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麻疹、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麻疹、风疹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2013-2020年平顶山市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1 026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数分别为362例和28例,阳性率为35.28%和2.73%,其中麻疹阳性率最高年份为2014年(57.67%),风疹为2019年(14.81%)。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主要分布于叶县和鲁山县,占34.46%,不同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3,P<0.05)。麻疹高峰为2-5月(70.72%),风疹高峰为4-5月(39.29%)。麻疹IgM抗体阳性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岁以下,占57.18%,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5,P<0.05)。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在有免疫史、无和不详这三组人群中分别为15.32%、54.25%和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9,P<0.05)。结论 平顶山市麻疹、风疹血清IgM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乡市2010 - 2019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情况,掌握其流行情况,进而科学防控麻疹、风疹。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新乡市2010 - 2019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 - 2019年共检测1 272例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数分别为454例和20例,阳性率为35.69%和1.57%。麻疹发病时间高峰在每年3 - 6月。发病4~28天血清中麻疹IgM阳性率高于发病0~3天。麻疹IgM抗体阳性率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35,P = 0.851)。麻疹IgM抗体阳性年龄组主要分布在0~8月、8月~3岁和18~40岁,占比分别为31.94%、28.19%和21.37%,且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378,P = 0.000)。不同人群中麻疹阳性率较高分布在家政家务人员、职员和农民中,分别为60.87%、57.14%、4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907,P = 0.000)。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这三组人群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44%、52.17%和31.48%,三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4.956,P = 0.000)。麻疹阳性病例地域分布主要集中于辉县和辖区外,分别为168例和116例,分别占37.00%和25.55%。结论 需加强免疫基础薄弱的地区免疫工作,特别是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加强辖区交界流动人员管理,对暴露风险大的年龄组采取针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金山区健康体检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为金山区麻疹免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金山区常住人口15岁及以上的体检人群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浓度,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金山区15岁及以上体检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0.74%,抗体保护率为17.56%。麻疹抗体分布在不同性别、本市户籍与外来人口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护率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44.53,P<0.05),本市户籍与外来人口抗体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24岁年龄组麻疹抗体保护率最低,仅为9.60%,随年龄增长抗体保护率增高。65~95岁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保护率最高,为25.62%。【结论】金山区体检人群麻疹抗体免疫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存在麻疹暴发的潜在风险,尤其需重点加强本市户籍及外来人口15~24岁年龄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建议推广成人麻疹免疫接种计划。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锦屏县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8个年龄组共300名健康人群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共检测300份血清,麻疹IgG抗体阳性288份,总阳性率为96.00%。不同免疫史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7,P0.01);不同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1);男女性别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锦屏县抽样调查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WHO消除麻疹策略中要求的人群免疫力95%的指标。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中的IgM抗体,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消除和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5-2009年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2005-2009年五年间,收集2 279例麻疹疑似病例,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76.22%,麻疹IgM抗体阴性血清标本检测风疹IgM抗体542例,阳性53例,阳性率为9.78%。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与有免疫史的麻疹IgM抗体阳性的比率为2.35:1。2008年为发病的高峰。不同采血时间,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高峰为春夏季节。麻疹阳性病例呈低龄化趋势。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显著下降,在麻疹高发前期适时定期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应大力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麻疹疑似病例141例血清中IgM抗体检测结果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晓琰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543-2544
目的探讨检测麻疹IgM抗体对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意义。方法对江苏省如东县2006—2009年141例麻疹疑似病例采集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获法检测麻疹IgM抗体,对检测结果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41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109例,阳性率77.30%。11~2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达90.32%;31~40岁组次之,为84.78%。在病例的职业构成中农民占45.68%。在病例的免疫史分布中,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合计达69.14%。结论该县麻疹发病有向大年龄组发展的趋势,农民为重要的发病人群。加强麻疹疫苗接种管理尤其是农村的管理、针对成人的后续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对控制疫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呼和浩特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评价呼市免疫规划工作质量。方法 2009 - 2019年每年在全市随机抽取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作为监测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2009 - 2019年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样本3 564份,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3.8%,不同年份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898,P<0.001)。从年龄组看,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为8月龄~,阳性率为89.4%;其次是≥30岁,阳性率为89.8%;麻疹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8 月龄~,阳性率达到100.0%,不同年龄人群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460,P<0.001)。