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复方拜颤停片代表性成分异嗪皮啶、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芍药苷和异钩藤碱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连续7 d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造模,成模后随机取30只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复方拜颤停片(926mg/kg),于给药后1、6、8、10、24h各处死6只大鼠,取肝、心、脾、肺、肾、脑及小肠,制备组织匀浆,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检测异嗪皮啶、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芍药苷和异钩藤碱含量。结果 5种成分的浓度在肝、心、脾、肺、肾和脑组织中于给药后6 h达最高峰,在小肠中于给药后1、8 h出现2个高峰。除小肠外的组织分布特征,异嗪皮啶为肾脾心肝脑肺,紫丁香苷为肾脑肺脾肝心,刺五加苷E为肾脾脑肺心肝,芍药苷为肾肝脾心脑肺,异钩藤碱为肾肝脾心脑肺。结论复方拜颤停片5种代表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较为广泛,在肝与小肠中药物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均在肾脏中浓度最高,且在脑组织中有不同程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黄芪甲苷的HPLC-UV法,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进行了研究。方法:分别按黄芪药材提取物0. 0022 g·kg~(-1)大鼠体质量灌胃给予黄芪总皂苷提取物,分别于0. 25、0. 5、0. 75、1、2、3、4、6、8、10、12、24 h采集血样;按黄芪药材提取物0. 0022 g·kg~(-1)大鼠体质量灌胃给予黄芪总皂苷提取物,在给药前(0 h)和给药后0. 5、1、2 h取血后处死,立即解剖采集心、肝、脾、胃、肾、肺、大肠、小肠、等组织,测定血浆样品和组织样品中的黄芪甲苷浓度。结果: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黄芪总皂苷提取物中黄芪甲苷在血浆中代谢;组织分布结果黄芪总皂苷提取物1h时组织内黄芪甲苷含量从高到低顺序是:肝小肠肺心胃大肠脾肾。结论:黄芪总皂苷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与中药黄芪具有补气固表作用相吻合,符合黄芪药物作用;黄芪总皂苷提取物1 h时组织内黄芪甲苷含量从高到低顺序可知,在肺中含量较高,符合黄芪药材归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葡萄内酯软胶囊中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大鼠灌胃给药法,依据大鼠灌胃给药后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确定大鼠注射给药后于4个时间点依次采取组织样品,取各空白组织匀浆液,建立各组织中药物的标准曲线,计算该组织样品中葡萄内酯的含量,同时制备高、中、低浓度双样本质控(QC)样品,用以判断该批样品结果的可靠性。数据采用Analyst 1.6软件分析。结果:大鼠按100 mg·kg~(-1)灌胃给药后,大鼠灌胃给药30 min时,葡萄内酯在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和肌肉中浓度达峰值。服药120 min时,小肠中葡萄内酯显著减少,脂肪和血液中药物浓度增加较为明显。6 h时除脑外,各脏器药物浓度均大幅度下降,小肠中药物浓度最高。8 h时各主要脏器药物浓度已显著降低。结论:灌胃葡萄内酯软胶囊内容物后能快速分布于大鼠各主要组织中,其中胃肠道的药物浓度一直较高,其他组织以肝脏、肺中药物浓度较高。脑组织中药物浓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可能与葡萄内酯软胶囊对老年痴呆的活性靶向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雄黄砷的蓄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长期给予雄黄后砷在血液、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的蓄积性,以探讨雄黄的毒性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①将禁食16 h后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和雄黄0.16g·kg-1组(28只).雄黄组灌胃给药1次,于给药后0.5,1,2,4,8,16,36 h时间点各取4只大鼠,取全血、心脏、肝脏、肾脏、肺和脑组织,测定砷含量.②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雄黄0.16,0.08,0.02g·kg-1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5只).各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共给药3个月.于末次给药后16 h取血、肝、肾、脑,测定砷含量.结果 单次给予雄黄0.16 g· kg-1后,一定量的砷能吸收进入体内,分布于血液和心、肝、肺、肾、脑等主要脏器,达峰时砷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血液>肾>肺>肝>心>脑.血液中砷水平远高于其他脏器中砷水平,这一分布特点可能为雄黄治疗白血病的基础.雄黄反复给药3个月后,血液、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均有一定程度的砷蓄积.