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组织实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各类调查数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共享应用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实施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关键环节。该文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采用SOA平台架构、Oracle数据库、空间信息技术等,建立基于Web服务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模式的填报系统。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填报系统(PC端)有本地数据配置、数据填报、数据校验、数据上报、PDA数据导入导出、APP数据导入、轨迹仪数据导入7个方面的数据收集汇总功能。可服务于普查队进行中药资源普查的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整理,包括:一般调查、重点调查、标本信息、药材信息、市场调查、种质资源调查、传统知识调查7个方面312项调查指标的填报。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提供了数据填报平台,提高了中药资源普查的效率,有利于中药资源普查数据的长久保存、成果转化和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2.
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家、省级和县级中药资源普查机构、人员和实施方案的上报和管理,以及县级普查队中药资源调查、照片、中药材市场调查、中药资源传统知识调查、种质资源调查和标本数据的数据整理和汇总,服务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整个工作流程,保证工作步骤不重不漏,所有数据可存储、可管理,提高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保持其延续性。  相似文献   

3.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县级工作关键环节和内容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水利、国土、人口等行业组织开展全国性资源普查和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经验,县级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是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组织实施工作的核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外业调查、内业整理3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其中,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明确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目标任务、落实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实施主体、编制县域内的中药资源(中药材)目录和做好中药资源普查的保障工作4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外业调查工作需要按要求做好,外业调查前的准备、重点调查区域(样方)的选择、调查表的填写、影音资料的收集、标本和药材等实物的收集5方面工作;内业整理工作需要按照要求做好数据资料、标本实物和普查成果的整理3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图像识别技术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应用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各个阶段。其中,(1)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为建立统一的中药资源名录库,基于纸质文献资料采用文字识别技术,辅助进行与中药资源相关各类名录的数字化;为确定每个普查队外业调查的代表区域和样地,基于卫星遥感图像和植被图等基础数据,采用遥感图像分类等技术方法,辅助确定重点调查区域。(2)在外业调查过程中,为相对准确地获取中药材种植面积,基于遥感图像采用决策树模型、光谱特征、面向对象等方法,辅助进行中药材种植区域识别和面积估算。(3)在内业整理过程中,为相对准确的确定区域内中药资源种类,基于植物个体照片、标本照片和名称等采用图像识技术,辅助进行中药资源种类的统计汇总。(4)在成果转化应用中,基于药用资源个体和药材样品照片,开发中药资源种类识别APP和道地药材3D展示系统,辅助进行中药资源种类识别和药材鉴别特征展示。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引入图像识别技术,辅助普查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不但能降低人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普查成果的信息化水平和共享应用能力。随着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图像识别技术方法在相关工作中还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基于手机端,融合GPS定位、偏移校正、语言识别以及软件和数据库网络技术,开发了中药资源普查(一般调查)移动端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中药资源种类、位置、图片、时间、标本5项核心内容15个核心指标的采集记录功能,采集数据导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两方面的功能。基于手机移动端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快速的定位经纬度、海拔信息,方便拍摄各种类型的中药资源照片、标本照片、生境等照片,实现和中药基原信息的自动关联,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功能来协助记录资源特征、环境特征等信息,并有效记录标本的采集相关信息。基于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填报客户端的数据整理平台,可以有效辅助内业整理,将移动端的数据导出到电脑端,数据整理完毕后并上传到中药资源数据普查填报数据库中,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野外调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基于3S技术调查陕西省宜川县野生中药资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陕西省宜川县野生中药资源。方法:利用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指导下,结合宜川县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及县域内目前植被分布状态,制定普查方案。通过样线样地调查,对县域内野生药用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采集标本、药材和种质资源;通过走访,对传统知识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对普查结果归纳整理,填报国家采集系统数据库。结果:共完成39个样地调查,195个套方,涉及35科、158个物种,其中重点调查品种44个,一般调查品种74个,特色品种3个。结论:通过这次普查,明确了宜川县域野生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为中药材资源开发及医疗保障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11年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之至今,已收集和汇总了大量数据,包括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数据、栽培药用植物信息、传统知识、标本信息等。传统的纸质记录对成果的查询与共享应用较为不便。该研究采用B/S架构、Java Web框架和SOA的方法设计并研发了第四次全国中药成果展示系统。通过对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上报数据的整合和梳理,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数据服务和数据查询展示解决方案。该系统实现了精细的数据分类,具有简洁的数据检索和高效的统计分析功能,利用Echarts组件、Geo Server、Open Layers等技术提供了图表、地图等多样化的数据展示形式,通过表格、统计图、地图3种形式,从中药资源、时间、空间3个维度,在国家、省(区、市)、县3个层级,对一般调查、重点调查、栽培调查、工作方案、种质资源、药材样品、腊叶标本、中药材市场、传统知识9个方面300多项指标进行查询统计和展示,直观、形象地体现资源的数量、分布、种类等,满足了不同级别用户的数据制图需求,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研究四川省盐亭县中药资源、重点品种、药用植物栽培情况等,为盐亭县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第4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通过野外样地调查、栽培药材调查、市场调查、民间走访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普查数据整理等方法,对盐亭县现有中药资源进行普查、统计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总共完成了36个样地、180个样方套、1 080个样方的调查,完成重点中药材调查40种,重点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40种,调查栽培药材20种,制作药用植物标本407种。