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我院近11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道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是起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胆管的恶性肿瘤,确诊时胆道受侵犯压迫常合并出现梗阻性黄疸,患者多处于中晚期而丧失根治性切除机会.随着介入技术及医学材料的发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或胆道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stent,PTBS)已成为解除胆道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发现胆道支架联合局部治疗可显著延长胆道通畅时间.本文综述关于PTCD/PTBS治疗肝外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进展,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置放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其操作技术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我科自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1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置放胆道支架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多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肝外胆管或肝门部狭窄或闭塞,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入肠道,常由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癌以及转移性肿瘤压迫胆道而引起~([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起病隐匿,一些患者发现即为晚期,无法行根治手术,随着胆管梗阻进行性加重造成胆汁大量淤积,胆红素释放入血,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出现感染、肝肾功能及心功能等多脏  相似文献   

5.
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人治疗梗阻性黄疸,对于降低总胆红素,改善肝功能,延缓病人寿命,并能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时机,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胆道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再通SD大鼠动物模型(梗阻10d),根据引流后不同时相的胆红素水平,选取对照组及引流0、3、10d为4组,即正常大鼠肝切除组(A组)、胆道外引流0d肝切除组(B组)、胆道外引流3d肝切除组(C组)、胆道外引流10d肝切除组(D组)。观察术后15d大鼠死亡率、肝功能恢复、术后7d残肝重量/大鼠体重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残肝组织PCNA峰值标记指数、RT-PCR技术检测术后残肝HGF mRNA的表达。[结果]D组在肝切除术后死亡率、肝功能恢复、PCNA标记指数、HGF mRNA表达及肝质量/大鼠体重比值等方面均优于C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弱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抑制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在胆道外引流后的短时间内,肝功能虽明显改善,但是肝再生仍处于抑制状态,较长时间胆道外引流、肝功能得到充分恢复才能较为安全地行扩大肝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在DSA透视下经PTCD途径置入金属胆道支架。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黄疸、皮肤瘙痒均明显减轻,术后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较前好转(P0.01)。术后3个月生存率94.6%,6个月生存率60.8%,12个月生存率20.3%。结论胆道支架联合PTCD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时采用PTCD联合胆道支架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为期,共挑选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为自愿不采取手术治疗。为其提供PECD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方法,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和治疗后并发症率,并开展为期12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中总胆红素含量为(150.02±20.38)μmol/L,而治疗前其含量为(273.68±42.79)μmol/L,同时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直接胆红素含量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TCD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短期治疗效果突出,患者死亡率和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主支支架植入加多侧孔引流管对12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多支胆管引流治疗.发现全部患者术后皮肤瘙痒症状消失,大便转黄,饮食改善,2周内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治疗前的(462.3±58.7)μmol/L降至(105.0±38.5)μmol/L,胆汁引流通畅维持时间平均达13周.认为胆道支架联合多侧孔引流管植入术的胆道疏通、引流效果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建平 《山东医药》1989,29(3):19-20
现将我院经超声显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的3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36例均为1983年8月~1987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采用超声检查判断肝内或肝外梗阻性黄疸,收效较好,现仅将资料较完整的46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6~65岁,多数在40~60岁发病。本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胆管内射频消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与支架组,各47例。支架组采取单纯胆道支架植入,联合组采取胆道支架联合胆管内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的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随访至2019年4月的胆道通畅时间、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前TBIL、AST、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周,两组TBIL、AST、ALT均显著减小(P 0. 05)。联合组术后的TBIL、AST、ALT显著低于支架组(P 0. 05)。联合组与支架组均未见腹膜炎、胆漏、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5. 53%与21. 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截至随访结束,联合组失访2例,支架组失访3例。联合组胆道通畅时间、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 47±1. 67)个月、(14. 16±2. 37)个月、60. 00%,均显著高于支架组(5. 62±1. 43)个月、(10. 21±2. 09)个月、38. 64%(P 0. 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胆管内射频消融治疗梗阻性黄疸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延长胆道通畅时间与生存时间,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 1992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 ,共收住肝包虫破入胆道致梗阻性黄疸 2 3例 ,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 2 3例 ,男 13例 ,女 10例 ,年龄最大 6 8岁 ,最小 6岁 ,15~ 30岁 14例 ,2 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1.2 主要临床表现 :上腹不适或疼痛 2 3例 ,肝大或上腹包块14例 (6 0 . 8% ) ,肝区压痛、叩痛 2 3例 ,恶心、呕吐 12例(5 2 . 4 % ) ,高烧、寒战 12例 (5 2 % ) ,白细胞 >10× 10 4 / L、中性 >0 . 81,14例 (6 0 . 8% ) ,黄疸指数 >10 9μmol/ L 16例(6 9. 9% ) ,胆红素 >17. 1umol/ L10…  相似文献   

14.
