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气泡浴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21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118例、对照组92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功能训练、针灸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气泡浴,每天1次,2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了解肌痉挛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效55例、有效5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8.2%,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气泡浴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痪患儿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情况。方法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67 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分低龄组、高龄组)进行测试。结果低龄组(≤6 岁5 个月)患儿平均总智商(71.10±15.95),高龄组(>6 岁5 个月)平均总智商(73.12±16.02),总智力低下率44.78%,低于脑瘫患儿的平均智力低下率。高龄组言语智商明显优于操作智商(P<0.01),Bannatyne 四因素中概念因素和获得因素的分测验得分高于空间因素和序列因素分测验(P<0.05)。结论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智力水平落后,但优于脑瘫患儿的平均智力水平,其智力结构存在不均衡现象。  相似文献   

3.
探讨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双瘫患儿立位平衡能力的方法,将40例2~5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双瘫患儿分成2组,治疗组除接受日常康复训练外同时进行立位投球训练,对照组仅接受日常康复训练。根据贝格平衡量表进行比较,3个月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可以认为立位投球法训练痉挛脑性瘫痪双瘫患儿立位平衡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基础上增加全功能动态矫正衣。在康复治疗2个月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分别评定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BBS,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BBS评分为12.28±2.26,GMFM评分为68.16±16.6,FMFM评分为113.57±19.06,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学分析评估及康复训练方法配合全功能动态矫正衣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2年12月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20例为治疗组,采用配对设计,年龄、性别、功能状态匹配的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悬吊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表面肌电(sEMG)测试、动态平衡反应位移测试、静态平衡评分测试和儿童平衡量表(PBS)测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和胫前肌RMS数值,动态平衡反应位移、静态平衡评分及PBS评分均增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臀大肌、臀中肌和股四头肌RMS数值差值(臀大肌P=0.021;臀中肌P=0.016;股四头肌P=0.004)、动态平衡反应位移差值(前侧P=0.014;左侧P=0.003;右侧P=0.003)、静态平衡评分差值(P=0.005)及PBS评分差值(P=0.004)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改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侯梅  郭洪磊  于荣 《现代康复》1999,3(10):1166-1167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征,为脑功能的全面康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35例为早产儿(70%).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低体重、缺氧、硬肿症、颅内出血;15例为足月儿(30%),高危因素主要为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患儿运动神经功能异常。全部表现为骨盆带及下肢痉挛及由此所致的姿势异常,双上肢受累较轻。平均精细运动年龄18.5个月,粗大运动年龄8.75个月(P<0.01)。半数患儿同时合并斜视、语言发育迟缓和/或运动性构音障碍。结论:痉挛型双瘫的病因,运动神经系统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正确的认识评价有助于康复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7.
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康复指导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医院进行综合康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16例,能配合家庭康复训练的56例为治疗组,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60例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运动训练,针刺、低频电治疗、智力训练,治疗组还由治疗师或医师根据患儿病情指导家长进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测试.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各项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家庭康复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肺功能特点及水疗对其肺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痉挛型双瘫患儿30例,按照自主意愿分为水疗组和对照组。水疗组患儿进行水疗加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肺功能测试。水疗组患儿还记录其在水中最长憋气时间。结果所有患儿测量肺活量(VC)、补呼气量(ERV)、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峰流速(PEF)测定值均显著低于预计值(P=0.000),1秒率(FEV1/FVC)测定值与预计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141)。治疗后,所有患儿VC、FVC、FEV1、FEV1/FVC、MVV、PEF测定值及上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最长发声时间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ERV、IC测定值及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治疗前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疗组此两值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次测定VC、ERV、IC、FVC、FEV1、FEV1/FVC、MVV、PEF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之差、最长发声时间的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水疗组的患儿治疗后,水中最长憋气时间显著延长(P=0.000)。结论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肺功能降低。康复训练能改善患儿肺功能,结合水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量化分析全身垂直律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疗法改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扁平外翻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7岁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18例(对照组),同期与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门诊收治的72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照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GMFCS分级进行1∶1配对(试验组),总计36例,且纳入的3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皆有扁平外翻足表现。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垂直律动疗法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扁平外翻足改善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采用足底压力评估系统,应用2m足底压力测试系统(Rsscan International,比利时)对两组患儿在自然行走过程中进行测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全足支撑时第1趾骨、第1—2跖骨、足跟内侧与地面接触面积降低(P<0.05);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外侧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加(P<0.05);中足面积未见明显变化(P>0.05),足跟面积增加(P<0.05);第1趾骨、第1—2跖骨、足跟内侧平均压力峰值降低(P<0.05),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外侧平均压力峰值增加(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组间比较,第1趾骨、第1—2跖骨、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内外侧与地面接触面积及平均压力峰值、足跟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全身垂直律动疗法可有效缓解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跖屈外翻肌群痉挛状态,缓解其足外翻及步行时异常跖屈程度。但针对扁平足情况,未见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药蒸汽浴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运用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以功能训练为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和65.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蒸汽浴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2.
邵磊  张明  刘鹏  张亚男  贾梦怡  苏春 《中国康复》2022,37(10):588-591
目的:探讨仿生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仿生训练(兔子跳跃、蜥蜴行走、猴子攀爬)。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患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进行评估,并利用关节量角器对其内收肌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观察训练前后2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GMFM、PDMS-GM原始分差异及患儿内收肌角、足背屈角差异。结果:治疗12周后,2组GMFM及PDMS-G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内收肌角及足背屈角均大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仿生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儿均无不良反应。观察组WeeFIM评分、GMFM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能促进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水疗与传统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并以临床痉挛指数评价其疗效。结果: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痉挛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差值为1.79±1.06较对照组1.23±0.84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中药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优于传统水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