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左传》源于《春秋》,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后者又不是对前者简单的模仿,而是继承之中的创新。首先,以记事内容而言,二者都是以鲁国历史为轴心,以春秋时期为舞台,但后者比前者记事时间更长,记事面更广,叙事更详尽。二者编年记事都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但后者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646年),比前者多出十七年。前者主要叙述鲁国历史,对它国追述甚少。而后者则以鲁国历史为主线,对东周王室及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乃至一些较大的兼并战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载。对于春秋以前的历史,前者只字未提,而后者却记述了关于夏、商、西周一些…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左传》一书,晋杜予之旧注由于望文生义,多有失笔之解,如不知“伯、子、男”为三族之亲对“郑伯男也”及“伯姬来朝其子”之失解是一类;由于断句之误,如“单公、子愆期”读为“单公子、愆期”,又是一类。还有其他之误,笔者已各有专题的考释,论证过,不在本篇里一一列举了。本篇主要的是择出录笔志音之字,对此旧多以“同声假借”为解,而注释者杜予氏有时却有所疏忽,为这种录笔所误,在这里举出几例,说明读古代典籍不能尽信古解,读者须独立思考,始能求其古旨真义。  相似文献   

3.
贾谊实际上是西汉最大《左传》学派的开山祖师。贾谊是构建西汉《左传》“传训故”特色的先师。贾谊《左传》学著述早佚不传,其关于《左传》之遗说俱见《新书》。贾谊《左传》学派薪火相传,然至两汉之际,终于晦没。其晦没主要原因在于刘歆《左传》学派的形成与兴盛。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7)
刘勰《文心雕龙》评《左传》文章学特点有三:首先,《左传》记载了春秋时代诸多贤人文辞,刘勰所重视的是那些符合儒家礼制、缘事而发、语言优美、具有审美及政治双重价值的部分。其次,在文体方面,刘勰认为《左传》不仅是"传体"的源头,其中还记录了诸多文体起源与发展过程的重要证据。第三,在指导文章写作方面,刘勰认为《左传》可以在用典、比拟、结构等方面为文章写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左传》不仅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优秀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它人物描写精彩绝伦,深得人们赞扬。郑庄公与楚庄王是《左传》浓墨重彩着意刻画的代表人物,作者在刻画他们时,既写出了其极其相似的成功之道,又突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质——郑庄公极具开创性,楚庄王富有继承性。这种描述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带有作者鲜明的思想立场;既给读者以历史的沉思,又给读者以文学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楚居》是出土文献中一篇有关楚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文献。两年多来,学术界已有多位学者撰写文章加以探讨,这些文章的内容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即有关楚族起源的问题。笔者读了这两年来发表的有关《楚居》与楚族族源的论文后,颇觉意外,同样根据一篇出土文献,学者们作出的解释却五花八门,大体有淅川说、关中说、湖北说与中原说诸种。这固然因《楚居》中所涉及的古地名可能和今日学者们考释的地名在文字的记录上差别较大外,应当也和学者们在楚族源流及迁徙过程认知的不同有关。笔者通过对《楚居》及相关信史资料对比考辨,认同黄灵庚先生的"楚族起源于中原"说。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7,(4)
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的纪事本末体,有一个历史性的生发源头,即《左传》学中的纪事类编学。由于《左传》叙事存在"隔断",在六朝至宋代极为流行的《左传》学中,出现了类编《左传》纪事的系列著作。在南宋前期治史为鉴的思潮下,这一《左传》纪事类编学与逐渐兴起的《资治通鉴》学相结合,产生出被清四库馆臣称为纪事本末体典范和创例之作的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徐梦莘撰著《三朝北盟会编》,亦受其影响。此后,纪事本末体史书编纂续成传统。鉴于《左传》纪事类编学形成更早,四库馆臣所谓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创纪事本末之例",当是误说,但在史学著作范畴内,袁枢此书可视为史书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之作。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在《铭箴》等十余篇中讨论和分析了《韩非子》及其文学特点,广泛涉及了《韩非子》的思想特点、辞采风格、言说方式、寓言运用等.刘勰以“弃孝废仁”评韩非“五蠹”说,以“华实过乎淫侈”论《韩非子》的文体和语言风格,对《韩非子》总体上评价不高.但同时,《文心雕龙》对《韩非子》辨正义理的言说方式,循名责实的判断标准,以及“著博喻之富”的表现手法等多所阐发和肯定,同时又大量引叙和容摄了《韩非子》中的义理范式、逻辑方法、文体文学实践及学术成就等.《文心雕龙》的《韩非子》批评,为后世的韩非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有益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9.
张维慎 《文史哲》2013,(4):159-164,168
把黄帝铸鼎之荆山定在富平西南,或泾阳县与三原县交界处的嵯峨山,或河南灵宝县阌县南,均不妥。由于首山为山西省南部之中条山,而中条山富含铜矿,将黄帝铸鼎之荆山定为与中条山仅一河之隔的大荔县朝邑镇南之华原山,即强梁原、朝坂,既与《尚书·禹贡》逾河之文相符合,也与班固"洛水东南入渭"之语相一致。因当时已经有小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首山的铜矿运到河对面的荆山,应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耀明 《船山学刊》2011,(1):136-139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爬梳论证《左传》中可能是成语的短语,整理出605条源自《左传》的成语,其中7条未见于各成语辞书。并据此对其形成方式、语法结构和语义演变方式进行穷尽式分析.力求全面、深入地反映其面貌。  相似文献   

