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RP、FSH等临床检验指标水平与急性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科收治的7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研究组)和5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血清指标等水平差异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空腹血液相关检验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检者(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时空腹血液相关检验指标水平随着急性颅脑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入院GCS评分、伤后入院时间、血清CRP、FSH、LH D-二聚体及血糖水平(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GCS评分≤8分、伤后入院时间6 h、CRP35.0 mg/L、血糖10.0 mmol/L、FSH12.0 U/L、LH22.0 IU/L及D-二聚体1.0 mg/L均是影响研究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RP、FSH等血清指标水平可反映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伤后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FIB、D-二聚体含量和DIC评分,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伤后3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对凝血功能与患者伤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脑外伤重型组的PT较轻型、中型组显著延长,D-二聚体含量及DIC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与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149例)相比,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49例)的PT、APTT明显延长,血小板数减少,D-二聚体含量和DIC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PT延长、D-二聚体含量2 mg/L及DIC评分≥5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的损伤程度、预后有显著关系;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患者的伤情判断、预后转归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凝血指标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检测140例于伤后24 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dimer)、血小板计数(P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 score),运用非参数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 GCS对急性硬膜外血肿(EDH)、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脑挫伤的预后判断均有影响(P<0.001).FIB含量、DIC评分只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组预后判断有影响(P<0.001),本组D-二聚体≥5 mg/L死亡率100%.结论 凝血指标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IC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差.可作为颅脑损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策略(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并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32例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前GCS评分,及术后24小时GCS评分,并对存活患者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了随访,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统计分析显示血肿量、血肿破入脑室、中线移位大于10mm、术前GCS评分和手术时机5个变量均与预后相关,而与年龄、术后24 h的GCS评分以及手术方式无显著关系。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均是治疗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患者预后与血肿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移位程度、术前GCS评分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无创颅内压(ICP)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急性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28 d的结局分为存活组87例和死亡组23例,分别对比2组患者入院后第12、24、48、72 h的ICP值,同时分析ICP值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FVEP各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弹值、WBC、中线移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 在入院第12、24、48及72 h存活组患者的ICP值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 在入院第12 h存活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P<0.05),APACHEⅡ评分、FVEP各波潜伏期(P2、N2、P3、N3)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 在入院第12 h HICH患者的ICP值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72,P<0.05),与APACHEⅡ评分、FVEP各波潜伏期(P2、N2、P3、N3)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5)。结论 通过监测HICH患者的ICP值能够密切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额叶挫裂伤后病情恶化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手术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7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84例双额叶挫裂伤患者,分析病情恶化和病情稳定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引起病情恶化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对病情恶化患者采取手术干预,并比较病情恶化组和病情稳定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 病情恶化组的年龄、多处受伤比例、入院时ICP和D-二聚体水平较高,入院时GCS较低(P<0.05); 病情恶化组的挫裂伤体积、中线移位距离和合并双侧血肿、颅骨骨折的比例显著高于病情稳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低GCS评分、高ICP,挫裂伤体积、中线移位和合并颅骨骨折是双额叶挫裂伤患者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病情恶化组术后与病情稳定组的1年病死率(8.70% vs. 5.26%,P>0.05)和预后不良率(23.68% vs. 28.26%,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 入院时低GCS评分、高ICP,挫裂伤体积、中线移位和合并颅骨骨折是双额叶挫裂伤患者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高危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01—2014-02收治的急性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血浆PT、APTT、TT、Fbg和D-二聚体,分析GO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指标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与伤情(GCS评分)、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 GOS评分不同组间T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性颅内出血者P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GCS评分越低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组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PT、APTT、TT、Fbg和D-二聚体能较好反映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状态,其中D-二聚体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指标。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预后越差,其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出血量30~6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保守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手术组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含量、GC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于出院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 入院时2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入院后1d、3d、1周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低于保守组(P〈0.01);入院后3d、1周手术组GCS评分高于保守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1.0369,P=0.0045);入院后2周、4周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保守组(P〈0.01);出院后6个月,手术组恢复优良率优于保守组(χ^2=4.4643,P=0.0346)。结论 对于出血量30~6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显微手术能够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并通过下调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保护神经细胞,临床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57例经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出血量、中线移位、脑室出血]与其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GCS评分、血糖、血肿量中线移位及脑室出血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 ~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血肿量及脑室出血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 <0.05 ~0.005).