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网智能化业务及能源互联网泛在业务接入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集中式的接入认证方式给认证中心带来了巨大的计算和通信压力,特别是大规模并发接入和移动接入对系统认证效率带来严重影响。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否认的特性,结合电力系统特点,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泛在电力物联网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表明,所提方案可有效提高电力物联网终端并发接入效率。  相似文献   

2.
电力无线专网将成为解决电网“最后一公里”通信连接问题的关键技术,助力泛在电力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全面深入应用电力无线专网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业务对通信的需求,研究了电力无线专网架构、技术和特点。其次,深入分析了电力无线专网在泛在电力物联网中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即控制类业务、采集类业务、移动类业务。基于应用场景指出了电力无线专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通信干扰、网络安全、业务连续性以及基站选址等问题,并结合建设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给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环境下电力无线专网建设方向,在业务针对性、业务发展需求、业务扩展性以及业务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网源协调构建本质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发挥电网的枢纽作用,构成网源协调友好互动的平台。分析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网源协调管理平台的设备感知层、数据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探讨构建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网源协调管理平台关键技术,阐述了数据通信技术、机组运行状态监测及分级评价技术、机组调峰调频能力评价及控制优化技术等方面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后续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具备感知终端海量接入、网络计算集成协作和业务应用按需定制等特点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设计了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包含感知设备层、网络传输层和平台应用层的变电站基本架构,并结合变电站常规业务与发电企业、电网等新业态的实际发展需求,从感知设备层、网络传输层、平台应用层提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泛在电力物联网对电力基础数据的采集、承载、分析和应用以及通信技术和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探究在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环境背景下,将5G技术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以推动我国电力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介绍了多种电力系统下的典型业务场景,并对5G技术在这些场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通过与传统4G技术进行比较,并选择一种典型的精准负荷控制业务进行外场测试,结果验证了5G技术低时延特性,以及证明5G技术可为支撑未来电力泛在物联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智能电网环节中的配电、用电的通信组网技术进行了综合论述。主要内容包括智能配用电网概述、电力通信骨干网以及接入层的通信要求、配电自动化通信规约、EPON组网技术、宽带电力线通信(BPLC)组网以及基于TD-LTE技术的电力无线宽带系统。对智能配用电业务需求作了相应阐述,为智能配电通信组网方案提出技术指导。针对配用电网架复杂、节点数量多而分散、业务种类复杂的数据传输业务需求,提出以光纤通信为骨干接入,以无线宽带、无源光通信为全域覆盖,以低压电力特种光电复合缆、电力线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为主要末端接入的配用电一体化综合通信解决方案。为坚强统一智能电网配用电侧的发展提供高效、安全、实时双向的通信支撑,为智能电网通信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电力系统中集中式的接入认证方式给认证中心带来了巨大的计算和通信压力。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技术,结合电力通信网的特征,提出适用于电力物联网的分布式认证方案,并研制基于区块链的电力泛在业务接入网关。对接入的终端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在有线环境和无线环境下进行终端测试,证明该网关可实现配电自动化、新能源等典型泛在电力物联网系统的终端接入认证,具有普适性好、配置方便的特点,可在不影响原有系统拓扑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终端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能源互联网发展对电力系统海量数据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要求,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深度融合而来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被提出,成为能源互联网电力领域信息共享网络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焦点。首先论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构建了由感知层、边缘层、网络层及平台层构成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体系架构;其次深入剖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与坚强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最后从功能模块与建设时序2方面,提出了适应多维业务场景需求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实施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众用电》2019,34(4)
<正>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其核心技术体系包括设备编码技术、设备识别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加密解析技术等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向电网领域的引入,电力物联网的理念和应用不断涌现。我国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了关于电力物联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电力物联网是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平台(数据)层和应用层四层架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的"泛在电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泛在电力物联网融入了社会的不可预知因素,导致互联环境复杂多样,终端设备接入类型与数量激增,时刻面临网络攻击和非安全数据入侵等安全隐患。因此,已有的安全检测与防护技术不再完全适用于如今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文中从生物免疫学新视角探讨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安全技术。首先,类比病原体入侵生物体时免疫系统的免疫过程,阐述了生物免疫学与泛在电力物联安全防护的关联;其次,分析了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面临的安全挑战,并基于免疫学归纳了抗原识别、免疫响应和免疫记忆3方面的关键技术;最后,构想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全方位智能联动的安全免疫体系,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物联网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新的应用形态,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文章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物联网在网络末梢环节的感知优势,实现传感网、终端通信接入网和骨干网的无缝衔接,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电力通信网络信息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及信息流、业务流、电力流的融合提供高可用性支持.文章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探讨了物联网在通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通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2.
陈谧 《现代建筑电气》2014,(2):47-49,63
从智能家居需求特点出发,分析应用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出物联网智能家居技术体系架构,阐述面向智能家居的物联网系统智能家居感知层、公共通信网络层、综合业务平台层、智能家居应用层的技术组成及应用服务。提出以智能家居感知与综合业务的一体化集成终端、综合业务向智能家居延伸及两者业务融合为支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应用的运营模式,为物联网在智能家居的应用奠定了技术与服务运营模式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研究基于HPLC的双模通信技术,可应用于载波通信盲点场景、无线通信盲点场景和双模融合通信场景,以提高接入网的通信带宽、速率和覆盖率以及泛在电力物联网各类新业务支撑能力等。协议一致性测试是确保各厂家所研发通信模块间互联互通的关键所在。为后期验证双模通信模块的协议一致性,设计了一种适用三种研发阶段的双模通信模块一致性测试系统,并详述了测试系统各模块的设计及实现方案。以宽带微功率中CCO的单网络组网测试用例对系统功能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全自动实现不同测试方式下对双模通信模块的一致性测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对售电侧电力市场的影响,对售电侧电力市场成员进行了分类和价值目标分析,阐明了市场成员在售电侧电力市场中的主要目的和利益需求。通过对我国售电侧市场发展的分析,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环境下建立售电侧电力市场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第一阶段是售电公司逐渐形成竞争性的商业模式;第二阶段是形成需求侧介入售电市场的商业模式,认为该模式可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售电侧的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针对泛在电力物联网客户侧设备类型多,采用的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系统互联难度大,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统一的问题,以电力需求响应业务为例,分析了目前客户侧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业务应用场景和信息通信技术(ICT)在该领域的深度融合方式,需要从信息互操作模式、客户侧信息模型、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统一,以解决客户侧能源设备之间的交互问题,并提出未来泛在电力物联网安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概念与技术架构,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核心是利用智能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对电力信息等进行可靠、高效、实时地传输与利用。并从信息采集、信息识别、信息传输与信息处理4个方面阐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存在的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难点,并提出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下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属于灾后处理方法,在极端恶劣天气大范围影响配电网稳定运行情况下,不能满足配电网发展需求。为此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4个方面对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优化,实现在极端恶劣天气下对配电网故障进行预判,进而能够主动防御,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