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证候是辨证的依据,每个临床表现对多项证素或证型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对于某证素或证型的诊断,各证候所起的作用并不均等。根据病理信息的辨证意义,可将症状区分为必有症、特征症、常见症、一般症、或见症、否定症等。根据证候的不同属性,可拟定各证素所见证候的权重分配,确定各症状对各证型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2.
寒热是临床常见症状,有单一性和复杂性不同,寒热信息的正确分析对于辨证诊断十分重要。辨证要素是对病变本质的认识,包含病位和病性两部分内容,运用证素辨证对寒热证候进行分析,既可准确把握单一证型的本质,又可实现对复杂证型的识别。本文运用证素辨证中频权剪叉算法对复杂寒热证候分析,可很好地实现精确辨证。因此,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证素辨证,其作为辨证的核心,可用有限的证素统无限的证候与证名,具有学习容易、临床实践操作性强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45例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将45例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辨证方法采用虚实辨证;虚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分为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并对证型分布,证型相兼,各临床症状、体征和不同级别心功能与证型的关系分别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在证型分布,各临床症状、体征和不同级别心功能与证型的关系中,均表现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虚证为主,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之证;临床上本虚以气虚,标实以血瘀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中医证候特征,明确各证候的症状构成,为新药临床试验中中医证候辨证标准中主、次症的确定提供参考,为构建辨证方法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对我院2005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就诊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证候信息采集,并将这些信息统计处理得出抑郁症常见证型及其症状构成。结果抑郁症肝气郁结证的主症为精神抑郁、神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神情淡漠;次症为心悸、叹息、胸闷气短、健忘、悲伤欲哭。同样,肝郁脾虚证的主症为精神抑郁、神疲、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神情淡漠;次症为心悸、胸闷不舒、健忘、悲观、倦怠乏力。两证型的症状积分总分值均在15分到30分之间。结论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得出了此病常见证型的症状构成及各症状的发生率。抑郁症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这两个最常见的证型中,除存在一些共同具备的症状,如精神抑郁、烦躁、面色异常等,还存在各自证型具有的一些独特症状,肝气郁结证中有急躁易怒、叹息、气短、悲伤欲哭等肝郁症状,而肝郁脾虚证则有乏力等脾虚症状,这些不同症状作为证型的次症构成可能更能体现该证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健康失眠中医证候特征,明确各证的症状构成,为确定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主、次症及构建辨证方法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证候辨证量表制定的科学性要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临床 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本质——证素(辨证的基本要素) 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根据证候而辨别证素,所 制定的诊断量表,称为“证候辨证量表”。  相似文献   

7.
中医理论自身特点对证候微观研究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理论若干自身特点影响着对证候微观研究的设计。中医病、证、症各有其作用和侧重点,强调辨证而忽视对病、症的辨析,将辨病、辨症的内容归入辨证的范畴反而掩盖了“证”的特异性内容;证候有不同的分类层次,以“基础证”为研究对象才符合辨证的本质和科研的内在要求;脏象实质研究主要是脏腑相关功能的解释性研究,脏腑相关证候研究是脏腑功能解释性研究的前提下进行不同证候间差别的分析,是证候的局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候实质研究。对以上内容相关认识的正确与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证候微观研究的设计思路和结论推导,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笔者查阅了1989~2005年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的文献360余篇,有210篇有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但多采用西医诊疗标准,在中医的辨证分型方面或无辨证分型依据,或自拟标准,仅有9篇采用了中医辨证标准,可见几十年来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处于无标准状态,尽快确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型标准,势在必行。笔者准备将杂志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施治的研究文献,包括证型,各证型的例数,各证型症状,输入数据库;再将有关书籍记载的有关辨证论治的经验也输入数据库,计算其频数,经统计处理,确定证型及各证型症状;然后结合临床病例调研,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选取相对单纯、典型的、获得公认的基本证候,以揭示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的基本分布规律,以确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型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的计量诊断规律。方法: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医院,用判别分析中的逐步Bayes判别法进行中医证候的计量诊断分析。结果: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有阴虚血瘀证、阴虚阳亢(火热)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先筛选出有判别意义的症状因子26个作为中医证候计量诊断的辨证指标,并建立各症状因子的Bayes判别函数和各证候的Bayes判别方程式,再计算各证候的后验概率,根据后验概率的大小确定中医证候诊断,并对验证样本165例进行判别效果验证,其前瞻性判别概率估计为11.5%。结论:用逐步Bayes判别法探讨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计量诊断方法,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规范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优化其中医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统计分析300例腰椎管狭窄症中医住院病历的中医临床证候.结果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症状以腰痛,下肢麻木,行走时加重出现频率比较高;中医证型主要集中于风寒痹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3型.