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沼泽山雀生态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helmayri)俗称黑头山雀,为山东省常见的农林益鸟。我们于1995年10月—1997年5月在本省徂徕山区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生境与分布徂徕山位于泰安市东南,属泰沂山区,境内山地、平原相...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沼泽山雀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vski)是中山、低山带较常见的典型森林鸟类。关于它的生态习性,La Touche(1925—30),ⅡeMe~TKCB,r.n.等(1954),郑作新等(1958),郑作新等(1963)、范忠民等(1965)及李桂垣等(1982)均有过报道;但鉴于其生态习性的地区差异及某些环节的不足,尤其是对其生长发育的研究欠缺。为此,笔者将1963—1965,1979—1983年,在长白山北坡对该鸟生态习性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繁殖习性方面的资料,以往记载较少。现将观察结果作一报道,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一、繁殖期观察工作是1956年3-5月在成都北外原昭觉寺内进行的。3月17日发现一个鸟巢内有8只羽毛丰满的雏鸟,受惊后全部飞出巢外。5月12日发现另一巢开始产第一枚卵。由此可以推知,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的繁殖期当为2-6月。另外,从上述雏鸟离巢和5月中旬仍见产卵的情况判断,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一年内很可能繁殖两次。二、鸟巢工作期间,共发现5个鸟巢(表1),均筑在庭院内的柏树侧枝上,距地高3.08-8.42米。一般呈椭圆(4…  相似文献   

4.
绿背山雀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背山雀(Parusmonticolusyunnanensis)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是留鸟,为优势种。通常栖息于海拔1600—2600米之间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夏季可达3000米以下的针叶林带,冬季降至2000米以下,在耕作区及庭园较常见。性较活泼,不甚畏人。食物以昆虫为主,是农林益鸟。1984年5—6月和1987年5—7月,在保护区对绿背山雀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下。一、营巢绿背山雀多在树洞内营巢,也见于破墙壁及铁炉横烟囱内;人工巢箱,也是此鸟营巢的理想场所。1987年在沙湾挂五个巢箱,招引率达40%。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担任。营巢期自5月…  相似文献   

5.
次生阔叶林中大山雀和沼泽山雀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学家对形态相似而又分布相同地理区域的种类的研究十分感兴趣。而这种“和平共处”的情况是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因为这种现象提供了研究种间竞争及其形成机制的机会。研究证明,物种在与其相近种类竞争中,以数量化行为和生态适应而呈现出选择优势。大山雀(Parusmajor)和沼泽山雀(P.Palustris)形态和生态习性相似(留鸟、树洞巢、食虫鸟等),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潜在竞争者。本文目的是通过两种鸟取食行为的不同及其季节变化,阐述两种山雀之所以共存的原理。关于山雀类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因其分布广,数量多,又…  相似文献   

6.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7.
煤山雀繁殖与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榆钧 《生态学报》1983,3(4):399-407
煤山雀(Parus ater ater)是一种很有益而居留性又较弱的鸟,在分布区范围内,每年从9、10月到翌年3月间,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游荡,这时期它确实有真正迁徙的特点(,1913)。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及食性,国外曾有过一些研究(,1952;,1954;,1954及,1961等)国内则尚未见报道。笔者于1963—1965年;1979年6—9月;1980年5—7月及12月;1981年1月和5—7月,主要在长白山北坡,对其做了考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鸟繁殖期为3—7月,筑巢地除了树洞之外,还见在墙缝、石缝、金腰燕旧巢及电柱孔洞中筑巢,筑巢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从旁协助;产卵期为5~8d,日产1枚,窝卵数为(6.92±0.92)枚(n=13);产满窝卵数后即开始孵化;孵化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期(14.00±0.00)d(n=10),坐巢时间(570.00±11.02)min.d-1(n=9)(不含夜间),平均坐巢时间(57.00±6.75)min.次-1(n=9),雄鸟担任警卫任务,孵化期较为敏感,受到干扰易弃巢;育雏期(17.50±0.58)d(n=4),由雌雄鸟共同喂雏,雏鸟出飞后先是在亲鸟的带领下在巢周活动,之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展,2~3d后基本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9.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安徽合肥紫蓬山区,对红头长尾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研究了雏鸟的生长特征。研究表明,红头长尾山雀自3月中旬以后开始发情,3月下旬开始营巢,巢位于杉树枝下,球形侧开口或侧顶开口。4月初产卵,每窝平均产6.25枚卵,孵化期为15—16d,孵化率为88%。育维期15—16d,22维全部成活到离巢,雏成活率达100%。体重、翅、嘴峰、跗跖、第5枚初级飞羽和尾羽等形态学参数适合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参数中,嘴峰的拐点最小,飞羽、翅和尾羽的增长率较高,表明与取食有关的形态优先发育,与飞行有关的形态则在后期发育较快。  相似文献   

