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及Bax和Bcl-2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发生跨突触变性死亡,近年的研究采用末端生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证实凋亡是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方式。Bax和Bcl-2是一对作用相反的凋亡调控蛋白,在病理状态下神经元凋亡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拟观察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Sigma-1受体的作用以及Sigma-1受体对P2X3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7周龄,体重180~2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和Sigma-1受体拮抗剂BD-1047组(BD组),每组16只。鞘内置管后1 d, Sham组只游离右侧坐骨神经主干不结扎,CCI组、BD组制备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天起,每日上午08:00 Sham组和CCI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30μl, BD组鞘内注射120 nmol BD-1047 20μl+生理盐水10μl,连续14 d。于模型制备前1 d、模型制备后l、3、7、10、14 d鞘内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于模型制备后7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gma-1受体和P2RX3受体蛋白含量。CCI组于模型制备后7、14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Sigma-1受体、P2X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病理性痛等慢性疼痛状态可导致脊髓背角一系列神经递质和神经递质受体系统发生改变。GABAB受体的改变能影响机体GABA能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痛觉信息在脊髓背角的整合、传递和调控。GABAB受体以其两个亚型(GABAB1、GABAB2)的异二聚体形式存在并发挥功能[1,2]  相似文献   

4.
吗啡常用于中度及重度疼痛的治疗,疼痛患者中很多与神经病变有关。阿片类药物镇痛的主要机理是脊髓背角的传入纤维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的突触前抑制。外周神经损伤后,部分伤害性感觉初级传入纤维发生变性,导致其中枢突触前膜上的阿片受体消失,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应随之减弱。阿片类药物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副作用,因此,阿片类药物常常与其它类镇痛药联合应用,以发挥其最大的镇痛效应,以降低副作用。鞘内注射乳铁蛋白混合吗啡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外周炎症性痛大鼠产生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压氧后处理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作用,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手术组(CCI组)和高压氧治疗组(HBO组),每组10只。HBO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高压氧治疗,连续7d,1次/天。S组和CCI组单纯放入氧舱100min而不接受治疗。于术前1d、术后1、3、5、7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7d取材,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脊髓Wnt3a、β-catenin分子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脊髓Wnt3a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3、5、7dCCI、HBO组MWT明显低于,TWL明显短于S组(P0.05)。术后1、3、5、7dHBO组MWT明显高于,TWL明显长于CCI组(P0.05)。术后7dCCI组大鼠脊髓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组和HBO组(P0.05)。术后7dCCI组大鼠脊髓背角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组和HBO组(P0.05)。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Wnt3a蛋白的表达情况,与Western blot所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相同。结论高压氧后处理能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脊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CCL2)及其受体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avulsion,BPA)诱发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BPA-NP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在三种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脊髓水平致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 大鼠24只,体重150g~200g,随机分为4 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CCI 组、SNL 组和 SNI 组。对照组不实施手术;CCI、SNL、SNI 组分别于左侧制作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模型(CCI)、脊神经结扎模型(SNL)和保留性脊神经损伤模型(SNI)。术前3d 至术后15d 隔日使用机械刺激测定术侧后爪50%缩爪阈值。术后15d 测痛后,用多聚甲醛灌注大鼠,取L_(5,6)脊髓,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用抗原癌基因蛋白 c-Fos、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OX-42)抗体分别检测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况。结果术后7d CCI、SNL、SNI 组术侧50%缩爪阈值均达到最低值,并维持至术后15d;术后15d,对照组、CCI 组、SNL 组和 SNI 组50%缩爪阈值分别为14.1±1.5、2.6±0.5、1.5±0.6、(0.8±0.4)g,大小顺序依次为对照组、CCI 组、SNL 组、SNI 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CCI、SNL 和 SNI 组Ⅳ~Ⅵ层 c-Fos 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脊髓背角Ⅰ或Ⅱ层星形胶质细胞及Ⅰ~Ⅳ层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升高(P<0.05), 但 CCI、SNL 和 SNI 组间脊髓背有Ⅳ~Ⅵ层 c-Fos 阳性神经元数量、术侧脊髓背角Ⅰ或Ⅱ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及Ⅰ~Ⅳ层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中脊髓背角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况一致,提示其在脊髓水平致痛机制相似。  相似文献   