15.
1992~1994年,我们对76例黄疸病人进行B超检查,其中22例诊为肝外梗阻性黄疸,均经CT、磁共振及病理检查确诊,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45~81岁,平均55岁,确诊为病毒性肝炎43例,肝炎后肝硬化11例,胰腺癌8例,肝癌6例,胆总管结石4例,胆管癌3例,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1例。临床症状以食少、恶心、乏力、腹胀最多见,半数以上有肝区或上腹部疼痛。病人均出现胆红素及转氨酶(ALT)升高,胆红素>171μmol/L27例;ALT200~600U/L36例,800U/L以上7例;HBsAg(+)48例。B超检查示肝、胆、胰、脾大致正常18例,肝缩小11例,肝大1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4例,肝内及肝门区团块状回声6例,脾大18例,胰腺肿大6例。腹部CT、磁共振检查26例,病理检查11例,全部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北京空军总医院收治的185例MOJ患者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梗阻部位及类型;术前与术后3~5 d、6~10 d相关血液学指标,如TBil、DBil、ALT、AST、ALP、GGT等;支架植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85例患者中低位梗阻102例,高位梗阻75例,胆管全程梗阻4例,吻合口梗阻4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PTCD+胆道支架植入术,并置管引流,技术成功率为100%。185例患者共植入233枚支架,所有患者术后黄疸减退,食欲增加,肝功能恢复,其中显效146例,有效39例。低位梗阻患者手术疗效优于高位梗阻(χ2=10. 866,P=0. 001);高位Ⅰ型梗阻单、双支架引流效果以及手术前后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而高位Ⅱ、Ⅲ、Ⅳ型梗阻双支架引流效果优于单支架(χ2=6. 412,P=0. 011),双支架引流术后6~10 d TBil、DBil水平显著低于单支架引流(t值分别为2. 62、2. 06,P值均0. 05)。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能够改善MOJ患者肝功能与食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低位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高于高位梗阻;同时对于高位Ⅱ、Ⅲ、Ⅳ型梗阻,建议行双支架引流。对于胆管全程梗阻及吻合口梗阻,支架植入也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于胆道合并十二指肠梗阻者,可行胆道联合十二指肠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7.
包虫病在新疆伊犁地区是高发病,以肝包虫发病最高,约占70%.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和胆道感染较为少见.本院自1994年至1997年收治918例肝包虫病,其中破入胆道致梗阻性黄疸胆道感染22例,占同期肝包虫治疗的2.39%,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胆道支架置入术(prnBS)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4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对其进行PTBD+PTIBS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单侧或双侧穿刺入路。手术前后检测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碱性磷酸酶。结果24例手术均成功,置入单侧支架10例,两侧支架14例,其中4例行单侧肝管穿刺,分别在肝管一胆总管间及左一右肝管间放入支架,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均明显降低(P均〈0.01)。术后随访4个月,6例因再发梗阻性黄疸行二次穿刺引流术。结论对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BD+PTIBS治疗,可根据其梗阻部位采取适当的PTIBS,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姑息性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5 I 粒子条胆道内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MOJ患者,55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 PTCD) 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41例接受PTCD术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125 I 粒子条胆道腔内照射治疗(观察组)。结果 9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腹膜炎、胆道穿孔、肠炎、胆道感染、白细胞明显降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在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TBIL分别为(32.6±19.2)μmol/L对(107.8±20.2)μmol/L,血清DBIL分别为(23.4± 12.4)μmol/L对(97.4±12.5)μmol/L,血清ALT分别为(30.4±16.5)U/L对(85.9±19.8)U/L,血清AST分别为(30.7±13.2)U/L对(71.4±18.9)U/L,血清CA199分别为(30.7±13.2)U/L对(71.4±18.9)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胆道通畅时间为(6.4±3.8)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2.9±1.8)月,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9%(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7 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的6.2 个月(P<0. 05) 。结论 采取胆道支架联合胆道腔内125 I 粒子条植入照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支架开放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适合姑息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在超声定位导向下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诊治的MOJ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7)和B组(n=67),其中A组患者采用常规导向下PTCD治疗,B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导向下PTC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及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B组,穿刺次数多于B组,有效带管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C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D8+均明显降低(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