在相同的雄黄剂量组,肾脏的砷蓄积倍数最高,其次是肝脏.然而在砷含量方面,血液中的砷含量远高于其他脏器的砷含量,砷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血液>肾脏>肝脏>脑.雄黄长期用药时可造成肝、肾组织轻度病理变化,可能与肝、肾组织的砷蓄积相关.但未见血液与肝肾毒性相关的生化指标变化,说明肝脏与肾脏毒性较轻.结论 雄黄的可溶性砷可吸收入体内,广泛分布于主要脏器中.长期用药后,砷可在血液、肾脏、肝脏、脑组织蓄积,其中肾脏、肝脏砷蓄积与肝、肾毒性有关.血液是砷分布水平最高的部位,可能是雄黄治疗白血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楤木皂苷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楤木皂苷给药8周,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检测各组大鼠肝脾指数、血清肝功能、LN、COI-Ⅲ、COI-Ⅳ的变化。结果:楤木皂苷30 mg/kg、60 mg/kg可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增生程度,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中LN、COI-Ⅲ、COI-Ⅳ的含量。结论:楤木皂苷对大鼠肝纤维化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功能、降低血清中LN、COI-Ⅲ、COI-Ⅳ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曲马多在染毒大鼠体内动态分布规律。方法将曲马多LD50(0.228 g/kg)灌胃染毒的大鼠于不同时间点(5min、15 min、0.5 h、1 h、2 h、3 h、5 h、8 h、14 h、20 h)处死,立即取心血及脏器(心、肝、脾、肾、脑、肺、胃)。检材酸化(pH1~2)、碱化(pH14),乙醚萃取两次,挥干定容,气质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曲马多含量。结果大鼠经LD50给药后均出现抽搐、兴奋性增强、对疼痛反应减弱等症状,个别动物出现中毒死亡现象;不同时间点各组织脏器曲马多含量以脾、肝、肾、肺、胃最高,心血及脑较低。结论曲马多LD50灌胃大鼠体内曲马多分布不均匀,脏器中含量高于心血含量。曲马多中毒法医学鉴定中应采集心血、肝、肺、肾、胃和胃内容进行全面毒物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穗花杉双黄酮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大肠、小肠等组织中的分析方法,并考察大鼠灌服穗花杉双黄酮后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特性。方法:采用HPLC-UV法测定穗花杉双黄酮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按500 m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大鼠穗花杉双黄酮,分别于给药后10 min、0.5、1、2、4、8、12 h后脱颈椎处死,立即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脑等组织。各组织处理后测定其中穗花杉双黄酮的分布情况。结果:各组织在不同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0.125 ng,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各组织中穗花杉双黄酮的绝对回收率在75.07%-89.80%之间;相对回收率在92.00%-107.00%之间;各组织中穗花杉双黄酮在-20℃冰箱内保存15天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穗花杉双黄酮在各组织中浓度差异较大,大鼠灌服穗花杉双黄酮主要分布于胃、大肠、小肠、肝、肾中,其次为心、肺、脾中,并可透过血脑屏障分布于脑组织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龙脑在小鼠组织中GC-FID含量测定方法,考察艾片口服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 方法: 小鼠按30.0 mg·kg-1灌胃给予艾片,分别于给药后1,3,5,10,20,30,60,90,120 min脱颈椎处死小鼠,迅速分离出小鼠全脑、心、肝、脾、肺、肾,匀浆后以十八烷为内标,乙酸乙酯萃取,采用GC测定各组织中龙脑质量浓度。 结果: 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中萃取回收率、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艾片口服给药后分布于各主要脏器,组织中龙脑含量顺序为肝>肾>心>脑>脾>肺,龙脑在肝、肺、脾中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心、脑、肾。 结论: 建立的GC-FID适用于组织中龙脑的含量测定,艾片在不同组织内分布存在差异,在肝、肾、心、脑等血流丰富的组织中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雄黄单次和多次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雄黄中的砷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大鼠单次、多次灌服雄黄,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药后一系列时间点的血砷浓度和脏器、组织中的砷含量。