结论 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GCS评分、出血量及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8-10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AIS患者,根据rt-PA治疗5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的差值(ΔNIHSS)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比较2组基础信息、血液生化指标、血压和入院时NIHSS评分等。记录rt-PA治疗后预后不良率,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可能影响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89例患者被归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25例患者被归为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2组糖尿病患病率、年龄、入院时NIHSS得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入院NIHSS评分较高和D-二聚体水平高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90 d后预后不良者为15例,预后良好者99例,后者的D-二聚体显著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入院NIHSS评分较高和D-二聚体水平高是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AIS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影响微创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因素,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以70例接受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出院时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分为良好组38例和不良组32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体重指数、血肿量、破入脑室、中线移位、并发症等是影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显微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t/χ~2=6.428、6.660、4.732、11.424、7.852、4.317、4.23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破入脑室是影响HICH患者微创术预后的主要因素(95%CI分别为1.425~1.803、0.534~1.152、0.227~1.118、1.063~1.391,P0.05)。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GCS评分较差、破入脑室、血肿量较大的患者要给予特别关注,以改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二聚体的含量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CSDH 患者血肿液和血清中VEGF、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血肿液中VE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 <0.001).结论 VEGF、D-二聚体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6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并于发病30 d时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定预后。对不同预后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30 d时,mRS评分0~2分(预后良好组)342例;mRS评分3~6分(预后不良组)33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386.56±31.22)μ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379.84±33.71)μg/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23,95%CI:1.537~3.862,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脑中线移位以及脑疝和脑室积血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28例预后良好,预后不良的32例经单因素分析,与患者的年龄、术前GCS评分、年龄、脑内血肿量、脑出血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关系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血肿量及脑室积血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GCS评分、出血量及脑室积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影响。方法将90例出血量30~60 m 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保守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手术组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含量、GC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于出院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入院时2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组入院后1 d、3 d、1周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低于保守组(P<0.01);入院后3 d、1周手术组GCS评分高于保守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1.0369,P=0.0045);入院后2周、4周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保守组(P<0.01);出院后6个月,手术组恢复优良率优于保守组(χ2=4.4643,P=0.0346)。结论对于出血量30~60 m 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显微手术能够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并通过下调血清中S‐100β蛋白含量保护神经细胞,临床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AHCH)患者血清gaspase切割的细胞角蛋白18(CCCK-18)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AHCH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CCK-18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CCCK-18水平;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亚组(mRS>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CCK-18水平(245.47±52.84)U·L~(-1)明显高于对照组(81.90±35.73)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83,P=0.000)。预后不良亚组NHISS评分、血肿体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CCK-18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血清CCCK-18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CCK-18与AHCH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脑梗死组50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为本院同期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一般情况;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 5)。有意识障碍者和高血压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和正常血压组。随访3个月时,10例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增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脑梗死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值.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 r=0.535,P=0.001). 结论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纳入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LAA)、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AO)、心源性脑栓塞(CE)以及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检测所有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含量,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BNP水平明显高于非CE组(P0.05),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非CE组(P0.05);非CE各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组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7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型脑梗死患者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且脑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血浆BNP与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4例,比较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在性别、年龄、HICH知识知晓、高血压病程、心脏病史、家族性脑出血史、糖尿病、出血部位、血肿量、破入脑室、入院GCS评分、就诊时间、肺部感染间的差异,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30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4例,预后不良120例,其中死亡31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性别、高血压(≥10a)、血糖(8mmol/L)、HICH知识知晓、血肿量、破入脑室、入院GCS评分、就诊时间及肺部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血肿量及入院GCS评分为高血压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性别、血肿量及入院GCS评分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