10.
11.
关帝山雀鹰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4年的2—8月,我们在山西省关帝山地区,对雀鹰(Accipiter nis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本区位于吕梁山脉中段,地处交城和方山两县交界,东经111°27′,北纬37°50′,海拔1600—2830米。境内森林繁茂、灌木丛生、水源充沛,7月均温17.2℃。  相似文献   

12.
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的校园和公园内对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concin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头长尾山雀在2月上旬开始求偶、配对。2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多筑于圆柏、凤尾竹等上,营巢期10~11 d,影响巢址选择主要因素6种。3月初产卵,窝卵数(5.17±0.41)枚;轮流昼夜孵卵,孵卵期为14~15 d;育雏高峰期每日9:00~10:00、16:00~17:00时,育雏期为14 d。从孵卵开始到育雏结束,其中3个巢均有一个帮手,与生殖鸟轮流孵卵和育雏。  相似文献   

13.
蓝翡翠每年5月上、中旬迁来,5月下旬开始营巢,穴室呈球状,洞穴深:土坎型59.2±10.53cm;岩崖型52.7±8.59cm。产卵高峰期6月上、中旬,每窝产卵3─5枚,卵椭圆形,卵重12.41g,卵的量度31.32×27.22mm,抱孵性强,孵化期20天,出雏率50.0%。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9天。食物种类,有害昆虫占51.5%,河蟹、河虾、河鱼34.1%,青蛙12.1%,蜒3.0%。  相似文献   

14.
1958年10月至1960年9月,作者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附近进行鱉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生态研究,并注重观察了繁殖习性。鱉雌雄两性的外形鉴别,在生殖季节怀卵期間尤显,雌鱉体型較厚,尾部較短。Stejneger(1907)和岡田健(1947)虽有簡单说  相似文献   

15.
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 baicalensis Swinhoe)是重要森林益鸟,数量较多,分布亦较广。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国外有过零星报道,国内几属空白。鉴于此,笔者于1963—1965年,在长白山北坡12个工作点,跨4个垂直植被带,按阶段进行了近乎年生活史的调查;1979年6—9月,在某些方面又做了一些补充观察。 工作方法 数量是采用线路统计法;对其产卵、孵化及雏鸟生长发育的观察,是创用在洞口下方适宜位置开“活窗”法;对于换羽的研究,是采取在换羽期,逐日猎获标本检查法;对于食性的研究,是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剖胃分析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乌鸫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乌鸫(Turdus merula mandarinus)是我国南部常见的园田益鸟,有关它的繁殖资料,La Touche(1925—30)、郑作新(1947)、郑作新等(1963)曾作过一些零星的记述,笔者于1977至1982年间,在贵州的望谟、龙里、清镇等地对它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海南坡鹿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发现海南坡鹿在交配季节有明显的集群行为,雄鹿之间有明显等级序位大系,但序位高的雄鹿没有单独霸占鹿群的现象。本文对群集、争斗、吼叫、泥浴,嗅闻、追逐、爬跨、交配等繁殖行为及脱角、换毛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白眉鹟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眉鹟Ficedula zanthopygia(Hay)是雀形目鹟科鸟类,每年5月上句从南方迁到小兴安岭林区,根据我们在带岭、南岔、伊春等地考察,在针阔混交林树洞内繁殖,9月下旬又陆续飞往南方越冬,在这些地区是夏候鸟。 在落叶松人工林招引益鸟区内,白眉鹟很喜欢在山雀式和半开口式人工巢箱中繁殖,是人工招引的优势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麻雀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麻雀(即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的繁殖习性,国外Witherby(1938)、Bannerman(1953)、清栖幸保(1954)等,国内寿振黄(1936)、潘炯华(1960),均有零星记载或报导。近几年来,我们在河北省昌黎县凤凰山(1955—1956)、北京南郊和义农场(1957)及河北省大兴县李营(1960)等地,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以补以往工作的不足,令将所得结果,加以分析整理,供有关方面参考。 参加这项工作的,除执笔者外,还有尹达云、刘炳谦、常庆顺等同志。在总结过程中,夏武平先生和钱燕文同志给予很大帮助,王林瑶同志特地供给了麻雀雏鸟食性的材料,这里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