应用PK Solutions 2.0~(TM)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雄黄(75 mg·kg~(-1))灌胃给药后,雄黄中的砷只有少量吸收进入血液中,吸收、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30,12.59,22.70 h;血砷浓度在药后3 h和12 h分别达到峰浓度(46.0,42.0μg·L~(-1)。雄黄(75mg·kg~(-1)·d~(-1))连续灌胃给药15 d,从第7天起达到稳态浓度,停药后2周的血清中未检出砷,消除半衰期为43.61 h。单次给药后,在大鼠各主要脏器、组织中均可检测到砷,以脾、毛发、肺和肾上腺中分布较多,肾、心、肝、膀胱、皮肤次之;大脑、睾丸、肌肉、胫骨中分布较少,多次给药后砷除了同样在肾上腺、肺、毛发和脾分布较多外,在肾和膀胱的积累显著增加。停药2周后,砷在各脏器组织(心除外)中的含量普遍显著降低,降幅从21.1%到69.5%不等。结论雄黄中的砷只有少量可溶性砷吸收进入血液中,单次灌胃给药后,雄黄中的砷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均较缓慢。多次灌胃给药延缓了砷在体内的消除。雄黄中的砷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首次发现砷在肾上腺中有较高的蓄积,提示肾上腺可能是雄黄作用的靶器官之一。  相似文献   

10.
郭东艳  师延琼  王幸  李瑾  崔春利 《中药材》2012,(7):1039-1041
目的:对太白楤木皂苷类成分进行分析,为完善太白楤木的药用标准及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太白楤木根皮、茎皮、叶子中的皂苷类成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太白楤木根皮、茎皮、叶子中的总皂苷进行定量分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白楤木根皮、茎皮、叶子中的游离齐墩果酸和总齐墩果酸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太白楤木不同部位定性鉴别均能检出竹节参皂苷Iva,根皮与茎皮中均可检出太白楤木皂苷TA-16;总皂苷含量根皮、茎皮、叶子依次减小;游离齐墩果酸和总齐墩果酸含量根皮、茎皮、叶子依次减小。结论:所建方法有助于进行太白楤木不同部位的皂苷类成分定性分析及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太白楤木的药用标准及规范太白楤木资源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肌内注射20(S)-人参皂苷Rg3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20(S)-人参皂苷Rg3经肌内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情况,包括血药动力学研究,组织分布情况,在尿和胆汁中的排泄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方法本实验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用3P97药动学程序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快捷、简便,结果的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均好。结果20(S)-人参皂苷Rg3肌内注射后(1.5mg·kg-1),其药动学模型为一室模型,t1/2(ke)为0.75h,t(peak)为0.116h,ρmax为13.9mg·L-1,AUC为16.6mg.h·L-1;肌注后在心、肝、脾、肺、肾中可以检测到有20(S)-人参皂苷Rg3存在,而在脑、胃、肠、体脂、肌肉和生殖腺中均未检测到;药物主要经尿液排泄,给药8h内,20(S)-人参皂苷Rg3经尿液排出药物总量的72.1%,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占药物总量的10.1%;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为15%~17%,且不随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结论20(S)-人参皂苷Rg3肌内注射后可以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迅速达到血药浓度的峰值,它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快,且大部分药物经尿液由肾脏排出体外,在体内基本无蓄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与桑寄生功效相对应的骨质疏松模型,观察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功效物质及其在大鼠体内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采用维甲酸制造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模型,观察桑寄生水煎液药效。同时以萹蓄苷、槲皮苷、芦丁为指标成分,对含药组织进行分析检测,观察其体内分布及代谢时间,研究功效相关物质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结果:桑寄生水煎液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左股骨骨重、骨重/骨长、骨重/骨直径等指标,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中骨钙素(O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大鼠体内桑寄生指标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芦丁仅在胃中有少量分布,萹蓄苷在组织中AUC0?t大小顺序为胃>肾>脑>小肠>大肠>肝>肺,体内维持时间长短顺序为肾=胃>脑>大肠>小肠=脾>肝>心>肺>血清。