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又名Melia indica)是一种速生茁壮的热带树种。在年降雨量500或500毫米以下的干热地区它能生长而无需灌溉,在贫瘠,土层浅薄的多石沙地上,农作物虽施肥生长也不好或产量很低,但印度楝却能生长良好。它的经济价值很高,从根、干、树皮、树叶、花到果实和种子都各有其用途,可提供工、农、商业的各种产品,(见图1)制取过程也不需特殊技术或高级机器,因此在价格和质量上均能与石油基合成物相竞争。  相似文献   

2.
1980年6月,在德意志研究协会(DFG)和德国技术协作局(GTZ)的赞助和支持下,在西德召开了“用于害虫防治的印楝产物”的会议。研究历史印楝树又名印度丁香(Azadirachta indica A,Juss)和苦楝,又名波斯丁香(Melia azdarach)。其所含某些物质对许多害虫有明显的活性,特别是在抑制害虫取食和干扰害虫生长发育更为显著。这些物质包括印楝树叶子、果实的提取物,印楝油,印楝素等,其它不少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印楝的开发价值与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高效杀虫植物,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简述了印悚研究的发展史,着重述评了Larson、Stark、Morgan对印楝研究的贡献.从印楝所含的活性成分在广谱、高效、高含量、高稳定性、低毒和易提取及生态安全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它的开发价值,同时介绍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在印楝素提取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制约印楝产业发展的2个最主要的问题,即商品价格和药效缓效问题,提出了解决价格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自从 Chopra(1928)首先报道印楝树(Azadirachta indica)产品的杀虫性质后,主要在印度开始研究其忌避作用。继而发现印楝产品具有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作用,自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对印楝的研究。印楝种核的水或醇的粗抽提物可使半变态或全变态昆虫发生异常变态并降低繁殖力,其叶片抽提物也有同样效果但程度较差。  相似文献   

5.
苦楝(Melia azedarach L.)为楝科植物,其别名有紫花树、森树、金铃子、苦楝芽、图儿夹矮等。在我国主要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山东、江西等省。多栽培于山坡、路旁。在国际上,以川楝、印度楝、日本楝为人们所熟知。 我国古代就有关于苦楝的记载。楝列入《神农本草经》下品;《图经本草》称苦楝;李时珍云:“楝叶可以炼物,故谓之楝,苦楝树的根皮、干皮、叶、果实均可入药。  相似文献   

6.
《农药》2017,(5)
楝科中具有农药活性的有9个属。米仔兰属(Aglaia)、楝属(Melia)、麻楝属(Chukrasia)、洋椿属(Cederla)、驼峰楝属(Guarea)、桃花心木属(Swietenia)、鹧鸪花属(Trichilia)、榔色木属(Lansium)、樫木属(Dysoxylum)等9个属具有杀虫活性;米仔兰属、楝属、麻楝属、洋椿属、驼峰楝属、鹧鸪花属具有抑菌活性;米仔兰属和楝属具有除草活性;楝属和桃花心木属还具有杀线虫活性。对楝科的9个属所具有的杀虫、抗菌和除草活性及活性成分分别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7.
印楝素A的假想作用靶标——细胞骨架肌动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域上说,印度楝树(印楝)最初生长在南亚,后来从印度和南太平洋群岛传入非洲。印楝素A(Aza;C35H44O16)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印楝种子中,也存在于印楝  相似文献   

8.
潘建梅 《农药》2010,49(12)
采用4种不同溶剂分别对楝树(Melia azedarach L.)叶、楝枝及楝子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以牛津杯法比较了各种提取物对3株细菌的抑菌活性,并用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了最佳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楝叶、楝枝及楝子水提物的抑菌活性最好;楝子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7.8、125、125 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125、500、500 g/L.  相似文献   

9.
《农药》2021,(5)
[目的]为表征世界和中国印楝农药专利发展特征。[方法]基于Innography、CNIPR专利数据库检索近20年的印楝农药专利,采用OriginPro 9.1软件,通过统计图表示印楝农药专利的专利权人分布、专利技术生命周期;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曲线回归分析,定量表达印楝农药专利数量变量与相应专利出版时序(数值化日期)变量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世界和中国印楝农药专利发展特征。[结果]印楝农药专利主要分布于A01(农林业)、A23(物料及其处理)、C07(有机化学)、C11(植物油)等IPC大类(Class)中;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的印楝农药专利数量占世界印楝农药专利数量的71.37%,印楝农药专利的国家分布呈集中分布;排名前10的专利申请人(机构)的印楝农药专利数量占世界印楝农药专利数量的20.60%,印楝农药专利的专利权人分布呈普遍分布;世界和中国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经历了新兴阶段;未来预测分析表明:成长阶段分为渐增期、快增期、渐停期。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成长阶段Logistic模型的预测值与对应的观测值有较高的适当性(Reduced Chi-Sqr≤286.82123),预测准确性高(R_(adj)~2≥0.7149)。。  相似文献   

10.
印楝的生物学特性 印楝(Azadirachta India A.jus)系楝科(Meliaceae)常绿乔木。原产南亚和东南亚,以印度和缅甸的干热地区自然分布最多。树高10-20米,分枝早且多;主干短,树冠圆形,冠径15-20cm,枝叶多而密集;皮硬,有裂纹,颜色灰白色至红褐色;羽状复叶,叶片无毛,叶长3-8cm;  相似文献   

11.
信息窗     
《农药》2001,(3)
“中国印楝产业化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昆明举行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主办 ,云南省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云南省引智办、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印楝产业化发展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2月 2 2日~ 2 7日在昆明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泰国及国内从事印楝研究开发和生物农药研究的专家学者 80多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主要研讨的议题为 (一 )、印楝优良种质的培育 ;(二 )、印楝生物农药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 ;(三 )、印楝产品应用推广及其经济效益分析。会议上中外专家一起探…  相似文献   

