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流体包裹体蕴含的信息可以反演油气成藏期次。对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荧光特征、赋存关系研究,结合烃共生盐水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确定该储层发育3期烃包裹体:第Ⅰ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形成的发褐色荧光烃包裹体|第Ⅱ期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发黄色荧光烃包裹体|第Ⅲ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发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对定量颗粒荧光QGF光谱和颗粒吸附烃全扫描荧光TSF定量荧光光谱对比分析,发现包裹烃与吸附烃反映的油气性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基于烃共生盐水包裹体PT模拟结果,将烃共生盐水包裹体捕获温度与捕获深度组合投点于地热-埋藏史图上,确定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储层主要经历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早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2期油气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降解作用,3期油气分别以重质油-稠油、中质油和轻质-凝析油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流体包裹体的常规特征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在储集层成岩过程中 ,胶结物和次生矿物形成时常常会有流体被包裹在其内 ,形成储集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在储集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结合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 ,可以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 ,依此可以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通过某油气藏中储集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 ,从油气运移及充注圈闭的角度 ,对该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阐述。认为该油气藏的成藏期为早第三纪末 ;油、气、水 (主要是油与水的混相液体 )同期运移至储集层 ;油气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 ,成藏后几乎没有再经历调整 ,油水界面没有发生过变迁  相似文献   

3.
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是目前成藏期分析常用的方法。通过准噶尔盆地腹部含油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取样研究,得到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四组均一温度:50~65℃,70~90%℃,90~110℃,110~120℃。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认为本区油气成藏具有多期性,主要有早期充注和晚期充注两期,其中以晚期充注为主。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是中央隆起带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可分为塔中1号断裂构造带、塔中北坡及中央断垒带3个构造单元.作为一个长期发育的继承性隆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7个阶段.多次隆升和沉降也造就了多套有利储盖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多种类型的圈闭;多期区域性不整合面和区域性大断裂的发育也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优良场所和通道.塔中地区是油气运聚、富集的有利地区.奥陶系圈闭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形成了多个油气藏.塔中1号断裂构造带是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塔中北坡次之,中央断垒带最差.塔中1号断裂带依然是下一步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多期次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与其宿主岩层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温度和时间序列。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中生代-新生代总体经历了2~3期油气成藏事件:①二叠系各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多旋回沉降埋藏增温阶段经历了2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成藏温度主要分布在78.9~89.3℃和120.7~124.5℃,成藏时间分别为距今162~153Ma和140~128Ma;②上二叠统在晚白垩世以来抬升改造阶段经历了1期油气次生成藏事件,成藏温度主要集中在98.6℃,成藏时间接近30Ma。对于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复杂成岩-成藏系统而言,多井段样品、多类型定年数据与其宿主岩石构造热演化史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有可能是更为客观地全面认识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及其多期次油气动态成藏过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研究对油气运聚与圈闭时空匹配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综合运用原油/油包裹体分子地球化学、单个流体包裹体荧光特性和显微测温等油气成藏期次划分方法,获得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发生了3期成藏的认识;接着,运用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及Re-Os和K-Ar直接定年方法,构筑了其奥陶系油气成藏年代学格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第一期成藏发生在加里东中-晚期(463.2~414.9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312.9~268.8 M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喜马拉雅期(22~4.8 Ma).其中,塔河主体发生了3期成藏,而塔河外围仅发生了第一期和第2期两期成藏.深入剖析阿克库勒凸起受差异构造演化控制的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在空间上表现出的非均质性,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其它构造带的勘探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流体包裹体在松辽盆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体包裹体在储层中的种类、含量、分布等常规特征以及它们与成岩矿物的结构关系,可以分析油气运移及圈闭充注模式;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并结合盆地的古地温史和埋藏史,可以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应用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包裹体的鉴定和均一温度测定技术,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和深层样品的包裹体。同时利用红外光谱的有关参数划分了各井包裹体的油气成藏期次,结果与镜下鉴定结论相一致,并确定了其中油气包裹体的成熟度。同时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并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史,研究了松辽盆地部分地区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8.
