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重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合.要充分认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长期性、艰巨性,必须分两阶段实施贫困地区发展目标.转移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一、宏观反贫困战略(一)在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中反贫困中国的贫困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这里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少数民族集中,人口素质差,社会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发育底。改革以来,国家投资重点东移,刺激了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投资减少,经济增幅缩小,东西部差距急剧扩大,已越过差距警戒线。西部的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反差十分突出。1980—1994年,东、中、西部的年均经济增长之比是19.88:16.20:15.78。199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20元,  相似文献   

3.
特殊类型地区依然是我国贫困的重灾区和扶贫主战场.研究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贫困状况及其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反贫困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要解决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发展问题,需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反贫困的区域新格局.增加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资金投入,围绕提高瞄准度和扶贫效率实现扶贫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该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研究制定新的十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规划中,应当专门研究解决少数民族贫困问题融资的特殊政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民族地区实施国际扶贫融资是中国减贫的关键措施之一,民族地区如何利用国际扶贫资金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国际组织的扶贫发展项目融资、国际援助资金来源多元化实践、民族地区利用国际扶贫资金存在的问题及民族地区利用国际扶贫资金的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寻民族地区实施国际扶贫融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反贫困的民族社会学思考——以川甘滇藏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困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长期蒙受贫困之苦 ,在反贫困的道路上 ,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贫困地区相继脱贫 ,走上了致富小康之路。但是 ,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一些老、少、边、山、穷的落后地区。据 1996年统计 ,到 2 0世纪结束 ,中国将解决 5 0 0 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 ,在这 5千万人口中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 1/2以上。由此看来 ,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比重大 ,是一个巨大而广泛的社会问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其贫困程度深 ,贫困面大 ,反贫困的条件差、能力弱 ,所以被视之为贫困的…  相似文献   

8.
丁国峰 《学术探索》2013,(12):73-77
反贫困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契合了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凸显了经济法社会责任本位的实质内容,亦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反贫困的嬗变历程表明贫困地区正在缩小范围,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形势仍然严峻,反贫困法律制度严重欠缺,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反贫困法律制度体系,确保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教育反贫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十五'计划中期的中国西部农村,哪些特征因素影响农户的贫困状况?选择什么样的反贫困战略?"通过对2004年2至4月进行的大型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将贫困线设定在每人每年637元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估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构成累积的贫困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教育反贫困"战略.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西部农村"十一五"期间"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集团化扶贫工程的设想贾晔贫困,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与帮助,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根源作深层次剖析,对扶贫的突破口进行探索,提出实施集团...  相似文献   

11.
基本公共服务减贫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反贫困的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均等化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发现,我国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十分滞后.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战略与社会发展战略不统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部分“卸责”、财政资源非平衡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减贫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率和贫困人口生产力水平、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发展能力、降低贫困地区的脆弱性、减少社会排斥来降低贫困发生率.建议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反贫困框架,不断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倾斜力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考核推动政府转型,同时将基本公共服务模块纳入贫困监测,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西部生态贫困、生态移民与社区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经济开发式的反贫困战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采取生态移民的反贫困策略;生态移民不仅仅是反贫困的一种策略,它也是反贫困过程中的一种社区运动过程,它涉及到社区重组、社区组合和社区嵌入;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社区运动存在着社区冲突,它影响到生态移民的稳定性;要解决生态移民过程的社区冲突,就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促进生态移民过程中的社区整合。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2—2017年西部12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不同分位数水平下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多维减贫效应。结果显示:多维贫困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扩大银行存贷不利于本地区多维减贫,提升保险密度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具有反贫困效应,提高证券化率对于贫困程度低的地区具有反贫困效应,邻近地区扩大银行存贷和提升证券化率有利于本地区多维减贫;政府支持、城市化、公共服务和西部大开发在越贫困地区减贫效果越好,地方政府财政扶贫存在一定的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社会贫困实质的制度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贫困和反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曾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策略.这些理论和策略对区域性缓解贫困、甚至彻底摆脱贫困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使全人类消失贫困.据世界银行报告,目前世界上仍有1/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中国也还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此,继续深入地研究贫困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尤其是从制度因素上探讨贫困和反贫困问题,就具  相似文献   

15.
国家社科基金 1998年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赵曦教授著《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4月出版。该书在全面总结 2 0世纪末中国农村反贫历程、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困难和障碍 ,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 ,着重围绕中国西部贫困扶贫攻坚战略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 ,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和研究。该书认为 ,中国西部的贫困问题具有自己强烈的区域性个性 ,表现出中国西部的特点、高原山区荒漠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讲,制度安排是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制度创新又对缓解和消除贫困有着决定性作用。面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制度缺陷成为当前制约反贫困行动的最大瓶颈,必须树立制度创新观念,从政府职能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教育卫生制度落实、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不断建设和完善反贫困制度体系,加速中国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17.
贫困文化视角下的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文化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精神原因。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想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实现农村富裕,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变革外,关键在于要解决农村的贫困文化问题,应当着力实施反贫困文化战略,帮助贫困人口重构反贫困文化的价值体系,探索反贫困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立足于民族村寨的特色经济发展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为表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既是民族乡村特色经济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和谐互动发展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至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如何缓解和消除这些弱小民族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21世纪反贫困行动的重要议题。作者描述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状况,分析了其贫困的原因,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贫困变动趋势、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贫困已经成为中国最突出的贫困问题,也是未来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尽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仍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部分且有集中的趋势,少数民族人口处于更严重的多维贫困之中.少数民族贫困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到收入差异扩大导致的经济增长“益民族”程度下降、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和民族经济生计特性的三重因素的制约.未来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贫困的特殊性,建立“亲民族”的扶贫政策,从多个维度进行扶持,以便可持续地减缓民族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