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旦“闺密”变成毒药,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慎选“闺密”。选择“闺密”有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网络日志。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受到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大家可以在上面尽情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也热切地盼望得到他人(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分享或评论。网络博客在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还可能在无意间给他人造成伤害,先让我们看看下面两位有过开博经历的“博主”们的故事和感受吧。  相似文献   

3.
经常有人问我:“我怎么才能确定他就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人呢?现在的我们能否更进一步呢?”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仍然没有确定彼此的关系。其实,你完全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判断你们俩进展得如何,然后再为下一步打算。  相似文献   

4.
唐龙 《校园心理》2005,3(8):4-6
如今四六级已经改革,高校的学子们终于“如释重负”。但当我们回首以往时,那又是怎样的情形?曾经提及四级,在许多大学生心中都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抑或是“沉重”吧。英语,无疑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无论学什么专业,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时间都在背单词、学英语,英语几乎占去了他们大半的学习时间。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触?本期特别关注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轻轻地,化蛹成蝶的我们喜悦地翩飞着,挥着彩色的羽翼,伸着稚嫩的触角,寻寻觅觅,只为象牙塔中那朵绽放的最芬芳的花蕊然而,年轻的心在一片纷繁面前或许迷茫,或许无奈。专业就像那片芜杂的花蕊,我们的选择也许最终并不是我们的所爱。当疲惫的心发出“专业,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慨时,又有多少青春可以等待呢?那么,你还迟疑什么?赶快来看看下文吧!……  相似文献   

6.
孩子上小学读书时,在家里,稍稍不随他的意,就满脸愁云,不高兴。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是不开心,就是发一顿脾气,时常对父母动气动怒。常常是我们家长兴头十足想与他交谈,他却让你扫兴。“倔强”的儿子,让你好生生气。在学校,他也是常发脾气,甚至在课堂上,让老师下不了台。开学的第一堂课,他就让班主任生气。老师刚开始讲课,他就满口是“没意思”“不好玩”,拉长了脸自个儿生起闷气。再就是发脾气。老师说: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冲击不只影响到了受灾群众,很多每天看报道的人也卷入了这场危机事件。 灾难过后,非灾区的孩子很容易向父母提问:“如果咱们家发生地震了,你会救我吗?”家长的回答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你是我们的宝贝,爸爸妈妈舍弃生命都要救你!”可是在回答之后,父母可曾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简单的提问,可能隐藏着孩子内心的不安以及家庭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你毫无希望了。” “天啊!这衣服真漂亮,可你穿着怎么那么难看!”“你还在练钢琴?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你永远也弹不好的。” “呀!你看上去很美,是不是去过整形外科?” 恶语中伤是那些让你难堪不已、气愤至极的冷嘲热讽,而且经常是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难”。尤其让人感觉厌恶的是那些经过乔装的中伤之言,比如说:“我是真心实意的,你可别往心里去。” 此时,你  相似文献   

9.
“不安”——人人都体验过的感受。身处陌生环境、经历艰难考验、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都会不安。你一定会说,这个感觉不好,还是不要体验为妙。然而它却是我们生命必不可少的成长动力,以电影《2012》为例,看看不安带给我们哪些好处。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词语叫“闺中密友”,指的是女性之间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简称“闺密”。后来,为了表示彼此之间的亲热和温馨,不知不觉,“闺密”就变成了“闺蜜”。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改变,却把女性朋友之间的那种甜蜜的感觉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11.
还记得贺永明医生不久前发表在AME科研时间上那篇幽默生动的随笔《姑娘走过我窗前:漫谈研究、审稿与阴性结果》吗?今天,贺医生再次发散思维,执笔为“姑娘们”写下了这篇散文《女人的脚步,男人你跟过来》,赶紧来看看……什么?这文章和科研无关?不对不对,教授夫人快乐了,教授科研才能快乐起来,谨以此文献给每位成功科研人士背后的“强适应力”女人。  相似文献   

12.
如今四六级已经改革,高校的学子们终于“如释重负”。但当我们回首以往时,那又是怎样的情形?曾经提及四级,在许多大学生心中都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抑或是“沉重”吧。英语,无疑在他们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无论学什么专业,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时间都在背单词、学英语,英语几乎占去了他们大半的学习时间。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身处其中的莘莘学子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触?本期特别关注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3.
偶然,撞见同事小蔡正利用午饭时间忙着偷菜。凑前近瞧,小蔡那只一键摘取的黄色小手次第下去,连见一颗颗草莓、一朵朵玫瑰纷纷带着数字飞升开去。我静静在一旁看了足足十几分钟,才大功告成。我便问:“你有多少好友呀,能摘这么长时间菜。”小蔡笑着点开了QQ好友。天呀,足足列了25页。“这么多好友,你都认识,都有话可聊吗?”小蔡不屑地说:“哪呀,大都不认识,加他们,只是为了偷菜!”  相似文献   

1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鼓励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这回考过90分,妈妈给你买一个玩具。”“期末排进前10名,今年压岁钱再增加200块!”妈妈爸爸们似乎觉得加大物质鼓励,就会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然而,情况似乎并不如想象那么乐观。在高额物质奖励下,孩子反而调动不起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善。这些都使家长们疑惑不已:“我拿什么来鼓励你,我的孩子?”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实验。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位叫菲斯廷格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奖励与态度改变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坦率地对我说:“爸,你给我买个篮球吧!我想打篮球。”我一愣,问他:“为什么想学打篮球?”儿子回答:“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同学打得那么好,我也想试试。”我答应了,我想,孩子参与体育锻炼,这是件好事,我应该支持。  相似文献   

16.
试试看,你会喜欢的。”这是啪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的父亲是一位厨师,经常花样翻新地做许多中国菜给外国小孩子们吃。小孩子们第一次面对五花八门的菜肴,吐舌拒绝,不愿去吃。这时我的父亲就会对他们说:“试试看,你会喜欢的!”结果孩子们一试,竟然喜欢得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7.
《心理与健康》2004,(8):17-17
你希望父母都爱你,他们也希望你能够爱他们,此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让我们看看你对下列问题如何回答。 是与否: --1.在家里,你不用别人提醒会主动干些家务吗? --2.你会和父母商量以便把事情办得更好吗? --3.是某个团体或社会组织的成员吗? --4.在家中常表现  相似文献   

18.
昨晚睡觉时,女儿很神秘地对我耳语:“妈妈,今天中午田田没有写完作业,你猜她妈妈是怎么治她的?”  相似文献   

19.
闻道 《心理与健康》2010,(11):40-41
抑郁情绪是普遍存在的 抑郁是当前最常见的情绪健康问题。“郁闷”“抑郁”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这种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对抑郁症作深入讨论,我们把关注点集中在抑郁这种情绪上。  相似文献   

20.
我叫舒雅,程萱是我多年的死党,现在流行叫“闺密”,听起来暖暖的、甜甜的,很贴心。有人说,女人间有嫉妒有竞争,不容易成为好友,可我和程萱好像认识了几辈子,心有灵犀,彼此很欣赏。我们是心灵上的伴侣,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高兴时互相调侃,遇到困难时互相鼓劲儿。不论何时,想到有个这么亲密的朋友会永远支持你,那感觉特别温暖、踏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