12.
印度阿鲁纳查尔邦的文泰内盖尔地区研究所在西德《药用植物》1987年53卷No.5报道了蒙大拿含笑(Michelia montana)的主要挥发成分。在印度,该树树皮是一种带苦味、有退热作用的补药。从其叶和树皮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了快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印楝素残留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用甲醇作为提取剂,快速萃取蔬菜中的印楝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印楝素残留量测定。使用Dionex C_(18)色谱柱,甲醇-水(体积比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18 nm。[结果]印楝素A和印楝素B保留时间分别为8.69、11.98 min,在质量浓度为0.1~1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0.9991。在3个质量分数添加水平范围内,回收率分别为85.7%~94.6%和83.6%~93.9%,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95%~7.01%和3.62%~7.73%。[结论]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快速、准确度好,适用于蔬菜中印楝素残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4.
印楝素类成分对照品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2015,(7)
[目的]报道一种快速、高效制备印楝素类成分对照品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RP-PHPLC),从印楝粗提物中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并采用NMR和HPLC Q-TOF MS对分离产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HPLC检测,外标法或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10种化合物分别是印楝素A(azadirachtin A,AZ-A)、印楝素B(azadirachtin B,AZ-B)、印楝素D(azadirachtin D,AZ-D)、印楝素H(azadirachtin H,AZ-H)、印楝素I(azadirachtin I,AZ-I)以及nimbin、salannin等,10种印楝素类成分对照品的纯度均9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可重复进样,适用于制备高纯度印楝素类成分对照品;该对照品可用作印楝素相关产品、制剂质量控制及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等实践中的定性、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伍小艳  石伟  韩忠耀 《山东化工》2023,(20):150-153
目的:参照国家药品标准相关方法,建立大接骨丹树皮[The bark of Toricellia Angulata Oliv.var.intermedia(Harms) Hu]的质量标准,为民族药大接骨丹树皮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与试验参考。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考察大接骨丹树皮药材中紫丁香苷定性鉴别方法,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2020年版本第四部)方法,拟定6批次大接骨丹树皮药材中水分含有量、总灰分含有量、浸出物含有量,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批次大接骨丹树皮药材中紫丁香苷含量。结果:建立了大接骨丹树皮药材中紫丁香苷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方法,薄层色谱中紫丁香苷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接骨丹树皮药材的定性鉴别与质量控制;大接骨丹树皮药材中紫丁香苷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显示:紫丁香苷在0.123 5~1.235 3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值为0.999 9,紫丁香苷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33%,RSD为2.52%。6批大接骨丹树皮药材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有量分别为8.28%~10.53%,4.84%~7.16%,15.63%~22.45%。结论:建立的大接骨丹树...  相似文献   

16.
有机膨润土对印楝素的缓释和稳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机膨润土做载体以延缓印楝素的释放,提高其在水中和光照下的稳定性。印楝素A(Aza-A)的水解和光降解过程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描述,其半衰期分别为67.5、5.35h。有机膨润土能够降低印楝素A在水中的释放速率,且膨润土改性时有机阳离子用量越多,印楝素A释放越慢。有机膨润土做载体可以提高印楝素A在水中的稳定性,并可将其光降解半衰期延长到6.94h。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2萃取印楝种子中印楝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印楝种子中萃取印楝素,研究了萃取温度、压力和夹带剂对印楝素萃取效果的影响。当萃取温度为35℃、压力为15MPa、甲醇用量为CO2体积的3%时,可将印楝种子中90%以上的印楝素A萃取出来,所得产品印楝素A的质量分数为20.3%。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萃取印楝种子中印楝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精细化工》2003,20(9):513-514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印楝种子中萃取印楝素,研究了萃取温度、压力和夹带剂对印楝素萃取效果的影响.当萃取温度为35 ℃、压力为15 MPa、甲醇用量为CO2体积的3%时,可将印楝种子中90%以上的印楝素A萃取出来,所得产品印楝素A的质量分数为20.3%.  相似文献   

19.
研究温度对印楝素A、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nimbin和salannin 5种同系物稳定性的影响。建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印楝素A及同系物的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计算印楝素A及同系物降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温度效应系数(Q)、活化能(Ea)、活化焓(?H)和活化熵(?S)。结果表明,印楝素A及同系物在25℃条件下较为稳定,大于35℃时降解速率明显增大。印楝素A、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nimbin和salannin 5种同系物的活化能分别为98.49kJ/mol、92.43kJ/mol、96.76kJ/mol、95.23kJ/mol和104.79kJ/mol,活化焓分别为95.84kJ/mol、89.78kJ/mol、94.11kJ/mol、92.58kJ/mol和102.14kJ/mol,活化熵分别为10.68kJ/mol·K、1.60kJ/mol·K、19.58kJ/mol·K、4.76kJ/mol·K和27.32kJ/mol·K。印楝素A及同系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反应是自发反应,在环境中易自然降解。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用下列药剂的LC_(50)浓度采用饲喂法连续筛选了4种对溴氰菊酪敏感性不同的小菜蛾种群20~60代。所用药剂和处理的品系是溴氰菊酯(D-品系),纯化的印楝种核提取物(N-品系),印楝素(A-品系)以及一种几丁质合成抑制剂(C-品系)。 以生物因子诸如适合度和取食行为,变态过程中的致毒效应,产卵力和能育性以及解毒酶的可诱导性为参数,探讨了对印楝物质抗性发展的可能机制,并同时对合成除虫菊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