槲皮苷在组织中AUC0?t大小顺序为肾>胃>肝>心>肺>脾>小肠>大肠>脑,体内维持时间长短顺序为肾=胃=脑=肺=肝=脾=心>大肠>血清>小肠。结论:桑寄生水煎液可对抗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萹蓄苷、槲皮苷为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代表成分;萹蓄苷、槲皮苷在大鼠体内分布与桑寄生归肾经的传统认识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化瘀生新法协同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延缓大鼠衰老的有效性,明确中医药协同静脉注射BMSCs治疗延缓机体衰老的可行性。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补肾化瘀生新方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按照125 mg·kg~(-1)·d~(-1)的剂量颈背部皮下每日1次注射D-半乳糖溶液,连续45 d,建立大鼠衰老模型。补肾化瘀生新方高、中、低剂量组(27.28,13.64,6.82 g·kg~(-1))灌胃给药,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组不给药,早晚各1次,连续45 d。同时尾静脉注射BMSCs注射3.0×10~6个/m L的BMSCs,每周1次,连续4次。免疫荧光法测定脑、肝、肺、心中CD105,p53,p21,p16~(INK4a)阳性细胞数,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的脑、肝、肺、心中p16~(INK4a),p53,p2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心脏、肺脏、肝脏中CD105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16~(INK4a),p21,p53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大鼠的脑、心脏、肺脏、肝脏中p16~(INK4a),p53,p2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瘀生新各剂量组大鼠脑、心脏、肺脏、肝脏中CD105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16~(INK4a),p53,p21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补肾化瘀生新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脑、肝、肺、心组织中p16~(INK4a),p53,p21阳性细胞数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补肾化瘀生新法协同静脉注射BMSCs可能影响p16~(INK4a)/Rb和p53/p21途径上的关键基因p16~(INK4a),p53,p21的表达而延缓BMSCs衰老,显示了中医药协同静脉注射BMSCs抗衰防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黄连及黄连解毒汤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鹰珏  李国辉  张平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8):1399-1404
 目的 探讨黄连单味药及其复方黄连解毒汤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摸索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并确定其毒性靶器官。方法 采用灌胃给药的方法,给予不同剂量黄连水煎液或黄连解毒汤水煎液,连续观察7 d,检测药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用加权回归几率法(Bliss)计算LD50,对死亡小鼠进行主要脏器的病理学观察。结果 黄连水煎液的小鼠LD50剂量(以含黄连生药量计)为18.826 g·kg-1,95%可信限为16.923~21.314 g·kg-1,LD5为12.407 g·kg-1,LD95为28.565 g·kg-1。病理结果提示,黄连对小鼠的主要毒性靶器官为脑、肝、脾、肺、肾。黄连解毒汤未引起小鼠死亡,其最大耐受量(以含黄连生药量计,黄连-黄芩-黄柏-栀子=20∶6∶6∶9)为80 g·kg-1。结论 单味黄连水煎液具有毒性,其小鼠LD50剂量(以含黄连生药量计)为18.826 g·kg-1,毒性靶器官为脑、肝、脾、肺、肾;经配伍后的黄连解毒汤则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口服雄黄后砷在孕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排泄途径。方法结合生殖毒性Ⅱ段试验,雌性SD大鼠交配后随机分成高、中、低(550、250、125 mg/kg)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4组,妊娠第6-15日每日1次用雄黄悬浊液连续灌胃10 d,于妊娠第20日处死。每组10只,取孕大鼠各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脑、子宫)和全血、胎盘、胎仔及不同给药时间点的尿液和粪便,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分别测定砷含量,分析砷在各脏器的分布情况以及排泄途径。结果各脏器中砷含量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全血砷含量最高,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其他脏器比较,脑和胎仔组织内各剂量组的砷含量最低。给药第2日粪便中即出现大量砷,日排泄量折合成雄黄约占摄入量的69.5%~80.2%;而给药第10日排泄量上升到85.2%~96.2%;停药第4日粪便中雄黄排泄量急剧下降。尿液中排泄的砷微量,并有剂量依赖性,停药第4日排泄量仍在较高水平。结论砷在不同脏器内蓄积与给药剂量有关,其中以全血、脾、胎盘、肺内砷含量较高;口服雄黄主要经肠道排泄,而组织内蓄积的砷可能经肾脏排泄。  相似文献   