苏奥  陈红汉 《石油学报》2015,36(3):300-309
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宝云亭气田平湖组储层进行包裹体岩相观察、显微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显微测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古压力模拟等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并结合原油的气相色谱,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了宝云亭气田多阶段、动态油气成藏与变迁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存在均匀的橙黄色荧光、近蓝色-近黄色荧光之间的渐变色、均匀的蓝绿色荧光、近亮蓝-淡蓝色荧光之间的渐变色和均匀的亮蓝色荧光共5种不同类型荧光光谱的油包裹体,与红外光谱的测试参数CH2a/CH3a和正构烷烃直链碳数Xstd分析结果一致。结合均一温度、古压力、含油颗粒指数、埋藏史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了西湖凹陷宝云亭气田发生了"两期油和一期气充注,油早气晚,多期成藏,晚期为主,之间还发生了混源和气洗作用"的复杂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索瓦组11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荧光观察,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索瓦组储集层发生过5期热流体活动,其中第2期、第3期和第5期与油气成藏相关;第2、第3期流体活动主要以油充注为主,第5期流体活动主要为天然气充注。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该区在晚侏罗世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148.3×106~144.7×106 a)、早白垩世早期(144.7×106~141.1×106 a)和中新世中期(17.6×106~11.3×106 a)存在3期大规模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塔中北斜坡塔中45井奥陶系油藏成藏史浅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塔与10井石炭系,塔中11井,塔中35井志留系原油的甾烷、萜烷分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有差异,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与其它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层系,油、烃源岩对比结果表明,塔中45井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寒武系,根据萤石的赋存,构造形态,结合油源对比结果,可以推断萤石的形成与Ⅰ号断裂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有关,塔中45井中,上奥陶统油藏可能存在3期油气充注;加里东期末-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满加尔凹陷中西部及塔中低凸低北斜坡台地相的寒武系烃源岩在海西晚期所形成的油气构成现今油藏的主体。图3参6(林青摘)。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成熟度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蒋静  张鼐  潘文龙  房启飞  赵欣  余小庆 《石油学报》2016,37(5):644-652,679
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构型异构特征,通过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研究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烃包裹体的甾烷和藿烷参数特征来分析区内烃包裹体的成熟度。塔北和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烃包裹体主要为中-高成熟度,不同地区及期次可能有细微差异:塔北地区晚海西期烃包裹体成熟度在各地区相差较大,牙哈-金跃-热普地区烃包裹体均达到高成熟而其他地区为成熟;塔中地区晚海西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烃包裹体成熟度整体上比塔北地区高,认为相同期次油气充注时间比塔北地区相对较晚。塔中地区储集层原油成熟度整体比塔北地区低,说明塔北地区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强。塔北地区油气以晚海西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两期油气为主要贡献,塔中地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油气贡献度更大。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期次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和PVT模拟方法,对塔中地区不同井位、埋深的奥陶系储集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捕获压力恢复。基于采集样品在地史中共处相同油气运聚系统的背景,结合各井埋藏史和热史,通过"分井定期、分期校深"的方法,对均一温度进行归一化校正处理,提高了利用温度信息对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统计分析的分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储集层内曾发生6期典型的油气充注事件。与油同期的盐水包裹体捕获压力恢复结果与当时正常压力系统下的埋藏深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132℃以下5期油气充注事件的发生;另一期(156~176℃)为热事件影响所致。油源和埋藏热演化条件分析揭示,包括轮南地区在内的整个塔北隆起、中央隆起的中西段及两者所夹持的满加尔凹陷以西地区,都是晚期生油并充注成藏的远景区。图5表1参22  相似文献   

13.
在塔中东部局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发现一期(第Ⅲ期)发强棕红色荧光的烃包裹体,在荧光特征、组分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预示塔中东部成藏的独特性。将这3 期对区域成藏有意义的烃包裹体分期进行组分提取、组分分析、相图分析、温度压力分析,分析认为,第Ⅱ期形成于海西运动晚期源于中上奥陶统的正常油得以保存;第Ⅳ期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由寒武系原油分解的凝析油气大量充注,使整个塔中地区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上奥陶统源油和寒武系原油混源特征;第Ⅳ期凝析油气的大规模充注,是塔中地区油气藏普遍存在25-降藿烷系列的原因,也是塔中地区凝析油气藏的重要贡献者;第Ⅲ期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源于寒武系高成熟油只在塔中东部地区的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充注,这就是只在塔中地区东部发现油藏,而在其他地区主要为凝析油气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油气藏和流体参数的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塔中地区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油气藏的特征和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在分布上呈现出"外带气、内带油"的特征;原油表现为低密度、低黏度、高含蜡、中低含硫,气油比变化很大;天然气为普遍高含硫化氢的干气。通过深入剖析油气藏的储集层、油气源断裂、构造等控制因素,认为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油气藏整体上是储集层控油,而局部范围为构造控油,油、气源断裂是关键,气侵通道影响油气藏分布。塔中Ⅰ号断裂带礁滩复合体的勘探应该重点寻找有利储集层,储集层条件好(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最好)、有沟通油气源断裂、局部构造有利的区域是勘探的有利地带。图12参10  相似文献   

15.