8.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P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调节有关。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体内通过自身极化和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参与神经损伤后的外周及中枢敏化形成过程,促进NP的发展。文章对巨噬细胞在N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研究巨噬细胞在NP形成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的改变。方法体重180~2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3d(D3)、7d(D7)、14d(D14)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外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同样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神经。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7、14天及假手术后第3天以Von Frey纤维测定机械痛阈并进行术前术后及组间比较;之后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及假手术后第3天断头处死,取患侧L4~L5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并比较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量。结果7d组及14d组大鼠术后机械痛阈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其患侧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3d组大鼠术后机械痛阈及患侧脊髓背角NR2B蛋白表达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脊髓背角的NR2B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此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导致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T型钙通道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T型钙通道阻滞剂米贝地尔对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CCD)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探讨T型钙通道在脊髓水平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Ⅰ组)、CCD组(Ⅱ组)、CCD+生理盐水组(Ⅲ组)、CCD+米贝地尔50μg组(Ⅳ组)、CCD+米贝地尔100μg组(V组)、CCD+米贝地尔200μg组(Ⅵ组)。鞘内置管后5d制备CCD模型,Ⅲ~Ⅵ组在CCD后5d,分别鞘内单次注射米贝地尔50、100、200μg 10μl。记录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结果Ⅱ组从CCD后1~21d形成了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鞘内注射米贝地尔50、100、200μg减轻了CCD诱导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结论T型钙通道在脊髓水平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研究表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元功能调控起重要作用,并可影响脊髓背角伤害性信号的传递进而参与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中枢敏化过程. 目的 探讨NP状态下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内容 分别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胞外分子机制和胞内分子机制两方面就与此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趋向 小胶质细胞在NP中的作用将继续成为疼痛研究的热点,对小胶质细胞的深入研究可能使NP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表达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 ~ 250 g.取48只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NP组、NS组和M组采用坐骨神经环形结扎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只分离坐骨神经后逐层缝合.M组于结扎坐骨神经前ld开始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NS组鞘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7d.于结扎坐骨神经前1 d(T0)、结扎后1 d(T1)、3 d(T2)和7 d(T3)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于T3痛阈测定结束后断头处死大鼠,取L4.5脊髓背角组织,分别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CD46、CD55、CD5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NS组和M组T1-3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T3时脊髓背角CD46、CD55、CD59蛋白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与NS组和NP组比较,M组T2.3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T3时脊髓背角CD46、CD55、CD59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 脊髓背角膜结合补体调节蛋白表达下调,补体异常活化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术后脊髓背角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活化水平的变化,探讨p38MAPK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4)、假手术组(n=14)和CCI组(n=42)。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建立CCI模型,通过von Frey纤维测定大鼠神经结扎侧后足缩足反射阈值(MWT)。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3 d,CCI组于术后3、7、14 d各随机处死8只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总p38MAPK(t-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阳性细胞和总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率。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3 d,CCI组于术后3、7、14 d各处死6只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t-p38MAPK和p- 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各时点MWT降低(P〈0.05或0.01),t-p38MAPK阳性细胞率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38MAPK阳性细胞率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p38MAPK活化水平增加,p38MAPK通路激活,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加曲马多对脊神经部分结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建立脊神经部分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后,随机分为十组(n=8):对乙酰氨基酚40mg/kg(Ⅰ组)、80mg/kg(Ⅱ组)和160mg/kg(Ⅲ组),曲马多5mg/kg(Ⅳ组)、10mg/kg(Ⅴ组)和20mg/kg(Ⅵ组),对乙酰氨基酚40mg/kg加曲马多5mg/kg(Ⅶ组),对乙酰氨基酚80mg/kg加曲马多10mg/kg(Ⅷ组),对乙酰氨基酚160mg/kg加曲马多20mg/kg(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Ⅹ组)。采用热辐射法和vonFrey细丝法分别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痛阈值(MWT)。结果与Ⅹ组相比,除Ⅰ、Ⅱ、Ⅲ、Ⅳ组大鼠TWL和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的TWL和MWT均显著延长或增大(P<0.05或P<0.01);与Ⅳ、Ⅴ、Ⅵ组相比,Ⅶ、Ⅷ、Ⅸ组的TWL和MWT均显著延长或增大(P<0.05或P<0.01)。