16.
The toxic subchronic effect of an extract of Aralia mandshurica on rats of both sexes was studied over a period of 90 days (0.2, 1.7, 3.4 g/kg p.o.). The toxic effects of Aralia mandshurica on the following enzymes were evaluated: 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 (AST),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SAP), total proteins and serum urea.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retroorbital puncture with a microcapillary tube on days 15, 30, 45, 75 and 90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Aralia mandshurica. The body weight was registered every week, an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a necropsy was performed and the liver, lungs, kidneys, heart, spleen, gonads and adrenal glands were weighed. Liver, gonads and kidneys wer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AST and SAP enzymes with a dose of 3.4 g/kg in both sexes on day 90 of administration, but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urea and serum prote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body weight was recorded in both sexes with a dose of 3.4 g/kg. Moreover, the animals treated with doses of 1.7 and 3.4 g/kg showed a diminution of faecal consistence. An increase of the liver weight was produced with all the doses of Aralia mandshurica, but neither macroscopic nor histological alterations were observed, as in the rest of the organs. Possible liver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is enzym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黑曲霉转化牛蒡子水提液中牛蒡子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ZJUT302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牛蒡子水提液中的牛蒡子苷,提高牛蒡子苷元的量。方法 A.niger ZJUT302在培养基成分为稻草粉50 g/L、麦麸15 g/L、大麦粉15 g/L、(NH4)2SO4 10 g/L、KH2PO4 0.5 g/L、MgSO4.7H2O 0.5 g/L,温度30℃,初始pH 5.0,添加0.1%聚乙二醇5000,摇床转速150 r/min的优化反应条件下转化牛蒡子水提液7 d。结果牛蒡子苷在初始浓度0.06 mmol/L时,转化率可达92.3%。结论本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牛蒡子生物炮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研究西瑞香素半乳糖化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按剂量10 mg·kg-1给予健康SD大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西瑞香素溶液、西瑞香素普通脂质体、西瑞香素半乳糖化脂质体,分别于给药5,15,30,45,60,120,240,360 min后采集大鼠全血和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脑、胸腺组织,采用HPLC测定血浆和各组织中西瑞香素的浓度。对比3组制剂,结果发现在不同时刻单位质量肝脏中西瑞香素的含量均以西瑞香素半乳糖化脂质体组为高;所有时间点西瑞香素半乳糖化脂质体对肝脏的靶向指数DTI值均大于西瑞香素普通脂质体,西瑞香素半乳糖化脂质体在肝组织的AUC0-6和Cm ax分别为西瑞香素溶液的2.23,5.22倍。表明西瑞香素半乳糖化脂质体能够在肝脏部位浓集,具有显著的肝脏靶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