基于碳酸根中13C-18O键的相对丰度与温度的关系,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47)具有独特的温度指示特征,而且不受碳酸盐沉淀时流体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是成岩流体研究中很好的温度指标。应用该指标可以更好地解决与温度相关的成岩流体来源及演化的问题。论文主要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样品,在详细的岩矿观察基础上,选取了基质(孔隙发育处)、孔洞内充填物和裂缝内充填物进行了团簇同位素测试分析,解析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流体性质、演化与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3期成岩流体改造:第一期流体为浅-中埋藏,为粉晶-细晶结构,团簇同位素形成温度T(Δ47)分布范围为69~94℃,流体氧同位素值(δ18Ow,SMOW)分布范围为+1.81‰~+5.19‰,为奥陶系改造海水;第二期流体为晚期深埋藏卤水,多表现为细晶与中-粗晶结构,T(Δ47)为111~113℃,δ18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摘要:利用岩心物性及岩心照片对比分析研究区两类储层的储集性能和储集空间特征,并通过储层纵横向分布及油气水赋存状态研究寻找优质储集体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发现,受沉积相带和断裂活动显著控制的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储层呈现明显的层位性和分段性;而以不整合岩溶和断裂活动为主控因素的下奥陶统岩溶风化壳储层集中发育于不整合面下40~200 m深度范围内,分层性明显。综合对比两类优质储层发现,两类储层发育的关键作用不同,但储层总体呈现“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分布特征,储集性能相当。进一步分析认为,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是在沉积〖KG-*4〗-改造双控作用下发育的。塔中西部平台区和塔中Ⅰ号带内带的岩溶次高地与岩溶上斜坡,具有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条件,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勘探可继续向西、向内拓展。  相似文献   

17.
朱丽芬  陈红汉  丰勇 《岩性油气藏》2013,25(4):38-43,49
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从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塔北于奇地区奥陶系储层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环境及期次。分析结果表明:孔洞充填方解石胶结物中检测到的流体演化趋势为ⅠC(低温-高盐度盐水包裹体)→ⅡA-B(中温-低、中盐度盐水包裹体)→ⅢA(高温-低盐度盐水包裹体);裂缝充填方解石胶结物中检测到2期流体,分别为中温-低、中盐度流体(ⅡA-B)和中温-中、高盐度流体(ⅡB-C),这2期流体的盐度随均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研究区沉积埋藏史,推断盐水包裹体指示该区成岩环境演化趋势为海洋成岩环境向大陆成岩环境演变,在加里东—海西早期经历了表生大气水环境的改造,其后随中新生界的沉积再次埋藏,构成了中期开启型成岩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恢复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充注历史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卓  姜振学  李峰 《石油学报》2013,34(3):427-434
塔中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给油气成藏研究带来了挑战。为恢 复塔中地区石炭系的油气充注历史,利用定量颗粒荧光(QGF和QGF-E)技术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TZ421井现今油水界面之下存在古油层和残余油层,前者位于-2 510 ~-2 610 m,古油水界面位于-2 610 m,后者位于-2 510~-2 570 m,残余油水界面位于-2 570 m。在TZ103井的现今气水界面之上存在古油层,位于-2 555~-2 605 m,古油水界面位于-2 605 m。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认为,TZ421井中存在厚度100 m的古油层,表明晚海西期轻质油充注规模大,随后在燕山期发生两次泄漏,在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中形成凝析气顶。TZ103井现今凝析气层中存在厚度为50 m的古油层,表明在凝析气藏形成之前,在晚海西期有轻质油充注,古油层保存较好,在喜马拉雅期天然气充注过程中形成凝析气藏。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准确地恢复了塔中地区石炭系2期油气充注过程,为油气充注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9.
塔北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流体包裹体偏光-荧光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试、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塔北隆起西部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期次。奥陶系储层共发育4类烃类包裹体,根据荧光颜色对液烃包裹体进一步划分为重质油包裹体和中-轻质油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为早、晚两期,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66.7~72.5℃和86.4~95.3℃,表明主要发生过两期原油运移、充注过程。石油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及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早期充注原油成熟度较低,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褐色、黄褐色荧光;晚期充注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烃类包裹体显示黄白-蓝绿色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确定早、晚两期原油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晚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根据油藏沥青特征和现今油藏原油密度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油藏降解过程主要发生在早海西期,而晚海西期是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20.
应用叠前解释技术进行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岩性和流体信息,有利于储集层的烃类直接检测。该项技术的应用搞清了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和油气的分布特征,发现了一批高产稳产井,为塔中的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