与GATA4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对 165例维吾尔族单纯性CHD患者(CHD组)和165例维吾尔族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液样本进行DNA提取、目的基因PCR反应及测序,与GeneBank和英国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进行比较以识别基因突变,并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CHD组3例检出致病GATA4基因突变,具体为c.1138 GA(p.Val380Met),c.1180 CA(p.Pro394Thr),c.1220CA(p.Pro407Gln),其中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携带p.Pro394Thr突变为1个新突变,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同时携带p.Val380Met和p.Pro407Gln突变,临床罕见;对照组均未发现GATA4基因突变。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单纯性CHD患者GATA4基因突变率较低,GATA4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CHD患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现的高度疑似戊二酸血症Ⅰ型的诊断,并进行相关的遗传学分析。方法收集患儿临床数据,采用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遗传代谢病诊断panel对疑似患儿进行基因诊断,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进行验证。并查找相关文献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3例生化指标疑似戊二酸血症Ⅰ型的患儿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均发现存在GCDH致病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位点,第1例为c.109_110delCA和c.416CG,第2例为c.892GA和c.261_506-433delinsATA,第3例为c.1235CA和c.1244-2AC,其中c.261_506-433delinsATA和c.109_110delCA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经测序证实突变位点均遗传自父母双方。结论新一代测序技术有助于明确戊二酸血症Ⅰ的诊断,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其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基因外显子组测序,并结合序列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其致病基因,利用Sanger测序对基因突变位点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HPS1基因存在由c.1276_1279dupGGAG(p.Asp427fs)移码突变和c.398+5GA剪切位点变异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其表型正常的父亲为c.1276_1279dupGGAG(p.Asp427f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母亲为c.398+5GA杂合突变。结论该白化病先证者由HPS1基因c.1276_1279dupGGAG和c.398+5G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此患者被诊断为Hermansky-Pudlak综合征1型。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白化病候选基因,并明确其具体临床亚型,有利于临床医师积极干预患者潜在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BMD)患儿发生的DMD基因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进行报道,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基因测序技术的方法,对DMD患儿进行DMD基因分析。结果 MLPA技术检测到患儿DMD基因67号外显子发生缺失突变,通过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证实患儿发生的是67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结论 67号外显子的微小突变(c.97609781dup22/p.Pro3261LeufsX5)是一种新突变,此突变可能与DMD疾病发生及智力障碍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 LNS)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例LNS家系中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查,抽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基因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位点验证及家系验证。结果 2例先证者围生期无明显异常,均于6个月内出现发育落后,1岁6个月后出现自残行为,血尿酸增高,2例先证者HPRT1基因均存在突变,先证者1为c.609+5G>A的剪接突变,先证者2为c.212G>A,p.G71D的错义突变。结论伴尿酸增高的发育落后患儿应警惕LNS的发生,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治疗后耐药的肺腺癌患者行二次组织活检并采集外周血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分析二次组织活检与外周血标本基因特征的一致性。方法EGFR-TKIs治疗后耐药的原发性肺腺癌患者37例,均行二次组织活检并采集外周血标本,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肺癌常见的10个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二次组织活检与外周血标本基因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二次组织活检EGFR基因T790M突变18例(48.6%),均合并初始EGFR基因敏感位点突变,未合并其他基因突变;另19例二次组织活检EGFR基因T790M突变阴性患者均合并初始EGFR基因敏感位点突变,其中4例合并TP53基因突变,1例合并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α,PIK3CA)基因突变,1例合并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基因突变,1例合并间变性大细胞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突变。外周血EGFR基因T790M突变12例(32.4%),其中7例合并初始EGFR基因敏感位点突变,未合并其他基因突变;另25例外周血EGFR基因T790M突变阴性患者中,18例合并初始EGFR基因敏感位点突变,9例合并TP53基因突变,2例合并PIK3CA基因突变,1例合并KRAS基因突变,1例合并ALK基因突变。外周血标本检出的EGFR基因T790M突变12例均在组织活检标本中检出,以组织活检标本基因检测结果为参照,外周血标本EGFR基因T790M突变一致性为66.7%(12/18);组织活检标本EGFR基因T790M突变阳性率(48.6%)与外周血标本(3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EGFR基因突变外,其他9种基因突变于外周血标本中共检出13例,其中7例在组织活检标本中检出,基因突变一致性为53.8%(7/13)。二次组织活检标本TP53基因突变阳性率(10.8%)与外周血标本(2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基因突变阳性率(2.7%)与外周血标本(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标本EGFR基因T790M突变阳性率相对较低,可作为组织活检的重要补充;外周血标本的基因检测结果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整体的基因突变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Ion Torrent半导体靶向测序技术检测1例枫糖尿症(MSUD)患儿的致病基因突变,明确其致病突变,并探讨该技术用于复杂单基因病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集患儿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经多重PCR扩增富集目的基因片段,构建平均片段大小为300bp左右的文库,经乳液PCR及磁珠颗粒富集,最后采用318半导体测序芯片进行高通量测序,应用Ion Torrent Suite v3.0软件进行数据提取、序列比对及SNPs和Indels提取,再用dbSNP 137数据库过滤得到SNPs和Indels,可疑突变经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检出患儿1个新发错义点突变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突变是BCKDHB基因第6外显子的NM183050:c.586CT(p.His196Tyr)。结论 Ion Torrent半导体靶向测序技术可对复杂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快速、准确地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对3 例NROBI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 adrenal hypoplasia congenital, AHC) 患者进行分子诊断,以探讨其致病机制并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采集3例 AHC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并提取DNA,通过PCR结合Sanger测序对患者的NROBI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3例 AHC患者DNA标本中分别检出NROBI基因c.676delG、e.509_ 572dup、c.409G>T半合子突变,并证实均遗传自其母亲。结论检出 的c.676delG和c.509_ 572dup 为未报道的新突变,可判为致病突变,扩展了NROBI基因突变谱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建立简便有效的血友病B(HB)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就诊于上海瑞金医院的55例HB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结合测序的方法对40例HB患者进行F9基因突变检测,利用其中21例带有F9基因1~7号外显子突变的HB患者标本建立相应的HRM突变筛查方法.采用F9基因1~7号外显子的PCR-HRM突变筛查方法及8号外显子的DNA直接测序方法,对15例未知F9基因突变的HB患者进行基因诊断.结果 通过PCR扩增结合测序,40例HB患者均检测到F9基因突变.21例带有F9基因1~7号外显子突变的HB患者标本中,19例(90%)患者的突变可通过PCR-HRM技术进行检测.通过F9基因1~7号外显子PCR-HRM突变筛查及8号外显子的DNA直接测序,15例未知F9基因突变的HB患者均检测到F9基因突变.55例HB患者中共检测到34种F9基因突变.结论 HB基因诊断的新方法,即PCR-HRM筛查F9基因1~7号外显子突变结合8号外显子的DNA测序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诊断德朗热综合征以及该病的常见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检测患儿并通过Sanger验证且排查父母。结果患儿,女,1天,特殊外貌,弓形眉、浓眉,鼻梁扁平而宽,手指关节畸型,全身多毛,发育落后。经检测,患儿29号外显子NIPBL基因发现c.5567GT(编码区5567号核苷酸由G变为T)的杂合突变,Sanger技术验证了该突变,排除了父母遗传。结论德朗热综合征具有特殊的面容及体征,全外显子组测序可确诊德朗热综合征,NIPBL基因c.5567GT属于新发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