不同性别间抗体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20,P = 0.186)。不同免疫史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391 P<0.001)。城区和农区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51,P = 0.835)。结论 呼和浩特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普遍较高,基本形成了预防麻疹的免疫屏障,但8月龄~和≥3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较低,建议提高8月龄婴儿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的及时率, 同时根据疫情态势对集体生活和工作的大中专新生、新兵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麻疹成分疫苗的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疑似病例监测的麻疹、风疹血清IgM抗体进行检测分析,探讨2016—2019年度滨海新区麻疹、风疹病毒的流行特征与变化特点,为今后制订监控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送检的疑似病例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2019年间共检测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329例,其中122例为麻疹阳性(37.1%),不同年份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12,P0.01);风疹阳性16例(4.9%),不同年份风疹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29,P0.01)。每年3—5月为麻疹、风疹集中发病期,与其他月份比较,麻疹IgM抗体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99,P0.01)。不同性别间比较,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6,χ2=0.391,P0.05)。麻疹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40~≤50岁年龄组,47例(68.1%);风疹主要发病年龄为10~≤40岁,共14例,占总阳性的87.5%。结论检测麻疹、风疹血清Ig M抗体利于及时确诊疑似病例,注重接种率的同时,也需加强对大年龄人群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补种;加强实验室监测,对于控制乃至消除麻疹、风疹传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艳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6,(12):2259-2262
摘要:目的 通过对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掌握罗平县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和健康人群麻疹免疫抗体水平状况,及时发现高危人群,为控制和消除全县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云南省麻疹等疫苗针对疾病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实施方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县12个乡镇采集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捕捉法测定麻疹IgG抗体。结果 2012年 - 2014年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 187人份, 麻疹IgG抗体阳性1 146人份,阳性率96.55%(1 146/1 187);麻疹IgG抗体保护率达89.22%(1 059/1 187)。2012年 - 2014年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34%,99.22%,95.19%;抗体保护率为86.79%,96.36%,84.86%。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 = 49.30,P <0.005);不同性别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3,P >0.05);有、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P >0.05)。结论 罗平县从总体上形成了麻疹群体免疫屏障,应确保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并有计划地对外来人口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各种监测适实开展强化免疫消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12 - 2016年玉林市1 425份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检测情况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了解该地区麻疹流行特点,为防治麻疹目标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玉林市辖区2012 - 2016年报告疑似麻疹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 - 2016年玉林市共检测疑似麻疹病例1 425例,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374例,阳性率26.25%(347/1 425); 2013年、2014年麻疹IgM抗体阳性分别是29.85%、39.12%,明显高于其他年份。出诊后4~7 d的血液标本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率最高。麻疹主要分布在6岁以下年龄组,占总数87.70%,其中8~18月龄人群最高,占37.75%,≤8月龄其次,占35.37%,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博白县和玉林主城区玉州区占全市麻疹病例的60.70%。男性麻疹IgM阳性率比女性高,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疹发病时间出现高峰4 - 6月。有明确免疫史的疑似麻疹病例Ig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结论 麻疹常规免疫存在漏种及母体胎传抗体滴度达不到保护水平导致2013年、2014年麻疹病例明显增多,对适龄儿童及时有效接种麻疹疫苗是消除麻疹的最主要手段;婴幼儿在麻疹流行季节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麻疹病毒;医疗机构应在麻疹高发期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当前0~50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探讨消除麻疹的后继免疫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按地理方位选择5个街镇,随机抽取297名0~5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采集1~2 ml静脉血液,测定麻疹抗体水平。结果 297名调查对象,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5.4%,几何平均滴度为1:214.8。抗体阳性率在不同户籍和性别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2,0.096;P>0.05),小于8月龄婴幼儿抗体阳性率最低,1~15岁人群最高,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无免疫史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55,P<0.05)。结论1~15岁人群麻疹免疫屏障已经建立。做好麻苗常规免疫的同时,应将小于8月龄婴幼儿和16岁以上人群做为重点免疫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海淀区健康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体水平情况,评价海淀区出血热防治工作措施效果。[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山后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城区共6个街乡431名未患过HFRS的健康人群,抽取静脉血5ml,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IFAT)检测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滴度≥1︰20为阳性。[结果]共检测431份健康人群血清,IgG抗体阳性54份,阳性率为12.53%,其中,未接种出血热疫苗人群的阳性率5.97%;接种过出血热疫苗人群的阳性率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3,P﹤0.001)。城区检测144份血清,阳性10份,阳性率6.94%;城乡接合部检测151份血清,阳性10份,阳性率6.62%;山后农村地区检测136份血清,阳性34份,阳性率25.00%,不同地区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05,P﹤0.01)。未接种过出血热疫苗的385名健康人群中,城区阳性率6.94%,城乡接合部阳性率6.00%,山后农村地区阳性率4.40%,不同地区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5,P=0.724)。[结论]海淀区健康人群HFRS抗体阳性率为12.53%,人群免疫水平较低,易造成人群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应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餐饮服务行业等行业的卫生整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灭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3年合肥市庐阳区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30例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28.18%,风疹为8.18%。