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推荐的参考方法和参数,评估和计算中国1997年-2007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39.66%;产业结构效应次之,为-28.23%;能源结构效应最小,为-11.43%.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2.
根据IPCC关于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2005-2011年江苏省交通碳排量构成和交通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基于LMDI分解技术,从交通能源强度因素、交通运输业经济份额因素、第三产业增加值因素和交通能源结构因素四个方面对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的变化进行分析.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能源强度呈明显下降状态,在其影响下交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说明交通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交通碳排量呈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因素影响最大,体现为正效应,促进交通碳排放,交通能源强度因素和交通运输业经济份额因素体现为负效应,交通能源结构因素除2011年均体现为负效应,抑制交通碳排放.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对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给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尤其是中国的节能政策和相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加以研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克服了经典的IPAT模型结果过于整合的缺点,研究了人口增长、效率、生产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和水平等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992至2007年间,人均GDP的提高是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推动了241.93%的能源消费增量.人均GDP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增强.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则部分抵消了能源消费的增量,抵消幅度达到128.73%.随着目前中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能源强度的抵消能力有所减弱.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总资本形成和出口则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分别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贡献了42.42%和39.43%.  相似文献   

4.
为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降低能源强度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析出24个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备选变量,运用OLS-VIF-LASSO方法,最终确定经济增长、总人口数、能源价格、人均邮电业务和铁路运营里程5个根本性影响因素;进而基于199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时间上,能源强度表现为明显的“N”型绝对β收敛,有从收敛到扩散的风险;空间上,三个区域的统计显著条件β收敛呈现出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递次减弱的特性,而且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抑制效应明显;5个影响因素的时空效应上,较为一致的是经济增长和人均邮电业务的促进效应及能源价格的抑制效应,但总人口数和铁路运营里程的影响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6-2009年我国碳强度分析,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进行因素分解.结果显示1996-2009年中国碳强度总体降低了2.9078吨/万元,其中能源强度效应最大,贡献率为85.64%,能源结构效应偏小,为26.78%,而产业结构效应表现出小幅正负波动,总体为-12.0975%,这说明能源结构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降低高耗能产业的能源强度是短期内降低碳强度的关键措施,但长远来看改善能源结构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是降低碳强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27,自引:0,他引:127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能源强度下降的特征引起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数据真实性的怀疑,因此,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如何影响能源强度变化仍然缺少定量研究。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说明其前后趋势基本上是一致、合理的。以此为基础,将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构表明:1998-2000年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5-2010年中国29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能源强度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考察常见的β收敛和σ收敛外,还引入排名一致性系数对γ收敛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β收敛和γ收敛;对于σ收敛,在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检验时,并未反映出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采用核密度估计则较好的验证了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的σ收敛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结构分解技术中两种分解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系统的各个领域,但随着不同的经济分析的需要,发现传统的结构分解方法——算术分解法在分析效率、强度等指数型指标时存在一定的分解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了广义指数分解方法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解,通过模型建立、以及我国生产能源消耗量的实证分析,对两种分解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种分解方法适用不同的指标形式,广义指数分解法在分析指数型指标时,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结合部门能源消费数据,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计算了中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历年均是最高的,能源强度是影响这些行业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历年均居前列,中间产品投入和能源强度是影响完全碳排放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实证结果,现阶段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方向在于调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等高碳排放行业,并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及优化能源结构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系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一般的正项几何规划的一种分解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几何规划的分解方法,[13]均给出特殊类型的几何规划的分解方法,本文则对一般的正项几何规划给出一种直接分解方法。  相似文献   

11.
符号几何规划的一种分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符号几何规划提出了一种直接的分解方法,将难于求解的符号几何规划问题等价地转化为一个非线性程度很低的可分离规划,为寻求困难度高且规模较大的符号几何规划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方法,特别是经此方法分解后的每个子问题均易于求解,最后给出了数值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运用情景预测方法预测河北省未来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然后构建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河北省未来能源消费结构,并对计算的平均转移概率矩阵进行优化;最后分不同组合情景评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结果表明:各种组合情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碳强度下降,对实现碳强度目标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潜力。但是,在最理想状态下贡献潜力也只有16.7%~17.8%。因此,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碳强度目标贡献潜力作用有限,仅依靠能源结构优化无法完全实现碳强度目标,必须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一致努力,采取一系列对策才能顺利实现河北省“十三五”能源规划中制定的碳强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周四军  罗欣  刘影  范迪 《经济数学》2020,37(1):9-19
利用非径向-SBM和CCR模型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暂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07-2016年间的环境规制强度以及能源效率,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模型(PSTR),分析了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能源效率的连续非线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全国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能源效率存在非线性效应,二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强度小于门槛值0.6376时,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高于门槛值0.6376时,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产生遵循成本效应.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与地区能源效率间却存在着与之相反的“U”型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对称化原理,讨论了一种只需在子区域上计算两个完全独立子问题就可得到原问题解的对称区域分裂法,并用此方法求解线性算子方程和线性透射问题.此方法可作为并行算法在MIMD计算机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