结论:盐亭县中药资源种类较为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中药种植产业正处于初期阶段,栽培药材种类丰富,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此基础上,应加强盐亭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充分发掘当地中药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简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2011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2016年底,已开展31个省(区、市)922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全面实施,优化了技术方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截止到2017年8月,通过"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初步汇总整理到中药资源调查数据信息200余万条,照片500余万张,腊叶标本等实物20余万份。各地参与中药资源普查的相关工作者,累计发现新物种40余种。试点工作期间,初步形成了包括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66个县级监测站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开展190种中药材的价格、流通量和种植面积等6大类的信息服务,中药材质量、田间管理等10大类的技术服务。在20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对近160种中药材的种子种苗进行繁育生产;并在海南及四川建立了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收集的种质资源实物。  相似文献   

10.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信息化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璐琦  张小波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4251-4255
为促进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化是第四次普查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超越前3次普查的主要创新点之一,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不但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同时也拓展了中药资源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在普查中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普查办公室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试点工作期间信息化相关工作进行梳理、撰写了系列文章,形成了全国中药资源的信息化工作专刊。从普查工作总体进展、核心指标收集汇总、数据库软件系统研发、大数据支撑国家规划实施和单品种研究5个方面,展示了普查中信息化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试点期间设计应用现代技术方法获取和汇总普查数据,基于数据信息服务中药资源相关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等的示范应用,为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省上报的数据与日俱增,这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可很高的要求。为保证这些数据的质量,数据库系统需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检查和验证。数据校验是确保普查数据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该文从数据校验的必要性、原则、方法、内容和创新优势等方面入手,全面的介绍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校验功能,并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数据校验方法的设计和构想。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普查队填报到"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各县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高或低的县,具有趋于集中分布的特点。其中,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北、西北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采用空间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对,对全国各县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区域之间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县域之间国土面积和中药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建议在采用"因素法"分配各省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经费时,增加各地需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的国土面积和中药资源丰富度等指标,以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率。基于县域面积和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建议后续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在人员队伍、经费保障、成果汇总等方面对西部、南部省份应该重点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浩瀚的文献资料中,多有关于中药材分布信息的论述。受技术方法的限制,历代本草中关于中药材产地或分布方面的资料,多为宏观层面的描述信息。明确区域内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本底信息,是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和试点工作经验,普查队借助"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码拍照技术等现代技术方法,可有效收集中药资源位置信息。详细、具体的位置信息,为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和相似性、生物特性和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均提供了数据支撑。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位置信息,可以实现对多来源普查数据统计汇总和共享应用。进行中药资源及相关基础数据的融合,可对海量数据进行空间化融合、汇总和管理,有助于从总体水平上挖掘中药资源的科学规律,全面揭示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从2009年开始筹备,2011~2012年先后分3批在全国22个省(区、市)启动了655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共有8 000多名来自不同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普查队,按照全国统一普查技术规范和进度要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外业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普查基础数据。前期启动的10个省(区、市)已完成70%以上的普查试点任务。据统计,截至到2013年5月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集到资源调查样方套3万个,涉及药用物种9 000种,其中普查重点品种429种,采集标本47 665份、药材样品2 944份,拍摄药用植物形态及生态照片54万张,收集民间和民族传统医药知识500条。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制定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文章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设计的过程,在明确普查目的和目标的基础上,按工作流程对普查任务进行了分解,指出各地中药资源组织管理、立地环境及中药资源分布、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积极性及能动性等区域差异是本次普查技术规范设计中最大的难点,提出了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制定中强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野外调查和市场调查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文章在较详细分析了影响普查质量的关键环节技术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规范框架,包括3个组织管理规范,11个技术规范,合计14个规范.认为这些规范的下发使用,不但为本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了行动规范,也将对我国中药资源调查和普查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江口县试点工作和摸清该县蕨类药用物种资源的家底。普查队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标本鉴定、内业整理和文献研究,对江口县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种类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江口县蕨类药用植物有41 科88 属246 种,其中有药用新资源15 种、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8 种、珍稀濒危品种14 种。药用资源物种数占贵州省蕨类药用植物54.6%,比现有文献报道多26种,对丰富贵州省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