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CP)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单纯CP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伴T2DM的CP患者40例为CP+T2DM组,同时选取背景相似的慢性CP患者65例为CP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具核梭杆菌(Fn)、福塞坦菌(Tf)、中间型普里沃菌(Pi)、齿垢密螺旋体(Td)等可疑致病菌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    3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和Tf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n、Pi和T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唾液及龈下菌斑中Fn检出率均最高,CP+T2DM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Tf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P组(P<0.05),而CP组仅Pg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P+T2DM组和CP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Pg、Aa和Tf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P+T2DM组唾液及龈下菌斑中Aa和Tf相对含量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患者和伴糖尿病的CP患者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CP+T2DM组患者Pg、Aa和Tf检出率更高,可能与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u,Pg)的检测,探讨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Pg的定植规律.方法 选取90例CP患者和90例AgP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共采集龈下菌斑样本1620个,运用AmpliFluor终末点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Pg含量.结果 治疗后6周CP和AgP组Pg活动位点分别为61(22.6%)和66(24.4%)个,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Pg活动位点在治疗前检测的牙周临床指数高于Pg静止位点.治疗后12周两组Pg活动位点分别为96(35.6%)和18(6.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Pg活动位点在治疗后6周时检测的牙周临床指数高于Pg静止位点.结论 在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CP和AgP患者Pg定植均已开始,仉是两组定植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在牙周基础治疗后,治疗前牙周组织炎性反应严重的龈下位点Pg易于定植.  相似文献   

3.
牙周炎患者唾液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检出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Aa),探讨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Aa检出率的差异以及唾液中Aa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 方法 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edontitis,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Aa. 结果 Aa在AgP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32%)显著高于非牙周炎者(4%)和CP患者(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同时Aa在AgP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集合龈下菌斑样本(1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是唾液中存在Aa的危险指征(OR=3.23,P<0.05);出血指数≥3的位点超过70%与唾液中存在Aa有关(OR=19.21,P<0.01). 结论 AgP患者唾液样本中A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集合龈下菌斑样本,亦高于CP患者和非牙周炎者,提示Aa可能参与AgP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病原微生物,旨在寻找AgP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方法应用以16S 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5例AgP患者和17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牙周病原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氏菌(Tf),牙密螺旋体(Td),直肠弯曲杆菌(Cr),中间普氏菌(Pi),变黑普氏菌(Pn).结果55例AgP患者中仅有1例检测出Aa,而在健康对照者中未检出该菌.Pg、Tf、Td和Cr在AgP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1.8%、83.6%、80.0%和8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7.6%、11.8%、5.9%、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Tf、Td和Cr 4种微生物在AgP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它们的共同定植可能在AgP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检测牙龈卟啉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牙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探讨Pg和Td的定植量与牙周状况的关系.方法:建立SYBR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g和Td细菌数量的方法.采集4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并检测Pg和Td的检出率和细菌量,同时记录取样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结果:在102~107范围内细菌数与Ct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到Pg和Td的DNA模板为100拷贝.Pg和Td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共同检出率和两种细菌数量均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多组探诊深度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牙周炎的牙周状况与Pg和Td的细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构成,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炎与DM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伴2型DM的CP患者154例(DM组)、不伴DM的单纯CP患者120例(CP组)及40名全身及牙周健康者(N组)的龈下集合菌斑,传统酚-氯仿法提取菌斑DNA,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塞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为目标菌,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龈下菌群进行检测.结果 Pg、Aa、Fn、Pi、Tf、Td在DM组中均可检出;与CP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牙周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轻度牙周炎者DM组Pi的检出率为35%(8/23),CP组为65%(13/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者DM组Pg、Aa、Tf的检出率分别为78%(72/92)、27%(25/92)、67%(62/92),CP组分别为58%(35/60)、17%(10/60)、43%(26/60),DM组均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组Aa、Tf PCR产物的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dation,AVG)比值显著高于CP组,Pi的AVG比值明显低于CP组,P<0.05.