结论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加曲马多对脊神经部分结扎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具有协同的抗伤害感受性作用,对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 g~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组(CCI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2 Hz穴位电针组(LEA组)于坐骨神经结扎(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后第4天开始电针治疗,刺激大鼠术侧足三里-阳陵泉穴,频率2 Hz连续波,强度≤1.5 mA,每天1次,30 min/次,连续6d;15 Hz穴位电针组(HEA组)电针频率为15 Hz,余同LEA组;2 Hz非穴位电针组(NA-LEA组)电针刺激大鼠术侧足三里-阳陵泉旁5mm非穴位点,余同LEA组;15 Hz非穴位电针组(NA-HEA组)电针刺激大鼠术侧足三里-阳陵泉旁5mm非穴位点,余同HEA组.各组术前1 d(T0)和术后3、5、7、9 d(T1-4)测定大鼠后肢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于术后第10天处死大鼠,取右侧L4-6脊髓节段,Western-blot和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法分别检测大鼠脊髓P2X3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其余各组MWT和TWL降低(P<0.05),脊髓P2X3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与CCI组比较,LEA组和HEA组T2-4时MWT和TWL升高(P<0.05),脊髓P2X3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与LEA组比较,T4时HEA组MWT和TWL升高,脊髓P2X3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增多(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阳陵穴可明显增加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紫杉醇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约300 g,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紫杉醇溶媒组(B组)和紫杉醇组(C组)。分别于腹腔注药前1 d、注药后3、5、7、9、11、14、18、21 d检测大鼠机械缩爪阈值。腹腔注药前1 d、注药后7、14、21 d每组各处死大鼠4只,取脊髓腰膨大背角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5-HT含量。腹腔注药后14 d取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病变情况。结果与注药前1 d比较,C组机械缩爪阈值从紫杉醇注射后7 d开始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注药后21 d达最低值(P<0.05),且显著低于A、B组(P<0.05)。坐骨神经超微结构C组纤维髓鞘板层结构松散,排列紊乱、肿胀变形、厚薄不均,A和B组大鼠坐骨神经未见异常。C组脊髓背角5-HT含量注药后7 d开始显著升高,并持续至注射后21 d达最高值(P<0.05),且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大鼠脊髓背角5-HT含量与机械缩爪阈值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0.981,P<0.05)。结论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5-HT含量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了紫杉醇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白细胞介素(IL)-33和ST_2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190~240g,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组)、同侧电针组(SE组)和对侧电针组(VE组)。建立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模型,SE组和VE组大鼠分别对右侧肢体和左侧肢体的阳陵泉穴和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7d(T_1)、治疗后3d(T_2)和治疗后7d(T_3)测定四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_3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IL-33和ST_2表达。结果与T0时比较,T_1~T_3时MC组、SE组和VE组大鼠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P0.05);T_1时MC组,T_1~T_3时SE组和VE组大鼠MWT明显低于Sham组,T_1~T_3时MC组、SE组和VE组大鼠TWL明显短于Sham组(P0.05);T_2、T_3时SE组和VE组大鼠MWT明显高于,TWL明显长于MC组(P0.05)。MC组、SE组和VE组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IL-33 mRNA和ST_2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ham组(P0.05);SE组和VE组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IL-33mRNA和ST_2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C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明显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可能通过抑制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IL-33和ST_2表达,阻断IL-33/ST_2介导的炎性反应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对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模型组(F组)、生理盐水组(NS组)及吗啡组(M组)。鞘内置管后5d,F组、NS组及M组大鼠于左后足掌部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μl,注射福尔马林前30min,NS组鞘内注射20μl生理盐水,M组鞘内注射10μl(10μg)吗啡和10出生理盐水,C组不给任何处理,采用疼痛加权评分评价疼痛行为学。F组、NS组及M组于注射福尔马林后24h,C组于鞘内置管后6d处死大鼠,取L5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OX-2表达。结果吗啡可减轻福尔马林炎性疼痛;与C组比较,F组、NS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增加(P〈0.01);与F组、NS组比较,M组脊髓背角COX-2表达降低(P〈0.01)。结论鞘内注射吗啡可抑制福尔马林炎性疼痛引起的脊髓中COX-2表达增加,可能与吗啡的抗伤害和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脊髓背角中神经型(nNOS),诱导型(iNOS)和内皮型(eNOS)三种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方法 雌性SD大鼠20只,150~200 g,随机均分为坐骨神经保留性损伤(SNI)组和对照组.SNI组大鼠于左后肢制备SNI模型,对照组大鼠暴露坐骨神经后立即缝合手术切口.术后观测疼痛的变化,于术后第14天断头处死大鼠,截取L4~6段脊髓,分离左右侧脊髓,于-80℃储存.SNI组和对照组各取5只大鼠脊髓,RT-PCR技术扩增nNOS、eNOS和iNOS片段,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比较SNI组与对照组NOS表达的相对差异.取两组另外5只大鼠脊髓冰上迅速匀浆,均取40 μg的蛋白,分别检测组成型NOS(cNOS,即nNOS和eNOS)和iNOS的活性.结果 SNI组手术侧nNOS、iNOS的mRNA表达均高于SNI组非手术侧和对照组手术侧(P<0.05),而eNOS的表达在SNI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和对照组手术侧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NOS亚型催化活性检测显示SNI组手术侧iNOS和cNOS的活性均高于SNI组非手术侧和对照组手术侧(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脊髓背角中iNOS的表达及其合成NO的活性均增加,可能促进了疼痛的发生,nNOS在疼痛中可能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