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元俊 《海南医学》2006,17(12):147-14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o infarction,AMI),是临床危险性极大的心血管急症,预后差、死亡率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持和维持心脏功能。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提高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之一[1]。本研究旨在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ST段抬高的急性心急梗死在(STEMI)病人在出现症状后,无论采用纤溶治疗方式还是PCI方式,迅速恢复阻塞动脉的血流是病人近期或远期转归的决定因素[1].虽然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溶栓治疗的应用有所减少,但各种因素使得静脉溶栓目前仍是治疗STEMI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科自80年代以来先后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自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急梗死在(STEMl),取得了更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法,是所有在症状发作后12h内就诊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病人,若无禁忌症均可考虑溶栓治疗,发病虽超过12h但仍有进行性胸痛和心电图ST段抬高者,也可考虑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第五中心医院急诊内科2006~2009年收治的45例符合溶栓标准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m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和溶栓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动态演定、心肌酶变化、是否出现在灌注心律失常及时间,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胸痛胸闷缓解44例(97.78%),心电图ST段下降>50%43例(95.55%),酶峰值前移42例(93.33%),再灌注心律失常38例(84.44%)经治疗均恢复,临床冠脉再通40例(8 8.88%),牙龈出血2例(4.44%),死亡1例(2.22%).结论 对于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相似文献   

5.
袁晓雯 《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076-207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我院使用心电图进行诊断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所占比例为74.35%,与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所占比例25.64%相比明显较多.ST段抬高是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主要表现,非ST段抬高是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主要表现.结论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对于非典型患者要辅助其他诊断方法进行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进行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及非溶栓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证实: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心绞痛,明显降低死亡率。溶栓组心肌酶CK,CK—MB峰值提前,酶峰值浓度显著升高,恢复时间延长,心电图抬高的ST段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
李书超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157-15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上ST段持续抬高提示有心室膨胀瘤的可能性,需经超声心动图明确。方法 对6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扩冠、抗凝、活血化淤等治疗后,心电图上显示ST段持续抬高,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是否合并有心室膨胀瘤。结果 6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有20例ST段持续抬高,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提示合并有心室膨胀瘤,发病率为3.2%。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经治疗后ST段持续抬高应考虑合并有心室膨胀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汪永和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13-114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总结有关治疗经验。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我院2008-2013年共对12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尿激酶静脉溶栓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更好的指导静脉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抢救中的运用。结果本组血管再通103例,血管再通率为82.4%。有8例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4%。结论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张晶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31-132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具备溶栓适应证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50万U,配合肝素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开始后90分钟监测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临床症状演变、心肌酶学峰值和心律的变化,并评估疗效。结果: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尿激酶规范化溶栓治疗,ST段抬高至少降低50%,胸痛症状明显缓解,心肌酶学峰值前移,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在具备溶栓适应证前提下,给予尿激酶规范化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世汉 《中外医疗》2011,30(9):39-4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和对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体表心电图分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2组,观察2组住院期间观察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特征、预后比较。结果 ST段抬高组单支病变高于非ST段抬高组;非ST段抬高组3支病变率高于ST段抬高组。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病死率非ST段抬高组明显低于ST段抬高组。结论由于2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不同,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非ST段抬高AMI患者远期预后欠佳。ST段抬高AMI溶栓治疗效果好,如有条件首选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AMI溶栓无益。对中高危者,有条件亦可首选紧急介入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有证据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的再灌注治疗能够降低其死亡率.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血管病学院(ACC)以及欧洲心血管病学会(ESC)均制订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指南,但是再灌注治疗方式的选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仍有较大的差别,而且许多适合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1].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区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5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随着心血管介人技术的推广,在"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能动下,急性PCI能尽早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拯救梗死心肌,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已成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式[2].本文主要就ST段抬高AMI急诊PCI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崔玉华 《吉林医学》2014,(23):5147-5147
目的:探究瑞通立溶栓疗法与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于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作用,确定两种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意义。方法:对1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4例。对照组采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静脉瑞通立溶栓疗法进行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患者不良反应、溶栓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以及再通时间)。结果:瑞通立溶栓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血管开通率为71.43%,血管开通平均时间(1.08±0.35)h;尿激酶溶栓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血管开通率为51.19%,血管开通平均时间(1.89±0.43)h。瑞通立溶栓疗法与尿激酶溶栓疗法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通立溶栓疗法与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于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都有积极作用,瑞通立溶栓疗法效果更好,静脉溶栓疗法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基层医院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32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动态观察,总结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结果通过对3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2例中再通28例,4例溶栓失败。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预后,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为患者进一步行PCI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汪红军  杨如山 《当代医学》2011,17(31):108-10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1年1月间收治的3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均给予50mg阿替普酶溶栓治疗(8mg静推5min,42mg静滴90min),在7至10天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冠脉造影。结果本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阿替普酶规范化溶栓治疗后,ST段抬高较治疗前至少降低50%,患者胸痛症状缓解,心肌酶学峰值前移,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在具备溶栓适应证前提下,给予阿替普酶规范化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危重症,发病危急、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较高[1].研究指出[2] ,心肌梗死心电图监测显示 ST 段出现抬高后,若在30 min内接受急救溶栓,90 min内接受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一般在冠状动脉闭塞后10 min内发生,但由于此时缺少典型性临床特征而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3].本研究将护理时效管理策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进行分组对比,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讨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AMI时剧烈胸痛使患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产生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心肌收缩功能增强,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并易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应迅速给予有效镇痛剂.对S T段抬高的A M I应该尽早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1小时内溶栓治疗的开通率可达80%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开通率不断降低,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前3小时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且根据患者心电图ST段分布情况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非ST段抬高组(B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总死亡率为8.33%,而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时死亡率为0.00%,同时A组患者死亡率4.17%明显低于B组患者死亡率(16.67%,P<0.05)。结论:心电图可分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其可使临床治疗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治疗组)与尿激酶组(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胸痛症状、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94%,心电图有效率93.9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6.67%,心电图有效率78.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疗效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再灌注进行治疗的心电图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收集自2014年5月_2016年7月在该院所接受再灌注(溶栓或PCI﹚治疗的7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的出现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再灌注治疗后心电图是否有损伤性改变分为再灌注损伤组和再灌注非损伤,其中再灌注损伤组29例和再灌注非损伤45例,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中的白介素-6、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7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发现:①43例发生心律失常,占所有研究对象的58.11%;33例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出现,占所有研究对象的44.59%。②患者出现再灌注损伤性ST段抬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发病至CK达高峰时间、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再灌注时间、性别、治疗时间、溶栓治疗以及PCI治疗,患者在经溶栓治疗的再灌注损伤性心电图改变发生率高于P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再灌注损伤性组的白介素-6量远远高于再灌注非损伤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力低于再灌注非损伤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再灌注进行治疗的心电图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临床价值大。  相似文献   

2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发生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通常原因为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瑞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肯定,使用方便。现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期探讨瑞替普酶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