11.
《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以下簡称《左传》),是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編成的一部史书。虽然作者十分推崇孔子的所謂春秋笔法,而且基本上是以《魯春秋》为其綱目写成的,但是它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却远超过《春秋》,成为古代第一部粗具規模的历史著作。古代史学家刘知几、章学誠都把《左传》看作是编年体史书的鼻祖。刘知几說:“……既而丘明传  相似文献   

12.
海阳嘴子前春秋墓出土了一件典型的河南淮阳陈国铜器。 70年代以来 ,豫南、鄂北诸国铜器不断在山东出土 ,而山东铜器又在湖北有所发现。这些铜器的传播与嫁女、迁徙和馈赠都没有关联 ,根据铜器年代和出土地点可以判定是齐桓公伐楚造成了这种同一时期铜器双向流动的现象。海阳嘴子前属于莱国墓地 ,文献中没有莱国参加伐楚的记载 ,应据考古发现补充经籍阙佚。  相似文献   

13.
《魏书》、《晋书》中多次出现的木根山与东木根山两个地名,涉及铁弗匈奴和拓跋鲜卑的早期活动。一般认为,东木根山一名源于河套中的木根山。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推断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的桌子山即为拓跋代魏之际的木根山。  相似文献   

14.
蔡靖泉所著《楚文学史》(以下简称蔡著),是《楚学文库》(此套丛书于1996年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之一种,展现了作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成果。先秦的楚地文学创作是整个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楚文学的发展历史的探索,在其自身所具有的意义之外,也能通过比较而揭示出整个先秦文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蔡著分背景编、神话编、文学编三部分,从楚地的历史发展及其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方面来论析楚人的文化特色及其艺术精神的形成,并通过楚文…  相似文献   

15.
再谈《伐檀》之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认定:《伐檀》是一首责骂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劳而食的诗。一种观点进入中学教材,往往意味着学术界争论的结束及这种观点的全面认同与普及。事实上,近五十年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界对《伐檀》的主题确实没有再生异议。然而,笔者以为:若撇升时代政治的干扰,真正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伐檀》,则现今中学语文教材的观点是大有商榷之处的。一、历史上对《伐檀》的解释历史上人伐植》一直是一首有争议无定论的诗,而所有的争鸣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美“君子”之“不素餐”及刺“君子”之“素餐”。据…  相似文献   

16.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关于“滑”的解释,有两种: (一)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注“滑”说:“国名,……在今河南偃师县府店镇北。”(北京师院《古代散文选注》上册说同)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18.
黄建军 《理论界》2007,(4):203-204
康熙皇帝酷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在日理万机之暇,博览典籍,并结合自己的治国体验进行评论。而他对《左传》辞令的礼义基石、说服力以及辞令的语言艺术的评论更是见解独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为一代伟大帝王康熙的宽广胸怀和其实用为本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丰富多样的称谓表达,是该书真实出彩的语言特点之一.尤其是以大量的谦称、卑称代替第一人称代词,以大量的尊称、敬称代替第二人称代词,称呼时故意抬高对方,压低自己,以表示对对方的格外尊重的称谓特点,更是<左传>委婉含蓄表达的集中体现.本文在肯定以上观点的同时,针对书中称谓复杂性和严密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交待是否明确、前后是否一致以及情理上是否牵强三个角度,在同先秦两汉其它典籍的校读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用现代的概念工具去分析中国最早一部具有叙事文学意味的历史作品《左传》时 ,会发现其视角类型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它是全知视角 ,但又与西方叙事学家们所总结的几种全知类型有相当的不同 ,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史家式全知叙述”的视角类型。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视角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