麻疹IgM阳性病例中≥18岁组最多(占45.16%),风疹IgM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12岁组(占96.30%)。麻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风疹主要集中在1-5月。93例麻疹病例中,有明确免疫史占18.28%,无免疫史占46.24%,不详占35.48%。结论应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接种质量,重视人群的免疫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定西市2014—2018年疑似麻疹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ELISA),对血清标本进行麻疹、风疹 IgM 抗体检测。结果 2014—2018年定西市麻疹网络实验室共检测730份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86份,阳性率为26.85%,麻疹阳性检出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麻疹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20岁组(46.51%),其次为<8个月组(42.65%);麻疹发病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在3~7月份,各月间麻疹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阳性病例占麻疹阳性病例的比率最高(71.43%)。结论 开展麻疹、风疹监测和检测可及时了解麻疹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常熟市2013—2016年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67份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的麻疹IgM抗体。【结果】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标本246份,阳性率为67. 03%。2015年和2016年发病数增加明显,发病年龄出现向低年龄和大年龄两极移动现象,不同年龄组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 03,P0. 01)。麻疹发病主要分布在3—8月,距出疹后不同时间采血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 62,P0. 01)。【结论】应继续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及查漏补种工作,提高辖区内适龄儿童含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麻疹监测,提高流动人口、成人以及育龄妇女麻疹疫苗的补种或复种率,提高麻疹高发人群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消除麻疹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石家庄市1 634人开展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 G抗体。结果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3.05%、保护率为48.59%、平均浓度为1 316.84 IU/L。各年龄组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及抗体平均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3.50,P0.01;χ2=164.85,P0.01;F=22.82,P0.01),8月组,保护率最低,为24.00%;8月~组,保护率最高,为77.12%;麻疹抗体保护率、平均浓度平原县高于山区县,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6,P0.01;t=21.073,P0.01);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平均浓度有免疫史组高于无免疫史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52,P0.01;χ~2=73.352,P0.01;t=81.642,P0.01)。结论麻疹的发病与人群抗体水平存在正相关,应提高20岁~39岁人群的麻疹类疫苗接种率以阻断麻疹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玉溪市适龄儿童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评价,为今后制定相关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58名适龄儿童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抗体IgG。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93.97%,几何平均滴度(GMT)1∶706.78,不同年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P〈0.05),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抗体阳性率、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F=10.22、P〈0.01),不同年度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95,F=19.78、P〈0.01)。结论玉溪市适龄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较高,并形成了有效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驻马店市2011-2020年发热出疹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控麻疹、风疹提供依据。方法 2011-2020年驻马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收检全市各县区疾控中心和医院送检的发热出疹病例血清2 981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发热出疹病例的血清样本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发热出疹病例血清样本2 981份,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数分别是283例(9.49%)和33例(1.11%)。麻疹的高发月份是3-6月,风疹是4-5月。不同地区麻疹IgM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χ2=34.530,P<0.001),风疹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χ2麻疹=17.268,P麻疹=0.004;χ2风疹=15.384,P风疹=0.009),0~2岁婴幼儿和40岁及以上成人麻疹IgM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83...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淮安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制定麻疹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淮安市7个年龄组共474人,检测血清麻疹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结果:监测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3.12%,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630.45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1.5~4岁抗体阳性率为100%,GMC为1 350.02mIU/ml;不同年龄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98,F=14.51;P均<0.01)。8月龄~14岁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8.30%,GMC为1 218.41mIU/ml,均显著高于15~40岁组(χ2=12.36,F=30.83;P均=0.00)。男性抗体GMC显著高于女性(F=4.47,P<0.05),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育龄期妇女抗体GMC明显低于非育龄期妇女(F=16.72,P<0.01)。外来工作人群抗体GMC显著高于户籍人口(F=10.54,P<0.01),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接种不同剂次人群之间抗体阳性率及抗体GMC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淮安市麻疹抗体水平总体较高,需进一步做好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补充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SIA)消除麻疹免疫空白,开展关注≥15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C,提高相应人群的免疫力,更好地建立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北京市顺义区麻疹的流行情况,评价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麻疹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4例麻疹疑似病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6.93%。不同年龄组间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月龄组和≥20岁的成年人组IgM抗体阳性率较高,而8月龄~4岁及5~20岁组阳性率较低。不同免疫组间IgM抗体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有免疫史组的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组。不同采样时间IgM抗体阳性率不同,出疹当天采集的血清阳性率最低。结论继续作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控制成年人麻疹病例的发生,提高麻疹实验室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促进麻疹的控制与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