结论 与单纯CP相比,伴2型DM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Pg、Aa、Tf的数量增多,Pi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构成,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炎与DM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伴2型DM的CP患者154例(DM组)、不伴DM的单纯CP患者120例(CP组)及40名全身及牙周健康者(N组)的龈下集合菌斑,传统酚-氯仿法提取菌斑DNA,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塞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为目标菌,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龈下菌群进行检测.结果 Pg、Aa、Fn、Pi、Tf、Td在DM组中均可检出;与CP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牙周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轻度牙周炎者DM组Pi的检出率为35%(8/23),CP组为65%(13/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者DM组Pg、Aa、Tf的检出率分别为78%(72/92)、27%(25/92)、67%(62/92),CP组分别为58%(35/60)、17%(10/60)、43%(26/60),DM组均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组Aa、Tf PCR产物的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dation,AVG)比值显著高于CP组,Pi的AVG比值明显低于CP组,P<0.05.结论 与单纯CP相比,伴2型DM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Pg、Aa、Tf的数量增多,Pi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伴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种类和构成,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炎与DM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伴2型DM的CP患者154例(DM组)、不伴DM的单纯CP患者120例(CP组)及40名全身及牙周健康者(N组)的龈下集合菌斑,传统酚-氯仿法提取菌斑DNA,以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塞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为目标菌,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龈下菌群进行检测.结果 Pg、Aa、Fn、Pi、Tf、Td在DM组中均可检出;与CP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牙周状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轻度牙周炎者DM组Pi的检出率为35%(8/23),CP组为65%(13/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者DM组Pg、Aa、Tf的检出率分别为78%(72/92)、27%(25/92)、67%(62/92),CP组分别为58%(35/60)、17%(10/60)、43%(26/60),DM组均显著高于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组Aa、Tf PCR产物的平均灰度值(average gradation,AVG)比值显著高于CP组,Pi的AVG比值明显低于CP组,P<0.05.结论 与单纯CP相比,伴2型DM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Pg、Aa、Tf的数量增多,Pi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探讨福赛斯坦纳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集经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福赛斯坦纳菌为阳性的6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12例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菌斑的细菌总量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构建含有福赛斯坦纳菌和真细菌靶基因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结果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位点的福赛斯坦纳菌数量和细菌总量均高于牙周健康者的健康位点,且福赛斯坦纳菌在龈下菌斑中的比例也比健康位点高(P<0.05);龈下菌斑的细菌数量与探诊深度呈正相关(P<0.001);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所占比例在不同的探诊深度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的数量与牙周状况有密切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是研究牙周病病因及治疗方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 illus actinomycetem com itans,A.a)在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分布。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AgP)、慢性牙周炎患者(CP)、牙周健康者口腔龈下菌斑和颊黏膜中的A.a进行检测,分析该菌分别在两部位的相对含量。结果:AgP组菌斑和颊黏膜样本中A.a阳性检出率均为41.7%,分别高于CP组(菌斑16.7%、颊黏膜10.0%)和牙周健康组(菌斑和颊黏膜均为0%)。AgP组A.a在菌斑和颊黏膜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8.5%和22.2%,高于CP组(菌斑19%、颊黏膜12.75%)。结论:A.a不仅存在于龈下菌斑中,也能够粘附于颊黏膜;A.a是AgP的主要优势菌也参与了CP的菌群组成。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的龈下优势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侵袭性牙周炎 (aggressiveperiodontitis ,AgP)与慢性牙周炎 (chronicperiodontitis ,CP)的龈下优势菌群 ,为探讨牙周炎分类、病因和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中学生流调筛选 (16例 )及牙周病专科就诊(2 4例 )的AgP和CP患者 ,采集龈下菌斑样本 ,在厌氧菌基础培养基 (CDC)和选择性培养基 (TSBV)上培养分析。结果 :局限型AgP患者的伴放线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及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度CP患者 (P <0 .0 5 ,P <0 .0 1) ,而广泛型AgP和重度CP患者的厌氧菌总数较局限型AgP和中度CP患者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局限型AgP和中度CP的龈下优势菌有明显差别 ,Aa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机制。方法 收集3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并伴有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u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5种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 36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各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36%,Aa 3%,Pi 14%,Fn 25%,Tf 47%;同一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同时检出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的一致的例数:Tf 15例,Pg 13例,Fn 5例,Pi 3例,Aa 0例;冠心病组的Pi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DNA的检出,提示慢性牙周炎相关致病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间普氏菌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的关系。方法试验分4组: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组(A组)34例,冠心病组(B组)28例,慢性牙周炎组(C组)30例和对照组(D组)31例。记录各组牙周状况,取龈下菌斑进行Pg和Aa的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检测牙周袋或龈沟内Pg和Aa阳性率。结果牙周状况A组比B组、C组差,C组比D组差。Pg、Aa阳性率A组比B组高,C组比D组高。结论冠心病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较非冠心病患者差,提示慢性牙周炎可能是冠心病的又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