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探讨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研究病例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125例,起源于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21例;在Carto系统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和/或左心室流出道三维解剖图,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对所有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与成功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 21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17例,右冠窦2例,无冠窦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右束支阻滞图形7例为A组,左束支阻滞图形14例为B组.A组ASC最早激动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earliest ventricular activation,EVA) 22 ~ 34(27.4±4.6)ms,B组右心室流出道EVA:22~38(27.4±5.2)ms,主动脉窦内EVA:18 ~40(25.9±6.0)ms,其中9例激动时间右心室流出道较冠状窦内提前,右侧起搏标测相似度90%以上.有17例患者在靶点处标测到峰电位,有19例患者在靶点附近标测到舒张期电位,舒张期电位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0~ 1.5 cm2.16例记录到峰电位和舒张期电位,由Carto系统可见峰电位位于舒张期电位区域边缘,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1例记录到峰电位但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峰电位处消融成功,3例只记录到舒张期电位,在舒张期电位区域内消融成功,只有1例既无峰电位又无舒张期电位.结论 峰电位与舒张期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aSO起搏标测软件(CARTO3,美国强生公司)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PVC)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RVOT PVC患者共21例,入选患者同时行激动标测和PaSO起搏标测。将激动标测最早点定义为A点,PaSO起搏标测相似度软件评分最优点定义为B点,消融有效点定义为C点。比较两种标测方法指导RVOT PVC射频消融治疗的准确度。结果患者术中激动标测取点数为(11.0±5.0)个,激动顺序标测显示最早激动部位电位提前体表QRS时限15~36 ms(27.3±5.6)ms。PaSO起搏标测取点数为(10.0±5.0)个,起搏标测最优点与自发PVC QRS相似度为94.3%~99.2%[(97.4±1.5)%]。激动标测和PaSO起搏标测在判断PVC内膜靶点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间距(5.9±3.1)mm比BC间距(5.1±2.7)mm,P=0.320]。激动标测最早点与PaSO起搏标测最优点之间的中位距离为7.7(2.6,16.7)mm。结论 PaSO自动匹配起搏标测软件指导RVOT PVC射频消融靶点的准确度不劣于激动标测。基于自动匹配运算的PaSO起搏标测软件不受术中PVC负荷的限制,可以客观、准确、快速地定位PVC起源点,从而实现PVC精准消融。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1例起源于主动脉窦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的心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PVC的特点,测量V1或V2导联r波时限和振幅,计算r波与QRS波时限的比值及r波于S波振幅的比值。术中行主动脉窦内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PVC起源部位,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辅助定位后行RFCA。结果11例均有频发PVC,5例有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导联呈rS型,胸前导联多移行于V3以前,V6导联多呈Rs型或无S波。V1导联r波时限(84.6±9.8)ms,占QRS波时限的50%以上;r/S振幅比值0.72±0.31。有效消融靶点局部电图V波较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明显提前(35.6±8.9)ms,有效靶点放电2~8 s见PVC减少至消失。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的PVC其下壁导联QRS波呈R形且高大直立,V1或V2导联r波时限宽(〉50%同导联QRS波),r波振幅高(〉30%同导联S波);主动脉窦内PVC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20极标测电极(DD电极)指导左室乳头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射频消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阜外医院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间11例左室乳头肌起源的频发室早患者,按照标测方法分为DD标测组(6例)和传统4极消融导管逐点(PBP)标测组(5例),确定理想的室早起源靶点后进行放电消融。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资料以及术中参数,观察两种标测方法随访期的消融成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左室乳头肌频发室早患者,年龄41±18岁,男性5例(45.5%),平均24h室早负荷18.6%±8.2%。与PBP标测组相比,DD标测组总手术时间(95.8±7.4 vs. 141.2±12.3min)、消融时间(6.1±3.0 vs. 15.8±4.7min)、射线曝光时间(14.2±1.5 vs. 24.4±5.4min)明显缩短,消融点数(6.8±1.9 vs. 14.8±3.6个)明显减少,室早时靶点局部V波领先体表室早QRS间期(37.8±7.2 vs. 25.4±2.8ms)明显提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DD标测组未发生标测及消融相关并发症,而PBP标测组术中出现1例心包积液。随访15.1±1.3月,DD标测组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后均无室早再发,成功率为100%,而PBP标测组3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60%。结论:DD电极可易化左室乳头肌室早射频消融,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X线曝光,随访期消融成功率均较高,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临床也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后者因其预后良好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不主张治疗〔1〕。然而 ,对有些症状明显、精神紧张 ,且药物效果不好或不愿长期用药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 ,许多学者采用射频消融术取得良好效果〔2~ 4〕。我院为 8例单形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住院的 8例患者中 ,男 2例 (左、右室流出道各 1例 ) ,女 6例 ( 5例右室流出道 ,1例左室流出道 ) ;平均年龄 ( 4 2± 7)岁 ,平均病程 ( 5± 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交界区(AMC)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以及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起源于AMC位置室性期前收缩的心律失常患者,收集心电图以及三维标测图,总结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结果 3例患者X射线下左前斜体位,经三维标测系统标测后确定AMC为激动最早处,3例成功消融,冷盐水灌注大头消融有效,安全,术后即刻室早消失,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心电图特点:V1~V6导联呈R或Rs形,胸导联无移行;电轴右偏;Ⅱ,Ⅲ,a VF导联呈高R波。三维标测AMC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均位于主动脉瓣下,X线与三维标测图左前斜位能明确显示靶点与二尖瓣毗邻关系,且10 ms激动区域为长轴横向。结论起源于AMC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Ⅱ,Ⅲ,a VF导联呈高R波,胸导也呈R或Rs波。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起源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体表心电图(ECG)特征,及应用非接触标测技术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选择8例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患者,分析12导联ECG特征,并分析采用Ensite array球囊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8例患者中,最早激动点均位于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其12导联ECG中Ⅰ、aVL、V5、V6导联均呈振幅较高的R型,V1导联均呈QS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多在V3~V4导联之间。