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援助制度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或社会的原因,这个群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法律对每位公民人权的保护都是平等的,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每位公民都可通过法律赋予的诉权,通过诉讼的方式寻求司法救济。然而,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只能依靠国家的法律援助实现自己的诉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又称为法律救助或法律扶助。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法律专业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它是法律的公证性的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重视和保护人权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梁桂芝 《理论前沿》2007,503(14):21-23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虽然同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确保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但由于两种制度实施的主体、审查程序、适用范围、条件等不同,造成两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协调、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两种制度的功能发挥,使受援人得不到全面、有效的法律帮助。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法,实现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保护问题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一定的客观原因,公法需要在当下的弱势群体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起到最直接性保护作用的是行政给付制度。本文试图在弱势群体公法保护的视野下,简介行政给付制度的现状,明晰其中的不足,并为其完善提出有益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与此相适应,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明显化,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对弱势群体实施医疗救助,是政府的职责所系。建立健全我国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快出台医疗救助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与弱势群体相对应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建立负责医疗救助政策实施和管理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项向社会弱者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重要制度,法律援助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所普遍采行。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定性法律援助是一个聚讼不已的问题。伴随着法律援助从个人慈善行为向国家制度的演化,权利论和责任论成为法律援助定性讼争的主要学说。究其实质,法律援助旨在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是对形式平等的一种理性反思,与20世纪70年代勃兴的发展权具有逻辑、历史和现实的契合性。作为发展权的具体表达之一,法律援助制度的良性运行依存于主权国家。从中国语境出发,理顺法律援助工作过程中的人、财、物关系、优化国家供给与社会供给、促进法律援助向公民法定权利的进化是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历代儒学大师一直以"仁"、"义"为儒家理论中心和实践终极目标。如果我们承认它具有普适性的话,那么,这种儒家的"仁"、"义"观适用于全民,无论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均应成为"仁"、"义"的受益者。在全社会提倡"仁爱"之心,并以"仁爱"之心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命运,这是通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的理论基础在于保障人的实质平等权和发展权,社会保障制度则以保障生存权为基础;弱势群体首先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它泛指那些在实现基本权利的手段上面临困难最大的群体;鉴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弱势群体保护制度在制度理念、基本原则和保护对象上存在差异,因此,社会保障对象与弱势群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网络环境加剧了现行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但并没有改变“以人为本”的法制观念对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的社会依据。文章以弱势群体中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为视角,就网络环境下我国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足与完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不作为是当前环境事件频发背后的普遍成因.本文选取“血铅超标事件”为样本,从环境保护作为义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赔偿范围、不作为违法性、因果关系、裁量收缩至零、与民事责任的分配处理等角度探讨政府环境保护义务不作为行政赔偿空间.  相似文献   

1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历经四年多的调研、座谈、论证、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于2011年1月21日颁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尽管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被征收人在征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权利,但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被征收人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对征收补偿中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还存在困境。就在条例实施之后发生的首例强拆事件就说明,制定出法律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有配套规定来具体化,规定征收补偿的正当程序,廓清公共利益的范围,对征收补偿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如何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农民权益遭到漠视和损害的根源不仅源于我国长期存在着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多年来农民问题上的政策偏差,而且源于对农民权益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着的法律上的缺位。完善农民权益保护及其法律援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要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急需从宏观立法支撑和法律援助的微观运作双重角度来构建我国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从宪法保障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宪法是保护人民基本权利的圣经,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保护方式是实现权利保障的根本基础.因此,从宪法保障的角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问题,对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诉讼救助制度是保障当事人接近正义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事人的一种诉讼权利。我国应建立相应的司法救助申请救济制度,对于驳回的司法救助的申请应允许当事人上诉。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活动,是既缓解了法律援助供需矛盾,又促进了法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但在组织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活动方面,目前存在着临时性、理论脱离实际、服务质量等有待提高的问题。把法律诊所直接建在社区,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模式案例,本文就探索实现法律援助与法学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反思,在对制度本身的功能定位基础上,以"流浪乞讨人员获得救助权"为视角展开分析,其结论是制度的完善应围绕获得救助权的保障和实现加以架构,合理界定权利主体和救助条件,明确救助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分类救助和先行救助,完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是犯罪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学者呼吁在我国设立对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但单一的经济补偿能否实现对被害人的有效救助值得怀疑.如果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视角来设计我国的被害人救助制度,则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救助目的,促使被害人重新复归社会.  相似文献   

18.
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是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而在弱势群体的诉讼保护方面,衡量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实现二者价值的最大化,以及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机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我国的司法救助并没有明确国家责任,难以担当起法律救济的重任。而刑事补偿制度明确了国家的责任,弥补了司法救助之不足,在与之相关的国家赔偿制度已经确立的前提下,其更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建构的必要性。其中,刑事补偿参与主体、补偿范围和标准、补偿程序和追偿程序的界定及设计是刑事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成为大家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然而,弱势群体的弱势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权利上,而且后者更为顽劣。文章是基于权利贫困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弱势群体保护的问题。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具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但由于政治制度、法律及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政府保护下仍存在“权利贫困”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