结论 初步把腰椎管狭窄症分为3型:风寒痹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并为各型设立了一个辨证分型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智能问诊系统,实现快速获取关键症状并完成辨证,为中医问诊智能化、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ItemCF)和遗传算法构建症状获取模块以获取患者的症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分类器并基于获取到的症状完成中医辨证。结果该系统实现了高效地获取患者症状并完成中医辨证。在13次提问次数下,便能获得辨证所需的核心症状,实现证候分类器90%以上的辨证效果。结论该问诊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医问诊中"问什么、怎么问"的两个核心问题,相比依据问诊量表获取症状,极大地简化了问诊中关键症状获取的过程,并能够在证候分类中保持较好的分类效果,在问诊客观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欲辨证准确,应在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以症为据,辨别证素,整合成证名的思维规律。症状规范应明确证、症状、体征、证候等概念,认识中医获取证候的特色,正确诠释、理解症状。症状等病理信息的完整、全面、真实、客观,是准确辨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症状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应在熟悉中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遵循以症为据,辨别证素,组成证名的思维规律。中医症状标准化有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本标准提取中医内、外、妇、儿等科临床常见症状(含体征等)约1 358个,分为16类,对各症状、体征进行诠释。采集整理症状数据,起草症状标准,确定术语条目,并进行诠释。中医症状标准应作为国家标准颁发实施,在全行业推广应用,使常见中医症状规范、准确、通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联合泽泻汤加味方对高血压病患者各单项症状的影响,明确其适应证型及原因.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辨证论治方,另一组给予辨证论治方联合泽泻汤加味方,口服治疗28天,观测第0天与第28天2组同一证型总体证候积分与各单项症状积分变化.结果:2组相同证型之间总积分比较发现,肝火亢盛证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种证型(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论治联合泽泻汤加味方较单纯辨证论治对于肝阳上亢证无意义,对于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中医总体证候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通过整体改善,而并非针对某个单项症的改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东韶关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针灸辨证取穴提供依据。方法:将 269例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中医四诊收集患者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各型所占比例。结果:韶关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特点有一定规律。急性期以中经络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最多;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中经络为主,且均以气虚血瘀证多见。结论:韶关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以痰热腑实证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证为主。针灸治疗应根据其证型,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描述中医精神症状的现代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中医精神症状的辨证现状,为规范中医精神症状术语,探索中医精神症状辨证规范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医精神症状辨证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使用Excel表格建立中医精神症状数据库,并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中医精神症状名词术语表述具有较大差异,症状内涵不明确,学术共识度较低;中医精神症状辨证意义不明确,精神症状的辨证多依附于躯体症状的辨证思路进行辨证,目前临床形成了以躯体症状辨证为主,精神症状辨证为辅的辨证模式。结论:中医精神症状术语需要逐步规范,精神症状的辨证意义亟待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药具有对症治疗和对证治疗双重属性,方剂具有对症候治疗和对证型治疗双重属性。方剂的对症候治疗是辨方症论治的依据,方剂的对证型治疗是辨证型论治的依据。辨方症论治属于经验医学的治病方式,而辨证型论治则属于理论医学的治病方式,两者均难以精通。建议在完全精通一种治病方式的情况下,再去掌握另一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客观化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角度更好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了解其认知特点。方法:利用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思路,采用心理学问卷测量方法编制测量工具,随机选取了104名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级中医研究生,针对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症状表征、治疗立法、处方用药3个主要环节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症状表征环节,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和"风性动摇"特征分别在诊断外感病和内伤病时最具指导意义;倾向从八纲辨证(寒热、表里、虚实)和六经辨证角度进行症状的综合表征;在判断某个证候的典型症状时具有较一致的倾向;当症状与舌象的寒热、虚实属性发生矛盾时,倾向"取症舍舌"。治疗立法环节,大多数被试者倾向选择"先表后里"、"先实后虚"、"先急后缓"的治疗策略。处方用药环节,大多数被试者倾向选择某首或两首以上的方剂作为治疗方案。结论:首先,问卷结果呈现大多数的一致性,说明被调查的研究生具有较良好的中医药知识架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呈现出某种学科的规律性。其次,问卷结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明辨证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表征方式具有差异性,客观上反映了中医辨证模式的多样性、治疗用药的灵活性等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表现,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描述和判定是中医准确辨证、诊病的基础,也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症状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症名不统一,症状的内涵与外延模糊,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量化方法不成熟等方面。针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症名的统一,明确症状的内涵与外延,合理对症状进行拆分与量化等相关建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