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 9例给予传统糖尿病模式治疗,干预组4 1例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包括用药、运动、饮食、心理、监测、教育、中医特色疗法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和养生保健,干预随访6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干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药依从性良好百分率、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均较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的慢病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慢性病门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血糖控制、降脂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综合慢病管理。干预7个月后,评价分析2组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遵医行为比例,并对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的血糖、三酰甘油以及总胆固醇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遵医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的血糖、三酰甘油以及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综合慢病管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及诊疗依从性,控制患者血糖,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进而为有效的指导临床论治,提升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0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该病的分型标准,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病证型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病机演变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按照气(阴)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血瘀→肝肾亏虚血瘀的规律而演变。结论:阴亏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贯穿DPN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常见证候分布特点,并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查阅2003—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病历数据库,筛选西医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病历2735例,对其中医病、证诊断进行频数分析,分析2型糖尿病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证型分布主要为气虚、阴虚、火热、血瘀,无并发症患者血瘀程度轻于有并发症患者。结论:2型糖尿病证型分布主要为气虚、阴虚、火热、血瘀,无并发症患者血瘀程度轻于有并发症患者。壮火食气、热伤气阴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医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慢病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的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慢病管理办法,观察组采用体医结合慢病管理办法。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较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效果明显。结论:体医结合模式的运用,能有效降低慢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慢病的管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陈训梅  包玲  刘敏 《新中医》2022,54(23):88-92
目的:研究中医药健康管理对2 型糖尿病阴虚质的干预效果。方法:以广州市海珠区2017、2018 年度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为目标人群,根据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筛选出2 型糖尿病阴虚质人群,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0 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及对照组各300 例,对照组实施慢病管理,干预组运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比较2 组干预前、干预12 个月后、干预24 个月后的中医体质、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的变化,检测治疗过程中2 组安全性。结果:干预24 个月后,干预组300 例阴虚质糖尿病居民有88 例转为平和质,121 例转为阴虚质倾向,91 例仍为阴虚质。对照组300 例阴虚质糖尿病居民12 例转为平和质,有39 例转为阴虚质倾向,249 例仍为阴虚质。体质情况转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24 个月后,2 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24 个月后,干预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监测2 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有出现结果明显异常导致需终止研究的情况。结论:2 型糖尿病阴虚质在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干预后效果明显,中医药健康服务包中的相关服务项目可有效的改善2 型糖尿病阴虚质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预后,可指导患者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型,以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α-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温针灸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对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比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温针灸用于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确切效果,同时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强化中医辨证施食,探索2型糖尿病(T2DM)慢病管理的新模式。方法:将T2DM患者90例辨证分为阴虚热盛证14例、气阴两虚证45例、阴阳两虚证4例、血瘀气滞证27例,采取健康讲座、糖友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在中医辨证施食的基础上予以个性化饮食指导,观察辨证施食管理前后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指标与BMI、腰围、臀围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除阴阳两虚证外,其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管理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指标及BMI、腰围、臀围较管理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食的饮食管理可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糖、脂代谢,控制体质量,缓解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及血瘀气滞证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家庭医生团队2015年8月已签约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没签约本院常规管理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随访和社区护理干预,观察组由村卫生站乡医作为本院家庭医生签约式的签约人,与患者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并按照相关协议开展健康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结果:干预6个月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自我效能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社区糖尿病患者应用改良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年与本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16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采用改良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分成改良组与对照组,改良组实施改良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对比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行为等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管理效果。结果:改良组与对照组患者经管理后的各项指标与管理前相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改良组患者管理后的空腹血糖值、体重指数、依从性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等又明显优于对照组管理后效果,P0.05。结论:改良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可有效改变社区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依从性及知晓率,在血糖控制上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河南历代医家的多元面相,深入理解河南历代医家的区域特点。方法: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和个案分析方法,以河南荥阳地区为例,搜集当地现存有关清代以来荥阳医家的民闻历史文献。结果:挖掘了许多清代以来河南荥阳医家的家谱、碑刻、墓志等民间历史文献,内容涉及荥阳医家的生平事迹、行医过程、医承关系、学术思想等诸多内容。结论:这些民间历史文献的挖掘有助于丰富河南医家的形象、发现河南医家之间的师承关系及理解河南中医世家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结合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鹤岗市人民医院的132例盆腔炎患者,通过对她们的检查,用中医辨证将这些患者分为气滞血瘀,湿热瘀结,寒湿凝滞和气虚血瘀四种类型,并对不同体质的患者对其进行为期2个月的治疗,治疗手法主要是物理治疗和汤剂治疗。结果:患者经过这四种治疗方法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所以事实证明中医辨证结合理疗治疗对临床有着极大的帮助。结论:中医辨证结合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40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总结该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02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史、发病诱因、主要临床表现等,明确其诊断、分级及中医分型等内容。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中医分型: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排列为:痰浊阻肺型>痰热蕴肺型>肺肾气虚型>阳虚水泛型>痰蒙神窍型。(2)COPD患者II级以痰浊阻肺,III级痰热蕴肺,IV级肺肾气虚、阳虚水泛型多见。(3)性别:男、女性别在四种不同年龄段分布,在<40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而40~60岁、60~80岁、>80岁患者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4)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主要集中在60~80岁年龄段之间。(5)诱因:六淫是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发作的主要致病原因。(6)中医证型与呼吸衰竭发生率的关系: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阳虚水泛组呼吸衰竭发生率高。结论:(1)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以痰浊阻肺型最多。(2)性别:在<40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而40~60岁、60~80岁、>80岁患者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3)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主要集中在60~80岁年龄段之间。(4)六淫是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发作主要致病原因。(5)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阳虚水泛型呼吸衰竭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加深部热疗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灌肠组和中药灌肠加深部热疗组。结果:中药灌肠加深部热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中药灌肠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灌肠加深部热疗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降糖补肾方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患者骨密度(BMD)。方法:选择从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两方面来使用中药防治DOP。结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50%左右。结论:补肾降糖方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且与降低CRP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尿流率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找出西医病机与中医证型在该病中的内在联系,在临床实践中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符合中医常见3个辨证分型(湿热蕴结证、阴虚火旺证、气滞血瘀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各60例,使用尿动力学分析仪对每位患者的平均尿流率及最大尿流率2项指标进行检测,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得出尿流率指标改变与中医证型的联系。结果3组病例无论是最大尿流率还是平均尿流率均低于正常组,从最大到最小的排序均为:湿热蕴结证组、阴虚火旺证组、气滞血瘀证组。3组间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间除湿热蕴结证组与阴虚火旺证组平均尿流率外,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降低,且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存在着内在联系。气滞血瘀证组尿流率降低最大,阴虚火旺证组次之,湿热蕴结证组的降低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炎平方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子宫附件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12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子宫附件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黄藤素分散片配合苦参素栓纳肛治疗,治疗组口服盆炎平方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分别为(2.12±0.21)mPa·s、(7.20±1.72)mPa·s和(1.12±0.13)mPa·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炎平方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子宫附件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评价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痰瘀互结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敷贴组,每组各36例,均予常规治疗,敷贴组加用穴位敷贴.观察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积分.结果 敷贴组在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SAQ积分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0.05);心电图疗效方面,两组相当(P>0.05).结论 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章平 《中医临床研究》2012,(20):89-89,91
目的:探讨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将其随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实验组中药内服、外敷、灌肠治疗;给予对照组西药抗炎治疗。结果:实验组有31例痊愈,8例显效,8例有效;对照组有8例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科室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8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气虚血瘀型、痰阻气逆型三种症型治疗,结果:本组68例病例,总有效率94.1%。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