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118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方剂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治疗组采用“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88%,睡眠时间为(5.17±0.20)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3%,睡眠时间为(6.72±0.15)h,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睡眠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项丛刺结合颈夹脊穴针刺、TDP神灯照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7例采用颈夹脊穴针刺联合TDP神灯照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项丛刺治疗。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丛刺结合颈夹脊穴针刺、TDP神灯照射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满意,并能迅速缓解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项丛刺结合颈夹脊穴针刺、TDP神灯照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7例采用颈夹脊穴针刺联合TDP神灯照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项丛刺治疗。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丛刺结合颈夹脊穴针刺、TDP神灯照射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满意,并能迅速缓解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用董氏奇穴针灸配合导气疗法治疗,与颈部按摩配合口服颈复康颗粒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8.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清宫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的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及患者的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清宫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4周为1疗程,共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强度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值、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每日头痛指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和12周后的随访时,两组VAS值、NDI值及每日头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且同时间节点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VAS值、NDI值及每日头痛指数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 00%(38/40),对照组总有效率80. 0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联合清宫正骨手法能够有效降低和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头痛强度指数VAS值、NDI值以及每日头痛指数。针刺联合清宫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日至2021年8月31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武林及丁桥院区针灸康复科门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脐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脐针治疗组选取巽、离、坤、乾、坎位,常规针刺组选取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颈夹脊(C1~C3),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计10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颈部肌肉的压痛阈,探究脐针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颈部肌肉的压痛阈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针治疗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颈部肌肉压痛阈(完骨、风池)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针刺,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以及颈部肌肉的压痛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7月—2022年10月收治的32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理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现时疼痛强度评估分级(PPI)评分、头痛频率和头痛持续时间、对头痛缓解的自我评价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和3周后两组患者PPI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3周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3周后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且研究组患者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头痛环节的自我评价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类似晕针的不良反应患者经休息后均缓解。结论:内热针联合针灸理疗能显著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疼痛,降低头痛发生频率和缩短头痛时长,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项八穴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为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7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项八穴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SF-M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SF-MPQ评分中的PRI、VAS、PPI评分和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SF-MPQ评分中的PRI、VAS、PPI评分和NDI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SF-MPQ评分中的PRI、VAS、PPI评分和NDI评分[(5.46±0.95)分、(3.26±0.74)分、(1.34±0.48)分、(14.89±1.60)分]优于对照组[(6.43±1.01)分、(4.51±0.92)分、(2.37±0.73)分、(18.74±3.11)分,t=4.1...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在颈源性头痛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取我院2016年1月份至2017年1月份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设为对照组;30例患者同时实施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设为实验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较高,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VAS分值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证实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源性头痛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脾调神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湿中阻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取颈3~5夹脊穴、本神、神庭透百会、内关、三阴交、丰隆、足三里等穴位,针刺得气后,施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3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注射用七叶皂苷钠15 mg、丹参川芎嗪10 ml),均每日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性眩晕采用健脾调神针刺法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测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SD大鼠免疫炎症机制中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以证实对穴后溪-环跳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炎症机制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选取新型腰椎间盘突出症SD大鼠模型作为实验对象,选用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作为治疗穴位,采用普通针刺的治疗方法,观测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组、后溪组、环跳组和环跳-阳陵泉组前后大鼠免疫炎症机制中血浆IL-6、NO、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组较后溪组、环跳组和环跳-阳陵泉组大鼠血浆IL-6、NO、PGE2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的镇痛效果比单用后溪或者环跳,以及吕景山对穴环跳-阳陵泉的疗效要更好;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浆IL-6、NO、PGE2的含量;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是通过降低IL-6、NO、PGE2的含量来达到调节腰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炎症机制,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局部围刺联合针刀松解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4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局部围刺联合针刀松解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围刺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量表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及现时疼痛程度(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RI、VAS及PPI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PRI、VAS及PP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围刺联合针刀松解夹脊穴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优于围刺联合针刺夹脊穴,可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腰肌穴配合常规穴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腰肌穴配合常规穴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临床疗效,治疗结束1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为94.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月后随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0%,治疗组为8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腰肌穴配合常规穴治疗腰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腰痛患者的VAS,OD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邵氏无痛手法配合牵引下正骨、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按照对枕部、颈部、背部痛区、痛线的划分,确定治疗部位。其中常规组31例,应用牵引下正骨、针灸进行治疗;试验组31例,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邵氏无痛手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有效率为80.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常规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试验组复发率12.50%,常规组复发率3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邵氏诊疗法,摸位准确,手法得当,同时配合牵引下正骨、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AS分级,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FMA、BI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短刺法针刺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后观察头痛视觉模拟评分值变化。[结果]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愈2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愈显率为72。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刺法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较常规针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4例临床确诊的无其他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单纯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时段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P0.05);治疗后头疼发作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显著减少(P0.01,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效果确切,两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钟亚彬  乔晋琳  程浩  陈敏 《吉林医学》2012,33(11):2282-2283
目的:观察针刀组与电针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颈源性头痛的患者60例,分成针刀治疗组30例和针灸对照组30例,评价针刀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头痛的临床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针刀治疗组治疗后疗效优于电针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有显著疗效,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可以作为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分析偏头痛与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及头痛方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0例偏头痛患者和2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并分别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都采用头痛方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单双侧、颞部、前额、顶部等部位的头痛、头痛程度和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病程、搏动性和枕部头痛、畏光、畏声、恶心、呕吐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对比得知,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43%(27/28),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比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发病年龄小,多表现为搏动性疼痛,常伴有呕吐、恶心、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偏头痛大多表现在颞部,而颈源性头痛不仅表现在颞部还表现在枕部。偏头痛与颈源性头痛使用头痛方治疗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松解配合头颈部磁疗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手法松解治疗,治疗组另给予头颈部磁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椎活动度(ROM)评分进行指标评估,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ROM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良好,同时进行脉冲磁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