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掌握了全国政权。与此同时 ,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台湾建立了地方政权 ,继续与大陆对抗。这样 ,就人为地造成了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局面 ,台湾问题由此产生。新中国成立后 ,中共中央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来完成。20世纪50年代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中共的政策经历了从“武力解决”到“和平解放”的变化过程。“武力解决台湾”政策新中国成立后 ,中共中央主张武力解放台湾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49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发表《告前…  相似文献   

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掌握了全国政权。与此同时,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台湾建立了地方政权,继续与大陆对抗。这样,就人为地造成了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3.
易帜后蒋张在东北地方政权上的合作与争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易帜后到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南京政府对东北地方政权的机构、体制、人事等方面谋求染指和控制。张学良东北集团一方面适应南京政府的“统一”政策,对东北政权进行了某些改革;另一方面,将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南京的渗透、控制予以防范和抵制,并伺机加以扩展。二者在政权关系上总体是合作,也不乏明争暗斗。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集团和地方集团在利益、权力上的分配与争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在抗战前经受了严重的挫折,但战后,竟发展成为一支能够夺取全国政权的强大力量;而在30年代拥有中央政权的国民党,在战后却土崩瓦解了。对此,好多人认为是抗日战争救了共产党,如果再给国民党几年时间,蒋介石就会打败共产党,统一中国。这种观点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对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来说,抗战只不过是个外因,抗战推动共产党发展得更快,也正是由于在抗战中,国民党的统治弊端暴露无遗,从而加速了国民党的崩溃。但主要还是由于国  相似文献   

5.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全国性的反革命政变,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每当论及这一历史事件,人们总以为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随之在东南各省举行“清党”大屠杀,最后在南京建立反动政权。但历史的真相,却是蒋介石最早在福州发动“四·三”政变。当时的国民党报刊也公开认为,“此次清党运动以闽省为最早发动”,是所谓“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明确宣布,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1931年11月7日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第一次“开国大典”。共和国的主席是毛泽东。但这只是在全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预演。 18年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为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相似文献   

7.
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被迫“请假”离国,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限制共产党人的整理党务案,逐步掌握了党权、政权和军权。为了保证中国革命的健康发展,夺取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人曾团结合作,同蒋介石进行过几次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夺回了大部分党权和政权,但是,由于未曾触动蒋介石的军权,最终还是失败了。本文是对这几次斗争的一个历史概述。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文苑》2004,(7):10-15
毛泽东与蒋介石生前是对立的国、共两党领袖,他们都反对“台独”,主张祖国统一。但是,他们对于祖国统一的认识有根本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用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换言之,就是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认为美国的干涉是产生“台独”的根本原因,蒋介石则依赖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共同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反对“台独”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蒋介石把自己与美国捆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们,迎合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攻势,制造和传播了种种奇谈怪论,肆意诬蔑中国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硬说什么不把蒋介石打倒,让其领导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早就富裕起来了。果真如此吗?历史是最无情的,早以铁的事实做出了不容置疑的结论:在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并没有也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中国为什么没有也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呢? 第一,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并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立起真正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蒋介石所建立的南京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买办资产阶级和农村封建地主阶级是它的两个主要支柱。江浙财阀支持蒋介石建  相似文献   

10.
鏖战东山岛     
朝鲜战争一声炮响,使得风雨飘摇的台湾蒋介石政权得以暂时苟安。强大的美国第七舰队陈兵台湾海峡。我解放大军只好望洋兴叹。1953年,惊魂初定的蒋介石见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上打得难解难分,我军无力两线作战之际,遂又发出了“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梦癔。从哪里下手呢?他那阴鸷的目光盯住了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又与金门岛不远的东山岛。1953年7月16日凌晨,蒋军陆、海、空三军联合出动,向我仅有一团守军的东山岛发动突袭。蒋介石宿意东山岛,“金门王”衔命又出征1949年仓惶逃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陷入了一种风声…  相似文献   

11.
霞飞 《党史纵横》2004,(9):10-14
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虽然是一对对立的国共两党领袖,可是,在台湾问题上他们都反对“台独”。蒋介石曾多次打击“台独”势力,维护台湾的主权,毛泽东更是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台湾的努力。可是尽管如此,在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上,两人却有着根本的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蒋介石却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然而,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着共同性,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49年1月,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至1月21日,蒋介石在一片质疑声中无奈宣布下野,并有文告称:“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其职权。”而在这一时期上台的李宗仁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象征“罢了,和蒋介石共事多年,他深谙蒋介石“虚让实控”的政治伎俩。于是,李宗仁后来借口体恙就医,远走美国。5年后(即1954年),李宗仁被蒋介石免去副总统职务,成为一介平民。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了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闽变”政府在仓促中成立又在短短的时间里夭折,因此虽然提出要建立“生产人民之政权”,要“实现农工生产人民之彻底解放”,并制定了一套方针政策,但都没有来得及去落实。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所遗留的痕迹中看出,其所作所为是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南京政府有着质的不同,应该肯定其进步方面。这里仅从“闽变”政府注重人才培养和改革旧教育制度方面作一分析。1927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国民党两面性政策探源李瑗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内外政策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它在“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然而,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从宣布抗日起,其政策就具有两面性,即联共抗日和对日妥协...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究其原因,除了蒋介石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日三天就亡国”和“依赖国联公理裁决”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里的“攘外”即是对日军的侵略妥协退让;“安内”则是压迫各异己力量和民众的抗日运动,“围剿”苏维埃红军,而“剿共”被当作抗日的前提.“攘外必先安内”作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提出到确立,有个过程.早在1927年春,蒋介石与日本天皇互派心腹密谋,达成默契:蒋介石反共,日本支持蒋统治长城  相似文献   

16.
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蒋介石在北伐战争期间就开始秘谋“清党”,因为当时年轻的共产党政治上不够成熟,不能及时洞察其奸,以至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对于蒋介石的阴谋,并非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郭沫若对此就有清醒的认识,并进行了“笔伐”,他在 1927年初写下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中,第一个震聋发聩地喊出了打倒蒋介石的口号!  相似文献   

17.
《北京支部生活》2012,(9):31-32
历史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大肆屠杀。与此同时,北方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在北京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蒋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另行成立"国民政府",国内局势迅速逆转。全国由此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上海、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果断行动,才能挽救革命。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 “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至柔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会完成任务。”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 蒋介石此时确实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作为蒋介石首席秘书的陈布雷,当时由于身患“腹疾”而没有同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2月26日,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指使陈布雷篡改事实,把蒋介石被迫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过程篡改成蒋介石在西安“对张、杨的训话”。 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因翻墙逃跑而摔伤了腰。1937年1月2日,蒋去奉化溪口养病。在奉化,他又要求陈布雷按他的口径去撰写《西安蒙难记》。蒋介石说:“布雷先生,回京以后,许多中外人士常询问蒙难经过,你能否费心代劳?”陈布雷回答说:“布雷没有随同前往,情况不明……”不等陈说完,蒋即插上去说:“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你不必推辞。”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矛盾和国内各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之下,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并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率先实现了“三三制”政权结构.“三三制”政权在全国率先举起了民主政治的旗帜,这时于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都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三三制”政权的过程中,始终能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体现民主平等思想,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对新时期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