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为依据,以旋回地层学界面识别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为基础,对孤岛油田馆上段辅助标志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馆1 2砂层组有两个辅助标志层。测井资料的充分利用和首选对比标志的研究是寻找并确定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储层辅助标志层的两个重要环节。寻找并确定辅助标志层是河流相储层划分对比的关键,应当始终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属于河流相沉积,其纵向、横向相变迅速,砂体难以大面积追踪,本利用河流结构单元分析法、标准层与辅助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厚度”对比法,很好地解决了馆(1 2)地层的划分对比问题,其中馆(1 2)砂层组内辅助标志层的发现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根据结构单元分析、砂体的岩性特征、粒度特征、河流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以及河流曲率的计算,对馆(1 2)河流沉积的垂向旋回性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  相似文献   

3.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以下断层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研究区Ng下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渤南油源型断阶输导-断层封堵成藏模式,断块油气藏和与断层伴生的逆牵引微背斜构造油气藏是该区Ng下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该成藏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孤岛油田西南缘地区Ng下油气藏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国景星  李钧  王泽  龚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9):8148-8161
孤岛油田南区馆5-6砂层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有心滩、河道充填及溢岸砂。因河道频繁迁移摆动,砂体之间相互切叠,导致砂体内部构型复杂多变,严重制约了油田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剩余油挖潜,迫切需要开展构型的精细解剖,深化对单砂体的叠置关系及分布规律的认识。采用储层构型分析方法将辫状河砂体划分为6个构型级次,重点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及其内部级次进行构型解剖。依据河道砂体在垂向上切叠模式的差异,对辫状河道进行垂向分期。利用河间沉积、河道顶部高程差、测井曲线形态差异,横向上对单一辫状河道进行侧向划界。在经验公式的约束下,利用测井响应特征、相对高程、剖面形态、落淤层产状的差异,准确识别心滩位置和形态。对单一辫流带和心滩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稀井网条件下的单砂体识别经验公式。选取密井网井区典型的心滩进行实例解剖,分析不同类型心滩的沉积作用、厚度变化、发育位置和内部落淤层展布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不同类型心滩的判别和具有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并综合利用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粒度分析、铸件薄片、电镜分析等资料,对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油田研究层段属曲流河沉积,又可将其细分为4种亚相(河道亚相、河道边缘亚相、泛滥平原亚相及废弃河道亚相)和7种微相(河道砂坝微相、河道充填微机、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河漫滩地微机、河漫洼地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根据砂层划分结果,对其中4个砂层的沉积微  相似文献   

6.
济阳拗陷新近系馆陶组普遍发育河流相的观念由来已久,研究中重点通过连续取芯井的岩芯观察,以及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古生物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沉积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孤岛油田馆陶组仅仅普遍发育河流相的沉积观点,认为馆陶组下段不仅发育砾质辫状河沉积,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充填型浅水湖泊沉积体系;馆陶组上段初期发育辫状河、曲流河等河流相沉积,中晚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氧化型浅水湖泊以及浅水振荡湖泊沉积体系。湖相沉积模式在与油田生产密切相关的小层对比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7.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并综合利用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粒度分析、铸体薄片、电镜分析等资料,对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油田研究层段属曲流河沉积,又可将其细分为4种亚相(河道亚相、河道边缘亚相、泛滥平原亚相及废弃河道亚相)和7种微相(河道砂坝微相、河道充填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河漫滩地微相、河漫洼地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根据砂层划分结果,对其中4个砂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全面地进行了分析,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河流砂体形态、河流曲度等特征,对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馆(1+2)砂层组属河流相沉积,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其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馆(1+2)油藏主力油层仍是剩余油分布富集区,非主力油层则是剩余油分布高饱和度区;受注水波及程度和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储层内部垂向上形成中上部剩余油富集,而平面上低渗结构单元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剩余油富集。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曲流河相沉积模式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内部结构和宏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的空间运动规律,从而控制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近200口探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并利用该成果分析了长6;q小层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点。结果 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1-1、长61^1-2、长61^1-3、长61^2长62和长63等6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61^1-2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主力产层。结论 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济阳坳陷太平油田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太平油田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具有典型的网毯式成藏特点.作者运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太平油田馆下段成藏条件.馆陶组下段块状砂岩层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和连通性好,即所称的"毯".长期活动的义东断层连通了古近系烃源岩和"毯",是油气运移的网.由此建立了太平油田新近系地层超覆油藏模式,古地貌形态和砂岩分布特征控制了地层超覆油藏和小型披覆背斜油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砂体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短期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长8油组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基准面旋回分析和高分辨率地层格架的砂体等时追踪对比技术",分析认为西蜂油田长8油组砂体的等时对比模式有"等高程、非同期和异成因"和"非等高程、同期、异或同成因"两种.形成于快速湖进期的西峰油田长8油组厚层砂体,受控于基准面旋回的升降,是由不断向陆方向退缩、多种沉积微相砂体复合叠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相似文献   

14.
The mega-thick oil-bearing sandstone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Jurassic System in the Tula Basin, among which there are asphalt veins in fractures. The crude oil from oil-bearing sandstone and asphalt in the basin is mature, and similar to that of the Jurassic crude oil in the Qaidam Basin in geochemistry. The discovery not only shows that the Tula Basin can generate hydrocarbon and take on great exploration prospects but also ha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Qaidam Basin.  相似文献   

15.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amount of natural gascomponents and the carbon isotope as well as some otheranalysis data in Kela 2 gas fiel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ource,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natural gashave been discussed. The components of gas in the field tendto be "dry", and the drying coefficient is close to 1.0. Thecarbon isotope tends to be heavier, for instance, the averageof δ13C1 is -27.36‰ and that ofδ13C2 is -18.5‰.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humic natural gas in the Kuqapetroleum system comes mainly from Triassic and Jurassicsource rock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Jurassic source rocks tothe pool maybe is more than that of Triassic rocks. The maincause that the gas tends to be dry and bears heavier isotopecomposi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Kela 2 natural gas is the ac-cumulation of late production of humic source rocks, and itis affected by the abnormal high pressure as well. Consider-ing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and structural history, wecan regard the gas pool formation processes as twice fillingand twice adjusting (destroying), that is, the filling anddestroying process in the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 and thefilling and adjusting in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相似文献   

16.
以惠民凹陷大芦家临25-1断块馆二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河流相储层精细对比研究方法以及其沉积特征进行探讨。针对研究区开发中存在的小层对比不清,有利储层分布不明确的问题,以标准层划分层位,以沉积旋回法、河流叠加砂体对比原则划分沉积单元,建立精细小层对比格架;通过观察分析取心井岩石成分、沉积构造等一系列特征,结合测井曲线资料,揭示研究区内小层沉积微相及其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大芦家地区临25-1断块馆二上段小层叠加样式包括间歇叠加、连续叠加、侵蚀叠加三种类型;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发育点坝、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四种微相;早期主要是河道砂体沉积,点坝砂体连片分布,晚期北部的决口扇沉积发育较明显,二者为研究区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100多个高精度热电偶和20多个压力传感器,并利用HP3852A数据采集器和HP-9000计算机系统和相关的程序,实现了油藏物理模型本体内温度场和压力场的测量及其在电子计算机屏幕上的两维图像在线动态显示。实验结果及动态图像可以用多种方式保存。该方法为石油热采物理模拟提供了实时可视化研究的手段,并可以用于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