其中7例成功消融,另1例因距离His束太近,放电时出现Ⅰ°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8例均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成功消融的7例随访了3~23(12±7)个月,无PVCs恢复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右室间隔部His束附近的PVCs具有其特征性,非接触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此类PVCs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 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 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病例1为外科术后心房扑动患者,男性,52岁,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于1993年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成形术。入院前40 d,患者突发心悸症状,自觉心律不齐,查心电图提示为心房扑动,口服美托洛尔和胺碘酮治疗心悸症状稍有好转,但心电图仍显示为心房扑动。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增大(内径47 mm),左室(内径43 mm)及射血分数(60.7%)正常,机械瓣瓣膜功能未见异常,主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消融靶点心腔内电图及新发的舒张期电位(NEDP),评估NEDP在室性期前收缩成功消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分析消融过程靶点电图,探讨NEDP的振幅、持续时间及消融后的反应。结果:47例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手术成功44例(93.6%)。11例(25.0%)患者消融过程中出现NEDP,其中7例患者舒张期电位引出室性期前收缩,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63±8) ms。11例患者在NEDP附近消融,射频消融术均成功。成功消融后,3例(27.2%)患者舒张期电位振幅下降,8例(72.8%)患者舒张期电位消失。结论:25.0%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消融过程中能记录到NEDP,该电位可能表示缓慢传导区域,对室性期前收缩成功消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室性期前收缩(VE)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连续36例频发、药物难治性、症状明显的顽固性单源性VE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标测方法采用联合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同时结合试消融法指导标测,术后1月进行随访。结果:即刻成功率为8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月时成功率为83%。结论:对于顽固性单源性VE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流36例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结果及随访观察。结果36例患者中35洌消融治疗后期前收缩完全消失.成功率97.2%(35/36),其中11例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存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手术时间为(77.1±18.3)min,消融时间(356.4±127.4)s,术中、术后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1例复发,复发率2.9%(1/35).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事流叶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手术并发症少,远期效果较好.对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选择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房室瓣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是室性期前收缩(PVCs)较常见的好发区域,来源于此的PVCs心电图有其特有特征。熟悉心脏房室瓣环解剖结构、通过体表心电图特点对瓣环PVCs做出具体定位判断。通过有目的、有重点地在感兴趣部位进行仔细标测,射频导管消融对来源于此的PVCs有良好的疗效。现对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的解剖特点,心电图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8例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行消融治疗,并分析其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根据X线影像定位,起源于三尖瓣环侧(游离)壁6例、三尖瓣环前间隔1例、二尖瓣环前侧壁1例。结论消融治疗瓣环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掌握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需要准确和安全。本研究尝试采用EnSiteNavX标测技术对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进行消融。方法运用NavX标测系统构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开口的三维电解剖及激动顺序图,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NavX导航的准确性。结合传统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24例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结果24例均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内起源16例,右冠窦内起源4例,左、右冠窦问起源4例,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分别为(56.1±18.3)min、(11.2±6.8)min。1例患者消融前发现合并左旋支中段狭窄,消融术后成功行支架术。平均随访(16_+12)个月,1例室速患者有室早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NavX标测技术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的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16.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亦不少见.其出现使起搏心电图的表现更为复杂,但也为分析起搏心电图提供了线索.本文主要讨论在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正常时,临床中常见起搏模式下室性期前收缩对起搏心电图的影响以及起搏器针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长程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选室性期前收缩患者98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82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10例,左心室流人道室性期前收缩6例,分别采用起搏或起搏与激动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对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有90例,好转有6例(再次手术成功5例,1例室性期前收缩较前减少),手术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个月入院。入院心电图提示右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经桡动脉途径消融治疗成功,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生任何血管并发症。在消融后的6个月随访中室性心律失常未再发。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7岁。主因阵发性心悸6年收入院。心电图A显示:P_(1、Ⅱ、aVF、V_4~V_6)直立,P_(aVR)倒置,频率82次/min,第1、  相似文献   

20.
心室除极前电位对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意义任自文,宋有城,朱俊,袁贤奇,齐向前,李建冬,胡桃红,康连鸣在5例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RFCA)靶点标测时,有4例在QRS波前记录到一锐利电位,我们称其为心室除极前电位(PVDP),在记录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